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7 毫秒
1.
论文对日本杰出学者竹内好的鲁迅研究的重要观点、研究范式、学术特质进行了阐释,对竹内好鲁迅研究的得与失作了一定的评价。论文简述了“竹内鲁迅”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后继学者为实现对“竹内鲁迅”的超越而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竹内好在自己的的著作中多次强调鲁迅作为一个“诚实的生活者”,及其“文学家的自觉”,并指出鲁迅思想的终末论色彩。伊藤虎丸在自己的论述中则把竹内好所说的鲁迅的“文学家的自觉”重新读解为“自由的能动性主体的形成”,以鲁迅实存形态的“回心”作为近代式的自由能动性的确立进行了重新理解。本文以伊藤的观点为发端,通过对包括竹内好在内的鲁迅论的重新解读,尝试考察战后日本学术界对自由和主体观念理解方式的演变和深化。  相似文献   

3.
在竹内好看来,鲁迅"否定性地形成了他自身"。《文化偏至论》中,鲁迅以"文化偏至"的文明发展模式的渊源及弊端,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探寻一条既批判自身,又警惕西方的发展道路。竹内好从鲁迅身上所寻找的精神契合就是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以促进民族的现代化,又要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和审慎选择。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日本学者竹内好截然不同于中国五四新文艺批评的赵树理长篇小说评价出发,就其人物形象塑造及小说结构两方面,详细探讨了竹内好认为赵树理文学的"新颖性":即以"中世纪"为媒介,坚持其深刻的现实主义,从而实现对"现代文学"和"人民文学"的双重超越。竹内好试图借助赵树理文学异质的现代性,重建战后日本国民文学,拯救日本民族意识。这是其"作为方法的亚洲"视野下的中国学研究,能在思想方式和方法论上提供全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在日本影响最大的“竹内鲁迅”为中心,讨论日本在传播和研究鲁迅的过程中,是如何对鲁迅进行多重解读,从而不仅将鲁迅定位为中国近代文学的起点,同时也将“鲁迅的问题”,即中国面对世界化和近代化的问题,转化为日本自身“同构”而“异质”的问题进入讨论。  相似文献   

6.
“竹内鲁迅”的核心是突出启蒙鲁迅与学鲁迅的内在紧张,他认为启蒙对鲁迅来说并非诸新价值的发源地,包括启蒙在内的诸新价值只有通过学才能涌现出来,学比启蒙更具本源性。竹内由此出发,阐明了鲁迅对学与政治乃至宗教之关系的特殊处理方式。竹内好的鲁迅论改变了人们对学的惯常理解,但如此解说的学仅仅属于鲁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竹内认为鲁迅始终是现代中国坛的一个异数。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故乡》在日本有十多个译本,竹内好的译本被称为"定番訳"(标准译本),固定不变地收录在日本初中教材《国语》里。在日本,竹内好译本被认为最为日本化、本土化。该译本大量省略了第一人称(复数)的语言标记。第一人称在中日作品中有无形式标记化问题,映现了中日不同的识解方式。为此,提出在中日作品互译过程中,有必要根据中、日识解方式的不同,对于译作进行必要的第一人称增补或删减。  相似文献   

8.
在竹内好看来,鲁迅“否定性地形成了他自身”.《文化偏至论》中,鲁迅以“文化偏至”的文明发展模式的渊源及弊端,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探寻一条既批判自身,又警惕西方的发展道路.竹内好从鲁迅身上所寻找的精神契合就是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以促进民族的现代化,又要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和审慎选择.  相似文献   

9.
国民作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小说《故乡》被编入国内中学教材已久,且日本翻译家竹内好的《故乡》译本也被编入日本初中教材,一直沿用至今.由此,这部作品的经典性和影响力自可不必多言.但文中有几个尚且存疑的问题,比如碗碟是不是闰土藏的、如何理解"神异的图画"等.除此之外,曾有人指出文中的两处"笔误",但迄今为止,国内文学界还...  相似文献   

10.
《李家庄的变迁》在中国并未受到如《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那样的重视,在日本却形成了"《李家庄的变迁》热"。以竹内好为代表的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评价,并以其为"方法",倡导了日本的国民文学,批判了日本的近代主义,从而为日本的主体性重构提出建设性方案。  相似文献   

