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景观生产理论为研究视角,梳理白蛇传的核心景观即宗教景观的生产过程,思考白蛇传在地化传承的基本路径,以及景观生产对地域文化的重构功能,我们可以发现传说与宗教之间的内在关系。白蛇传佛教景观生产促进了景观叙事功能的实现,对传说的在地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峨嵋山道教景观生产则由于宗教文化的变迁,导致传说景观消失,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传说在当地的传承。  相似文献   

2.
李锐"重述白蛇传"的这一行为可以看作是对中国古代传说及传统文化的一次全新阐释。作者对"白蛇传"这一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加以大胆的解构和重述,在赋予其独特的传奇色彩的同时,将"身份认同"这一命题作为重述的理念支架和终极旨归,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跳出故事本身反观自己、重新审视现实。  相似文献   

3.
运用社会-历史研究的理论方法、美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以白蛇传故事近千年的流传历史为出发点,参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白蛇传故事的流传进程进行了纵向的梳理.  相似文献   

4.
白蛇传     
陈晴 《学习之友》2006,(2):57-57
1958年毛泽东到上海视察。市委负责同志为主席准备娱乐活动,征求他的意见时,他说:“还是看场《白蛇传》吧。”  相似文献   

5.
一当我写下这一题时,也许有人会说《白蛇传》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曾经演绎为传奇、话本和戏曲,却没有见过竹枝词的《白蛇传》。有幸得很,1980年我在采访中得到了一首长达168行的竹枝词《白蛇传》,故事完整,人物鲜活,抒写淋漓,感情充沛,是一篇抒情色彩和民歌风味极为浓厚的民间叙事长诗。这是一个偶然发现,也是一项可喜收获。竹枝词《白蛇传》是湖南省零陵地区偏远山乡一位民间艺人演唱的,没有文本,只凭口头演唱。当时我便用笔记录下来,为了保持原貌,我未做任何加工整理,几乎是原始型的长篇叙事体的竹枝词。至今也还没有在书刊报纸上见到过这种竹枝词的《白蛇传》。现在将其披露出来,并写下自己对它的粗浅认识和不成熟意见,为学术界研究者们提供某些信息和资料,以期得到进一步的探讨,烛隐照  相似文献   

6.
著名民间文艺学家、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教授在我校讲学时,曾讲到《白蛇传》源远流长。从他所介绍的材料中,我惊讶地得知:我国家喻卢晓的《白蛇传》传说,原来并非我国土生土长,而是一个源于中亚,广泛流传于欧亚大陆的古老民间故事。更今人惊奇的是:虽然这个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征,但故事中人物形象的演变,却几乎都沿着相同的趋向发展。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白蛇传》故事中的白娘子,最初都是一个对男人身心有害的  相似文献   

7.
《白蛇传》的故事不断发展,其故事的变异性需要我们深入探讨。通过分析,认为《白蛇传》故事流变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经历了从原始崇拜到对人性的反思、解构;突出故事的主线,逐渐改为大团圆结局;世俗化、市民化,迎合大众的需求;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2008,(11):45-45
中国的劳动人民具有无穷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劳作之余,他们创造了很多动人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亦真亦幻,情节曲折,感情丰富,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体现了人民群众超凡的想象力。其中最著名的四大传说是《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  相似文献   

9.
媒介的不断演化,揭示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形态丰富的故事传统。从故事史的整体上建立起《白蛇传》媒介因素的历史关系,口头媒介无疑是切入《白蛇传》故事传统的有效媒介形态,由此,不仅可以从媒介的角度建构一种故事观念,还可以深化我们对现代《白蛇传》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0.
白蛇传的故事,渊源甚早,故事雏形产生于唐代.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白蛇故事,就是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演变而成的,几百年前的白蛇传故事却是另一番模样.《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八《李黄》条,记士人李黄调选入京,遇一白衣女子,自称袁氏孀妻.李出钱三十千,则袁氏愿“侍其左右”.李留宿三日,归后便全身化水,只余头颅,家人寻袁园,却是白色巨蛇出没之处.《夷坚志》戊卷第二《孙知县妻》,《清平山堂话本》中之  相似文献   

