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孔雀东南飞》中“何意”当前的解释提出疑问,从语境、语义、句法三个层面对于“何意”在文章中可能表达的逻辑意义进行分析,试图做出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口语中 ,人们往往说不讲礼貌、礼节的人为不懂礼数。那么“礼”和“数”为何组成一个词呢 ?原来我国先秦时期表达礼意是通过一定数量的礼物、礼仪来实现的。礼物、礼仪的数量变了 ,礼意随之而变。譬如 :按照周王朝礼制关于乐舞的规定 ,“天子八佾 ,诸侯六 ,卿大夫四。”鲁国大夫季氏本来只配用四佾舞于庭 ,可他偏偏用了八佾 ,竟敢僭用天子之礼。数量不同 ,发生了质变。仅此一端 ,就可以给季氏戴上个“犯上作乱 ,目无王纲”的帽子 ,难怪维护旧礼制的孔子不肯容忍“礼数”是何意@一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嘉年华”频频出现在报纸、杂志、网络媒体上。旅游业的繁荣更是使得“嘉年华”乐翻了天,不少旅游区都纷纷选择“嘉年华”作为他们的宣传亮点。先看几则消息:(1)节日期间,大连还推出了车行大连秋之旅、爱在大连秋之旅等系列旅游活动。在星海湾有嘉年华———欢乐总动员,也将为游客献上精彩的节日大餐。(《沈阳晚报》2004年9月30日)(2)9月26日,北京游乐园的一辆彩车在彩排。“十一”期间,这里将举办“2004年北京国际卡通嘉年华”和“秋天的童话”卡通彩灯艺术展。(《光明日报》2004年9月30日)(3)昨天下午,世纪公园内热闹非凡,即将从…  相似文献   

4.
《小读者》2011,(1):51-51
“一问三不知”指的是不知事情的开始、发展和结果。其典故出自于《左传》。  相似文献   

5.
如今酒吧很多,但酒吧“的吧”字你明白它的意思吗?英语中的酒吧只是一个词,就是“bar”,它原是“棒”和“条”的意思。在从前的外国小酒店里,每个座位的前面都横有一根长棒,“即吧”,这“个吧”多半是  相似文献   

6.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举手视公子”一句,人教社教材本注,同册教参译作:举起手来望着公子。似不甚合情理。我们知道,兵符是古代调遣军马的凭证,是极其考究而机密的军事信物。据经验,将周p果发现所传兵符有诈,情急之中是完全可能举以示众的。然而课文中信陵君所传是真符,晋鄙当确信无疑。既如此,举手又有何意呢?此其一。其二.普鄙双手合符,即便是在惊疑之下,他又举哪一只手?抑或举起双手2是举一次还是一直举看7其三,这举手与视公子有什么必然联系呢?笔者猜想,“举手”当是“举首”,产近而误,“手”、‘首’相通。查…  相似文献   

7.
报刊上时常有“不尽人意”之词,如“高手表现不尽人意”,读来颇以为怪。所谓“不尽人意”,揣其意是“不尽如人意”,当从“尽如人意”一语化出。按:“尽”,完全,范围副词;“如”,符合,动词。不尽如人意,是说某人的表现不能完全符合大家的心愿,亦即不能完全令人满意。现在来个“不尽人意”,保留副词而抽去动词,就不知所云了。若勉强把“尽”当成动词(如“余意未尽”的“尽”),把“不尽人意”解作“不能完全表达大家的  相似文献   

8.
在一些介绍信、证明信中经常有“请予办理为荷”之类的话,“为荷”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9.
“三不知”语出《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文子曰:‘吾乃令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令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说自始至终完全不知。《红楼梦》五十五回: “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学习中,有些学生被视为“一问三不知”的差生,其实谬也。所谓的“一问三不知”,即是对一件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都不知道。据《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一文记载,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荀文子认为对敌情不了解,不可轻进。他说:“君子之谋,始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所  相似文献   

11.
12.
船的大小是用多少多少吨来称谓。有些人把表示船的容积的“吨”和表示重量的“吨”(1000公斤)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并不是同一单位。 15世纪时,英国航海业已很发达。当时的英国是根据船的大小来决定纳税金的多寡,衡量的尺度是看一艘船上能装载多少个酒樽。一艘船能  相似文献   

13.
儿时在一个大姓祠堂对面的照壁上见过“泰山石敢当”的石刻,后读柯焕德先生写的《戏公差》(暨南大学出版社的《趣味语文故事续集》)又有“徐文长正焦急,只见前面弄底竖着一块‘泰山石敢当’的石碑。”自知竖刻这样石碑的习俗别处亦有,但查遍可以查的字典词书  相似文献   

14.
《同学少年》2015,(1):54
<正>写信时,常常会用"此致""敬礼"作为结束语。"敬礼"的意思比较明白,"此致"到底是什么意思,"此致"和后面的"敬礼"又是什么关系,却有很多人不明白。以《鲁迅手稿全集.书信》(第六册)为例,在《1935年4月1日致徐懋庸》这封信尾,鲁迅先生这样写道:"此致,即请道安。"在《1935年8月3日致李霁野》这封信尾,鲁迅先生写道:"此致,即颂暑祺。"鲁迅先生这样的用法,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此"者,不是指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版)第五单元第十七课《杜甫律诗五首》中,收录了《咏怀古迹(其三)》,该诗颈联为“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书下注解把“省识”解释为“不识”,并把“省  相似文献   

16.
现在我们说的三不知,是说什么都不知道。三不知的本意是说对一件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都不了解。  相似文献   

17.
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课本注:‘何意,岂料。’另处:‘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课本未注。想是注者认为‘何意’意思同前。余冠英先生《乐府诗选》注:‘意,料也。’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林庚、冯沅君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对此诗‘何意’或同余注,或未注。细玩诗意,愚以为‘何意’当注为‘为什么’才更妥贴。  相似文献   

18.
一问三不知     
文伦 《少年读者》2009,(5):48-48
小毛上幼儿园了,有一天,老师问:谁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啊?  相似文献   

19.
一问三不知     
古文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可惜我们从中学一开始接触古文就是“之乎者也”,弄得一头雾水,以致望而生畏。其实,好多古文是很明白的,很有趣的。如果从这些明白有趣的古文读起,我们就会觉得古文并不是很难懂。等读了相当数量的这一类古文,再去读深奥一点的,也就觉得不难了。  相似文献   

20.
在南亚、西亚和中亚地区,有许多后缀“斯坦”的国家名称,如南亚的巴基斯坦、西亚的巴勒斯坦、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那么,这儿的“斯坦”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