11.
《故乡》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创作于1921年,同年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在当时黑暗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日本著名学者藤井省三考证,我国最早于1923年将《故乡》选入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秦同培编的《中学国语文读本》第一册中,而日本在1953年首次将竹内好翻译的《故乡》选入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三国语教科书中。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中文学刊》创刊号刊登了王大可先生讨论竹内好思想的《“竹内好”之于“我们”》。国内学界热烈讨论“竹内好的意义”,距今已多年了,能够看到有人在国内的“热潮”退去后继续思考,是令人欣喜的。然而,王文似乎更在意竹内好对于我们重新思考中国革命的借鉴意义,因此甚至将竹内好打上了引号。在王文看来,竹内好的重要性在于,  相似文献   

13.
王正容  江渝 《现代语文》2009,(11):73-74
就鲁迅离开仙台的原因及其思想变革而言,竹内好的说法给人启发良多;但传统的解释同样具有着相当的合理成分,虽然也还有所欠缺。所欠缺的是两个因素,一是对鲁迅离开仙台的"不得已"认识不足,二是没有将此"不得已"与其思想变革联接在一起。从仙台的离开代表了一个再次寻觅"异路"、"异地",并希望创造出"别样的人们"的鲁迅的诞生。  相似文献   

14.
"现代的超克"论作为日本昭和时期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显示了日本知识分子有关现代问题的基本思考。而日本浪漫派代表人物保田与重郎与日本优秀的中国研究学者竹内好作为该理论的代表,二者都引入了中国视野,他们的中国认识均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5.
《中文自学指导》2011,(3):49-56
一、“竹内鲁迅”之后:研究史的回顾 薛羽:尾崎老师,您好。日本是海外鲁迅研究最为发达的地方,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传统。近几年,您一直在东京大学开设“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史论”的课程,很大篇幅是研读日本的鲁迅研究论著或论文。中国国内对此虽然有一些翻译和介绍,但很有限,您能给我们勾勒一个基本的研究史线索吗?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日本流行语境对鲁迅思想建构之影响,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中日学者的诸多研究不仅廓清了鲁迅早期思想生成的日本语境,而且洞察到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独特维度。但在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研究视角的狭隘化甚至单一化等问题。对鲁迅思想与日本语境之研究,不仅要注意考察其发生影响的某些"基点",更应对鲁迅个体生命体验所构成的"场域"作整体考察与辨析。  相似文献   

17.
以"立人"为中心--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逻辑起点(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前鲁迅的东渡日本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空间转移".他在日本的思想发展是以民族主义为起点,并产生如下问题意识,即如何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促进民族的现代化,又要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如何完成"现代民族文化"、"现代民族主体"的重建.鲁迅在日本早期的著述,其中心词的转移,说明他认识到民族危机在于文化危机,文化危机在于"人心"危机,民族"精神"的危机.从此鲁迅处于主流思潮的边缘并显示着鲁迅式的文化品格.鲁迅著作中心词"个"强调个体的精神的自由.其典型的个性主义思想是将"立国"建立在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基础之上,"立人"的根本在人的信仰."精神界之战士"是批判、战斗的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这也是鲁迅的自我选择.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有关鲁迅思想的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文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中概括、梳理出六个焦点问题:鲁迅研究现状的反思与批判和鲁迅精神遗产的当代价值与意义、鲁迅与专制主义、鲁迅与左翼文学、鲁迅与死亡、论辩"胡适还是鲁迅"、鲁迅与存在主义。试图为读者提供按图索骥的方便,在评述中也显示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鲁迅对"公理"的反思在其留日时期(特别是在章太炎抵日后)即已产生。而1925年他与"《现代评论》派"知识分子们的论战则给了他在现实中检验其反公理思想的契机。"公理"逐渐为鲁迅捕获并树立为批判的对象,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鲁迅对"布施尊敬"的反感、对"公允之言"的厌恶和对空洞"公理"的拒斥。"公理"既是空洞又是自相矛盾的,这一特点紧紧与鲁迅论敌的"局外人"态度联系在一起,因此"公理"是悬浮于主体之上的,而鲁迅主张抛却公理的外衣,赤裸地在"风沙"中斗争。但是,受到章太炎"齐物"思想影响的反公理思想在主体中却不能贯彻到底,"峻急"和"随便"在鲁迅思想中展开了辩证。  相似文献   

20.
这些年来,我主要从事日本后现代批评的研究,同时也涉及到战前战后日本对中国的研究这一方面,2011年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周氏兄弟与日本》一书,其中有一半篇幅介绍了战后日本的鲁迅研究,从竹内好一直到现在的代田智明。顺着这条线索继续往上推,最近主要是做二战以前日本人有关中国的研究,而且不仅仅是文学方面,更多涉及到明治维新以来一些人士有关中国社会的研究,以及对中国文化历史的整体分析等。以前,我们称这些为“汉学”或者“支那学”,如今叫“日本中国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