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非得把教学目标分解为“三维”,尤其是强调第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话,我想这就应是语文学科德育内容的三个抓手:情感抓手——民族精神教育,态度抓手——生命教育,价值观抓手——廉洁教育。因为情感因素中最基本最朴实的就是爱我们的民族、国家,生命教育的最终归宿还是尊重、热爱生命,价值观的出发点和目的地都是“做个好人”。  相似文献   

2.
一.中小学德育课程目标与内容的重建研究 课程是人投入其中的“生命流”,人在课程中表现自己的生命,并在表现的同时体验自己的生命。当我们把课程的着眼点从知识转向生命时,课程的“德育性”就随之产生了。当我们关心自己的生命时,就会有对于人生方向之思量,而这本身就是一个道德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课程,当它成为真正的生命历程和生命资源时,也就是广义的德育课程了。  相似文献   

3.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和根本,从广义上来说,生命教育也是德育的组成部分。在追求有效德育的今天,我们发现,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各种专题式活动是实施生命教育的良好载体,为此,我校积极实施“生命体验、生命叙事、生命宣言、生命故事、艺术引领”五种德育教育方式,提高生命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4.
庄兵 《学子》2013,(4):18
班级生命德育就是指班级里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班级公共事务、解决人际冲突、实现班级自治的活动教育。加强中学生生命德育,作为思想品德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需要构建整体性生命德育体系,调动学生的公民意识。构建班级生命德育的原则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为目标,以引导学生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以合法性为底线,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基于公民意识教育的班级生命德育建构具体来说  相似文献   

5.
邵艳 《文教资料》2011,(1):148-149
现代大学生需要生命关怀。高校德育生命关怀的缺失包括:高校德育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导致生命关怀的缺失:高校德育内容单一、抽象和封闭忽视生命教育:高校德育模式由“知识性德育+日常性德育”组成漠视生命关怀教育;高校德育的方法过于简单没有发挥道德教育的规范导向作用。要实现高校德育生命关怀,我们必须坚持“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统一:构建以生命关怀为主体的现代德育的内容体系:改进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重视生命关怀教育;构建生命关怀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6.
生命是个体发展的前提条件,生命教育不仅回应着德育的内容,也影响着德育的未来走向.立足人的全面发展,明晰小学生命教育归于德育视野的依据,关照新冠肺炎疫情大背景,基于实践分析当前德育视野下小学生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小学生命教育实践困境及实现生命意义自我超越的对策.据此主要从生命多重释义、生命存在价值、生命与生活、生命情感体验的关系、长效化的研究机制、教育力量整合五个方面探究德育视野下的小学生命教育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黄丽莎 《云南教育》2002,(34):12-13
近年来,学校德育出现不少问题,江总书记就教育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强调了要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盘龙区中华小学积极进行德育探索,我们的经验是:关注生命,以爱育爱。德育难见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缺少对受教育者的爱,那种赤诚的爱。他们没有把教育对象看成是如此可爱宝贵的生命个体,有的甚至把孩子看成包袱、累赘,特别是把“问题儿童”看成影响自己拿奖金、晋级评优的“绊脚石”。教育的方法简单、粗暴,缺乏情感,而缺乏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中华小…  相似文献   

8.
德育现代化是一项事关国家发展是否健康的重大问题。一个国家要发展,不仅经济要发展,物质要富裕即物质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要有道德高尚综合素质高的公民。作为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大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来促进国家的健康发展。而这些高素质人才的教育问题就是重中之重。德育现代化为解决现代教育中的德育弱化及轻视现状敲响了警钟。为使德育现代化能够在大中小学的教育及公民教育中普及,其理论渊源的提出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德育现代化的理论依据作一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9.
一、德育要融入生理和心理教育就学科和领域而言,我们可以把生理教育、心理教育和德育分开进行研究。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又很难把他们截然分开。因为很多的德育问题都是由生理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滞后带来的,或者有些德育问题本身就是生理或心理问题。在我们的初中教材中有关于这部分的知识,但也只是浅尝辄止地进行了粗描淡写的叙述,没有做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实施公民教育是世界性的教育发展趋势,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公民教育提出了内在需求。从国家德育政策视角审视我国中小学德育,可以帮助我们前瞻公民教育发展走向,在政策层面引领中小学德育实践的深入展开。我国在德育政策下进行的公民教育还存在一些暖需解决的问题,包括公民教育的本土化问题、民族精神的教育问题、政策推动问题等。  相似文献   

