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中日两国经济上的频繁往来,我国的日语学习者日益增多,高校内选择日语作为外语进行学习的大学生人数也与日俱增。教好日语,培养合格的日语人才是我们作为日语教师的教学目标。可是,目前高校的大学日语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成为了广大教师、学生和日语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就笔者所任教大学的非日语专业学生的大学日语学习、教学现状及学习者等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大学日语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探讨,并试着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高校的日语教学以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为主而展开。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社会对综合型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日语专业教育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只有在指导思想上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当今形势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应用型本科高校日语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语言交际能力的应用型日语人才,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一直是日语教学面临的一个难题。这就要求日语教师改革创新,改变教学思路,进行日语听力教学改革,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彼此经济的发展变化,中日交流不断加强。在这种形势下,日语学习日益显得重要。职业学校是培养日语人才的重要场所,面对新形势,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是面临的重要课题。结合教学实践,对高职院校日语课堂教学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5.
刘绮霞 《文教资料》2009,(21):50-51
经济全球化对对21世纪的日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在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用日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本文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日语人才的重要性和企业对日语人才需求的特点,就高校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培养复合型的日语人才,逐步在日语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革,融入新的文化内涵和人才培养的新视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整体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文化上,交往都比较频繁,所以国内的日语学习者日益增多。作为高校日语教师,我们应以培养合格的日语人才为教学目标。但是,高校的大学日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社会上对大学日语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迫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自己所任教大学的教学现状及学习情况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大学日语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理念相对落后;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模式陈旧,缺乏实践教学是当前商务日语教师专业化素质存在的问题。从"学""实践""评价""科研"几个主要层面探讨培养商务日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可行性模式,明确其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为有效实施商务日语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日两国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交流的日益加强,开设日语专业的高等院校随之增加。日语辅修专业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途径之一,逐渐在高校中得到拓展和重视。从考察现状情况来看,日语辅修专业仍然存在学习者学习动力不足、师资力量单薄、教师发展定位不明晰的问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是一所外语特色鲜明的独立学院,较早开设了日语辅修专业,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该校辅修日语专业部分学生从选择动机、学习时间分配、专业课程满意度、教师的评价及满意度、毕业之后的专业相关度、就业选择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加强资源配置、改革教学手段、科学选用教材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7,(93):95-96
日语专业新国家标准在经过几年研讨后马上呼之欲出,新的国家标准无疑将会紧密联系当前国际形势,更加着重培养日语专业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大程度地强调日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日语听力作为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关键环节,大幅度的教学改革也成了必趋之势。本文对于高校日语听力课程现状进行分析,从实际出发制定改革策略,并总结实践成果,以期研究成果能有利于解决传统日语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日语听力水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越来越频繁,日语日益显现出独特的作用。高职院校传统的日语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在高职日语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更好地提高日语教学的效果,培养出专业技术复合型日语人才。  相似文献   

11.
移情能力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为实现学生日语素质与日资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在日语教学实践中运用情境教学,培养移情能力,对于培养素质较高的日语人才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等师范院校的转型发展要求日语教育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传统上中学日语教师的培养目标,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现阶段高师院校日语专业的教学现状使得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影响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日语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思想认识、评价机制、环境建设、资源保障四个方面探讨了高师院校日语教育的变革思路,以期建立完善的日语实践教学体系,使得高师院校日语专业在服务基础教育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3.
面对时代的飞速发展,日语人才激烈竞争,那么高职院校该如何结合办学的特点,充分利用日语课堂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该如何使我们高职的毕业生,在众多日语人才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些都是目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本文就高职日语课堂教学出发,从几个方面论述了高职日语课堂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改革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给高校的外语教学带来了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也势在必行,线上教学模式运用率不断提高,而线上教学方法将是未来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重点方向。在高校教育中,外语是运用互联网在线教学利用率较高的学科。大学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地方,因此,各大院校应当更多地将互联网在线教育融入到教学课堂当中,更好地帮助大学日语教学进行改革发展。本文将就“互联网+”背景下的线上生态课堂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展开深入研究,并使网络在线教学的优点充分地发挥起来。使教师与时俱进协同发展,运用线上教学平台与在线大学日语教育有机结合的方法,在疫情面前抓住这个全新的机会,促进中国信息化教育的迅速发展,培训出与时俱进、专业知识过硬的现代化日语人才。  相似文献   

15.
日本文学史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也是高校日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但近年来,高校日本文学史教学面临诸多问题,急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本文就高校日语专业商务日语方向日本文学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师生互动、小组讨论、文学比较、多媒体教学等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办法,以期为高校日本文学史教学提供一点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6.
余建平 《考试周刊》2011,(22):114-115
随着改革开放,很多日企进入中国,在本土化的趋势下日企对商务日语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在这种趋势下,各大高校开始担当起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日语人才这一重任,虽然在日语专业教育领域上取得了许多成绩,但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教学手段却不尽如人意。本文就培养应市场需求的高职商务日语人才,以学生就业为目标,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等问题作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随着中日经济贸易关系和商务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培养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高专商务日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也面临新的要求。基于此,文章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日前对广东地区的企业和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进行的调研结果,总结出了商务日语专业人才的专业、方法和社会能力要求,并根据这些能力要求从校内和校外两个角度探索了商务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与日本在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流不断深入,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学习日语的热潮。因此,高校中选择日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笔者通过几年来在高校担任英语专业二外日语的教学工作发现,无论是教的主体还是学的主体,二外日语教学都面临着比专业日语教学更为突出的个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面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各个高校施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但这些改革措施或因单一强调日语的应用性:或因忽略了日语本身技能的培养.所以并没有改善日语专业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本文认为要想培养出社会需求的日语人才就必须要加强日语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即要将高校日语教育职业化。在重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即专业性日语的词汇、表达发式、礼仪等:通过语言和语言中所包含文化的学习扩展学生的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为了实现此培养目标本文对现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出了六点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非日语专业日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的目标,笔者结合高职院校非日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日语教学的特点,提出了"根据教材内容导入日本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企社会实践等手段"的教学对策并在高职院校非日语专业的日语教学中,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