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典教育应当遵循诵读、体悟、践履的方式展开。诵读是学习经典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它能对人的身心气质产生直接的影响。诵读应注意以下方面:面对原典本身而不是白话本、节选本,应反复成诵,待其自解。在此基础上开展体悟,体悟须以静存心,体察于心,结合实践。事上践履是学习经典的根本之道,这是由经典的性质和传统所决定。  相似文献   

2.
《我与地坛》是一篇值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极生动深邃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所思。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从某种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表现了一个有着独特生活经历的人对生命的深邃独到的思考,也向我们展示了一首深沉、凝重的生命之歌。  相似文献   

3.
《再别康桥》这首诗饱含青春时期对美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意象清新,意境秀美,形式整齐,结构严谨,音节和谐。教学中教师实施诵读法,诵读环节,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绪节奏;品读环节,要求学生找出意象,对意象进行描绘,进入意境,欣赏康桥秀美风光;情读环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研读环节,让学生把握诵读技巧并体悟诗人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4.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显示了对文学作品作多元解读的尝试,在评价建议里也提到了这一问题,“文学类文阅读的评价,是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文学作品多元解读对于培养学生的独创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民族竞争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新任务,语文教育界开始广泛探讨多元解读的教学方法和角度,并且产生了不少好的方法。笔者认为,我们在摸索、探讨多元解读教学的同时,还完全可以从我们的祖先那里寻找关于文学多元解读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比原来人教版教材多出了10篇文言文,重在引导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此,教学实践中老师要重视诵读,通过读通、读顺、读得字正腔圆,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通过读出节奏,抑扬顿挫,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读出美感,读出味道,让学生在读中提升。通过借注释解文言,借扩词解文言,借图示解文言,借关键字解文言来挖掘文化,还要涵泳文言,培养中国思维、中国智慧、中国情怀、中国美感、中国气派、中国意识,塑造中国灵魂。  相似文献   

6.
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与地坛》是一篇非常难得的、值得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极朴索动人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从美学层面来看.《我与地坛》具有深刻的意蕴美、生动的形象美和凄婉的遗憾美.  相似文献   

8.
冯新 《文学教育(上)》2010,(23):100-100
每次教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学生情绪的表露都很明显,有的同学发出坚强自信的微笑,有的同学则流下感动的泪水。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有关生命的意蕴。本文即对此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我的四季》是苏教版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体悟人生”板块的第二篇文章。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相似文献   

10.
詹丹 《语文学习》2010,(5):42-45
我在此前发表的有关郭沫若《天上的市街》分析文章中.谈到了诵读与解读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尽管那篇以分析为主的文章,只稍稍谈及诵读问题.但这绝不意味着我对诗歌诵读方式的轻视。诵读既是感性把握诗歌的重要方式,也能把理性的解读重新整合进一个统一的艺术世界。这里,我将以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为对象(上海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反复朗读这首诗”的要求).试着探讨一下解读与诵读相结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课文《我与地坛》比较多地流露出了作者史铁生的宿命意识。 有的地方说得很直接,比如在谈到“我”与地坛的不解之缘时,作者写道:“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宿命的味道”、“上帝的苦心安排”,说得直截了当。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课堂要通过构建深厚广阔的文化知识背景和社会生活阅历来提高文本解读的深度,通过对"灵魂""伦理""价值"的深度挖掘来实现学生"深度发展"。本节课旨在通过品味充满抒情意味的语言,体会史铁生的心路历程,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让学生领悟"一个人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相似文献   

13.
赵灵朵 《考试周刊》2014,(43):42-42
作者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了几种文言文背诵的方法,阐释了"我背诵,我快乐"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4.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极具趣味诗意的诗歌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教学目的功利化,教学过程程序化,教学氛围沉闷。此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易使学生内心抗拒诗歌,难以陶冶学生性情、滋润学生心灵。诗歌是抒情的艺术,唯有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使学生走近作者,深入诗文的内核,在润物有声的环节中,让中国诗文的"灵性"内化为学生的深层素质。  相似文献   

15.
《一路花香》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故事里,以寓言的形式把寓意融在其中,这样的一篇语言通俗、流畅易懂的寓言.在教学时如何进行教学,课文的重点训练应落在哪儿?这篇文字的寓意如何表述呢?.  相似文献   

16.
就像史铁生说得那样,我们不能指望没有困境,可我们能够不让困境扭曲我们的智慧和心灵。苦难是一块巨石,如果把困难背在肩上,它会令人窒息;如果把困难踩在脚下,它会是我们前进的阶梯。让我们勇敢面对挫折,积极超越苦难,活出自己的精彩。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曾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节选的文章时应遵循以下两点:一要顾及全篇;二要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设想与教学目标】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一篇古代散文。此文很能代表王羲之的散文风格,笔端富于感情,思绪万千,低回曲折,显而不露,深而不晦。它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因此,我认为《兰亭集序》不可以按一般“古文”对待,在疏通字句、了解语意之后,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我们的学生在与古人的对话中认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相似文献   

19.
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