11.
《白蛇传》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深深植根于民间文化的土壤。在它长期的演变过程中,白娘子的形象逐步升华,从一条凶残邪恶的白蛇转变成一位美丽多情勇敢坚强的人间女子。本文从早期及成熟阶段的白蛇故事入手,尝试分析其中蕴涵的民间信仰、并就其中反映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变迁作了民俗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白蛇传"是我国民间四大经典神话传说之一。随着现代影视传媒技术的发展,以及经典故事原型本身所具有的永恒价值,在当代传媒语境中,"白蛇传"也备受读者青睐。借助于现代传媒,其故事被广泛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借大众传媒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播。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在影视改编过程当中,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白蛇传故事流传的各个文本,并且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通过《新白娘子传奇》在情节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意蕴等方面对"白蛇传"故事进行的继承和创新,分析这继承和创新背后所体现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在明代以前的白蛇叙事中,白蛇作为异类,以性的诱惑为饵,对人类个体生命形成威胁。在明代以后的白蛇传叙事中,叙事的扩大化使得人类社会涉入叙事,个体也因依附群体而有了保障,因此在叙事结尾,白蛇最终被捕获,而个体也在危险的性体验中幡然醒悟。在田汉、张恨水、赵清阁的现代重写中,白蛇传叙事发生了关键性转变,曾经的异类成为理想人格的代表,而曾经的人类社会的维护者却几乎成为异类,表现了现代叙事对反自然人性社会秩序的反抗。本文旨在从各个时代的重述版本中梳理出白蛇传叙事定型的过程与不同结果,并从中发现其现代转型中的特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重构民间文学是我们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要面对的问题,文章主要以电影《白蛇传说》为例,分析民间传说——"白蛇传"在程小东电影中的变化,导演主要在情节的衍生、人物的蝶变、语言的奇观化等方面用现代的视听语言重述了白蛇的故事,完成了民间文学的现代重构。  相似文献   

15.
<白蛇传>本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从初始形成至今已历经变迁.本文以香港作家李碧华小说<青蛇>为参照,借助其小说与电影剧本的两重性,通过对其故事新编及叙事策略的研究,动态观察白蛇故事在小说、戏剧、影视等方面整体重编的过程,管窥这一传说在人物重塑、文化意义和价值判断上是如何完成现代流变的.  相似文献   

16.
《白蛇传》的故事雏形可追溯到南宋话本《西湖三塔记》。流传到明代,由冯梦龙改编成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到清乾隆年间,又被方成培改写成剧本《雷峰塔》,再经民间多次修改加工,才形成今天的民间故事和戏曲剧本《白蛇传》。这期间,将一个鬼怪故事演化成了爱情故事。故事中的人物特征也随着故事进化的需要而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上述作品的分析,从追求自由婚姻的角度,探讨文学作品是怎样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17.
香港女作家李碧华将我国传统的《白蛇传》的故事进行重写,使这一古老的传说以全新的人物关系出现在读者面前。李碧华为这一古老的传统故事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以更加关怀个人感受的态度,表现了真实的人情世态,并且展示了现代女性在传统男权文化下的挣扎、追求,令《青蛇》充满了属于李碧华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8.
<人间--重述白蛇传>以叙述套层结构重述神话<白蛇传>,通过白蛇前世今生的身份认同困境,它不仪对人妖划分和阶级斗争的本质主义身份定位提出了质疑,还是一部探讨全球性的身份认同问题的寓言.  相似文献   

19.
罗靓  王桂妹 《东吴学术》2022,(1):92-103+138
当中国古老的“白蛇传说”进入当代美国文化,与先锋理念与高端科技相结合时,再度焕发出强大的诠释功能和繁复的审美效应。歌剧《白蛇夫人》(Madame White Snake)以角色的重置、中西方音乐的综合运用和对人生普遍问题的探讨成为中美之间有意味有价值的跨文化艺术实践;玛莉·齐默曼(Mary Zimmerman)的独幕剧《白蛇》(The White Snake)从中国女作家赵清阁的小说《白蛇》中汲取灵感,实践了其“剧场即游乐场”的理念;伊翠妮(Indrani)的时装短片《白蛇传奇》(The Legend of Lady White Snake)借助数码科技、诗意碎片拼贴和酷儿心态制造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白蛇传说在美国当代文化的重塑中获得了新生的能量并成为跨文化研究的鲜活个案。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中的法海,历来作为主人公白娘子和许宣的陪衬物出现,且多被定义为负面形象。李锐的新作《人间:重述白蛇传》却对传统白蛇故事做了大胆彻底的颠覆和解构,也用别具一格的手法打破了"程式化"的法海形象,为其注入了新鲜血液,打造出了一个焕然一新的"除妖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