11.
莫建明 《师道》2007,(10):35-35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离开德育谈教育无异于缘木求鱼。故今天,我们希望中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就不能不将目光更多地投射到德育问题上。德育要"贴"心。德育即生活。"贴"心就是德育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德育就在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正>生命是一切活动的起点,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卫生高职校护理专业的德育课程应当以润泽生命、人文关怀为己任,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并丰富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将生命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使护生在关怀病患生命价值的同时学会珍惜自己.创造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质量。在职业  相似文献   

13.
一、中小学德育课程目标与内容的重建研究 课程是人投入其中的"生命流",人在课程中表现自己的生命,并在表现的同时体验自己的生命.[1]当我们把课程的着眼点从知识转向生命时,课程的"德育性"就随之产生了.当我们关心自己的生命时,就会有对于人生方向之思量,而这本身就是一个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校大学生自杀、伤人事件的频繁发生,昭示我们反思传统的高校德育模式。要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改变传统的德育理念,把生命教育作为其重要内容。生命视角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德育内容、方式和机制等多方面着手,努力构建一个生命化的“大德育系统”。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德育的生命精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德育是学校的根本性教育 ,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回归生命 ,是当代德育深入现代本质的必然要求。本文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德育质效 ,让生命在德育中充满生长力量、让德育过程充满生命活力的问题 ,就坚持生长性、促进德育目标的反思和建构 ,坚持生化性、重视德育内容的整合和选择 ,坚持主体性、促发德育方法的优化和创新 ,坚持生成性、追求德育评价的有效和激励四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李姝 《政治课教学》2013,(10):68-70
生命化德育理论认为,生命既是德育的原点也是德育的终点,更是超越知性德育的现实需要。生命化德育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关注生命意义,关注人生幸福,关注生活世界,关注苦难体验,关注道德事件。生命化德育是成全生命的德育,让生命在德育中诗意地栖居是其核心的表达,也是其最高境界和追求。在学校教育中,不论是作为班主任还是作为任课教师,我们都要努力让学生在生命化德育中提高自己的素质,为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打好基础。对此,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珍惜生命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7.
学校工作要把德育放在首位,问题在于如何做,如何在工作实践中坚定不移地体现这个“首位”。我们的体会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坚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先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德育的重要性,我们是从两方面来看的。一方面,教育是“未来工程”,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我们的学生到了二十一世纪,就是各条战线“四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檀传宝 《教书育人》2009,(12):34-36
在中国内地的德育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重要和敏感问题,那就是德育概念的外延如何界定。一些人采用广义的德育概念,认为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等等,而另一些人采用狭义的德育概念,认为德育只能是道德教育。其中一个不能否定的命题是:无论我们如何定义德育,道德教育都是学校德育甚至是全部教育的根本。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忽视这一根本的取向。其结果是:在理论上产生了许多误区,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重点就是生命教育。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学会生存生活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可是,生命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是不是就是珍惜生命,预防自杀、他杀?在教学实践中,生命教育又以怎样的内容和适切的方式得以有效落实?云端的生命教育,徐徐向我们走来,让我们一睹她的容颜、她的本真!  相似文献   

20.
真善美是陶行知执着追求的德育目标,也是当前我们所提倡的生命教育的关注点之一。二者的共通之处在于都体现了对人性的关怀,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陶行知德育思想中所包涵的生命教育思想对我国受功利追求影响和科学主义的桎梏的现代教育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