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6,(1):133-134
创新能力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一项重要要求。培养和造就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社会赋予当前教育体系和当代教师的一项重大任务。只有让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才能让他们的学习卓有成效,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推动社会发展。文章提出物理教学中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的创造力是推动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关键性的因素,人类正是在永不停息的创新活动中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人才已成为21世纪各国的核心竞争力。谁拥有更多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赢得未来。就我国而言,创新人才欠缺,创新能力不强等人才问题正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培养高级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3.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促使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基于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强烈需求,当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现代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已不再局限于知识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一专多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而人才的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贯穿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源泉,在创新实践的推动下,社会逐渐向高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在创新驱动社会转型趋势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被赋予了更高的使命,如何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也将成为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基于此,以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内容,分析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期为高校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实践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创新的源泉。创新人才培养则离不开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规范实践教学,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合理构建,注重培养创新型教师,进而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创新是其灵魂,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的提出是未来社会及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取向。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制度与知识的互动是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好的制度能够促进知识的创新,不好的制度选择会阻碍或遏制知识的创新。制度与知识创新互为相关。教育制度的创新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部分,大学培养的人才是推动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基本要素。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充分证明,经济制度的改革创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从而推动了我国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对21世纪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以及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探微与研究。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渠道,也是挖掘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知识和人才竞争的时代.开展和推动创新教育,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是时代和社会的呼唤,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任务.它对提升民族的整体素质,强国富民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艺术设计教育本身具有培养人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功能,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高层次、高规格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开拓新思路,探索新的艺术创新教育模式,推动和加快艺术创新教育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创新人才素质结构与高师课程改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 ,高师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师资人才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 ,这是高师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问题。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知识经济社会要求高师教育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从而推动 2 1世纪经济的发展。一、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 ,掌握创新方法 ,具备创新人格 ,能顺利地完成创造性活动 ,并富有创造性成果的人才。探讨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 ,有利于高师教育围绕着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 ,构建课程体系。1 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  相似文献   

10.
培养创新人才与创新教育关系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创新教育是相对知识教育而言的,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源,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轴心。从这个基点出发,思考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思考高校创新教育,其落脚点是探索和实施更能体现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实施,制造业面临着全面改造升级,社会需要更多新工科创新人才。文章通过分析高职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境,针对高职新工科创新人才建设提出行之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和策略,以期对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人才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产业是新时代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新兴产业,对文化创新繁荣、提升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湖南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在总结湖湘文化传统和湖南文化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对如何推进文化产业化、推动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新、优化文化产业机构、落实文化人才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柯昌杰 《教书育人》2006,(10):53-55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的创造力是推动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关键性的因素,人类正是在永不停息的创新活动中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目益激烈的当今世界,人才已成为21世纪各国的核心竞争力。谁拥有更多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赢得未来。就我国而言,创新人才欠缺,创新能力不强等人才问题正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培养高级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校应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下,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重视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有助于促进国家与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推动社会进步,高层次创新人才对于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国家的发展战略来看,高层次创新人才已经受到了国家与社会的共同重视,并且通过制定人才发展政策、引进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从而促使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与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5.
封彦 《科教导刊》2023,(18):11-13
近年我国经济、产业持续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为满足社会人力资源建设需求,高校正在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促进高质量人才输出。而传统的教育方法形式单一、目标浅显,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基于智慧教学全面性、针对性、灵活性的优势,应积极运用智慧教学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文章利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方式掌握智慧教学优势,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为目标设定教育原则,构建高水准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现高质量人才输出,推动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思维、试验、实践等活动,是对原有模式的背离,对旧规则的突破;创新型人才必须面对思想品德、人格意志的严峻考验,思想品德素质决定创新人才创新的勇气和魄力,决定创新实践的发展方向和社会价值,高校要从教育思想上把品德素质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以品德素质教育的创新,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机构,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技术人才,才能够推动生产技术的创新,才能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本文结合创新教育的内容,就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创新教育,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当前一项重大决策。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推动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引擎。文章基于TRIZ理论将创新人才分为四大类,并从创新人才培训、创新实践、知识产权三方面切入,构建了全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社会全员的创新能力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理论和方法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力量,实施创新高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在于人才驱动,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驱动。这需要有关部门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体制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高校成为人才培养集聚的高地、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地、支撑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地。  相似文献   

20.
工业对于社会的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创新是推动工业前进的动力。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大学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根本所在。全国石油学子读书研讨会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发起,对教学模式加以创新,对学习方法加以改革,旨在探索一种全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