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写意与写实绘画历来作为中西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由于中西方对世界认识方式的不同,追求的审美心理不一样,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观察审美对象的方法——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的观察方法符合中西方各自的审美需要,服务于不同的审美需求,也因此创造出了不同的审美形式,成就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即写意与写实绘画  相似文献   

2.
中国绘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的散点透视法则,它体现了华夏民族自由的视觉空间和精神空间,成为中国传统绘画高度艺术性的风格特征之一,具典型的东方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3.
“散点透视”是中国画透视现象的代名词。“散点透视”是由西方透视学引申出来的概念。它在“焦点透视”的影响下提出,以“焦点透视”为参照系,它既不符合中国传统的观察方法与中国画的实际,同时也无法摆脱“焦点透视”给中国画带来的困惑。它是在文化视点上以西评中的错位套用。“散点透视”不是中国画的透视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西方传统的线性透视--焦点透视法的出现时间,提出并论述了我国在盛唐时期(公元713年左右)和中唐期间,敦煌壁画莫高窟、榆林窟同样出现了焦点透视法,足足比西方早700年.不相同的是二者在绘画上,各自选择了视向不同的焦点透视法.敦煌壁画更是采用了多视向的焦点透视法.敦煌壁画盛唐时期和西方采用的线性透视,他们都不自觉地注意到客观中存在着透视现象,又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去处理,通过其敏锐的视觉特点及审美天性暗示着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中西传统绘画透视理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透视理论系统与西方绘画透视理论系统的发展历程,并就二者各自的艺术手法、审美特征、代表作品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当前艺术创作、教学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透视"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故有人解释为"透而视之"。它的研究对象为:物体的透视形(轮廓线),即上、下、左、右、前、后不同距离形的变化和缩小的原因;距离造成的色彩变化,即色彩透视和空气透视的科学化及其物  相似文献   

7.
从透视学视野观照传媒对社会群体形象的构建,并借鉴造型艺术中的散点透视法,能够为传媒构建社会群体形象提供新的思维方式与操作方法。文章分析透视法在社会群体传媒形象构建中具备的一般意义与特殊意义,并进一步探讨散点透视法在传媒构建社会群体形象过程中的内部及外部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北宋汴京以汴河为中心的繁荣社会生活面貌,充分显示了画家张择端的高超技艺。  相似文献   

9.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较为直观的认识和了解透视知识,是我们每位初中美术教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一般来说,透视在透视学中就其方法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焦点透视法,另一类是散点透视法与轴测投影法,而作为初一绘画透视基础知识,我们只需要提到焦点透视法中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就可以了。就其概念来说,透视是一种客观的视觉现象,同时也是一种观察对象、表现对象的方法,是近大远小的变形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离我们近的物体显得大,离我们远的物体显得小,所以有“一叶障目”的说法。对于一节比较抽象的课题,我们怎样才能上好它?让学生比较直观的了解和掌握透视的基础知识呢?下面笔者就此谈一些自己肤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意义上,中国画没有西方绘画所主张的焦点透视。中国画面的处理,总体特征是追求平面化的效果,在平面上寻找各绘画要素的多样性协调统一,中国画历来就没有把深度空间作为主要表现对象,而是注重对平面空间氛围的营造。以移步换景的散点透视自由地表现自然万物和画家的主观情绪,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观察和表现方法。这里之所以涉及中国画的"透视",是因为中国画的确存在着给人以"空间联想"的众多因素。  相似文献   

11.
《明清小说散点透视》是一部以晴清小说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它小麦猎广阔,求新意,宏微兼具,材料翔实,以高远的视界纵横比较,古为今用极富现实意义。在明清小说研究的拓展与深入方面,的确称得上是一部值得重视和有份量的作。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应用笛沙格定理时找透视三点形的三种途径:根据问题的条件或结论直接找出对应顶点;调整对应顶点;构造透视三点形。  相似文献   

13.
林旭 《华章》2013,(32)
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我们眼睛中呈现的景象会有远近、大小、长短、高低、粗细等不同,这种自然现象就是透视。而各国画家为了把自己想的、看到的准确的用画笔描述出来,他们经过不断地尝试,终于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透视画法,能够用一个平面呈现出不同距离、不同大小、不同高低的景象。但是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中西双方的绘画透视原理存在不小的差异。本文将多方面深入剖析中西透视学的各自特点,让读者能够深入理解中西绘画透视法,提高自己对透视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让自己的绘画创作的表现能力能够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新文学倡导者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中追求一种“综合的艺术作品”,强调各种艺术门类的渗透。凌叔华既是“五四”时期重要的小说家,同时又是一位丹青妙手,自称“生平用工夫较多的艺术是画”。可以认为,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笔者将从散点透视、圜道思维、系列小说等角度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15.
所谓"散点透视",不论是指透视成象,还是指画面构成,都是经不住推敲的,因为它既违背了透视成象的客观规律,也不符合我国传统画论所讲的远近法,更与中国画求"势"忌"散",追求万象归"一"的艺术主张相左。  相似文献   

16.
高适以一个盛唐知识分子的襟怀进行边塞诗创作,其《燕歌行》历来被视为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高适的《燕歌行》抨击了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反映了边塞战争主题下的人民生活,体现了盛唐知识分子的人文主义情怀和省思精神。更因为其不拘成法、突破窠臼,充分发挥散点透视的作用,突破时域、视域的限制,境界阔大、气势雄壮、主题隽永、风格浑厚,获得赞誉。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卧游"习惯影响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与发展,使其拒绝了"焦点透视"对画面透视的影响,从而使中国山水画形成了自己的透视法--"无点透视".  相似文献   

18.
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本是中西绘画理论中的技巧手法,但在中西文学之中也可以发现作者焦点透视写作与散点透视写作的异趣。从契诃夫短篇小说和《醒世恒言》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在从景物描写、叙述视角和叙事线索处理三个方面,中西文学均有不同体现。  相似文献   

19.
《甘肃高师学报》2008,13(2):132-134
中国画的表现,有它的民族传统特点,在透视表现上,中国画有自己的特殊处理方法,它既遵循透视上的基本法则与规律,又不拘泥于一般法则与规律.就是说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打破焦点透视的视域范围去摄取景物,使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更全面、更生动,这就是中国画散点透视法.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去看,散点透视在摆脱科学的理性束缚后,反而有更独特的艺术空间表现力,并留出更多的意境空间供画家、读者去游览.这正是东方绘画的特性之一.  相似文献   

20.
绘画是将三维幻象表现在二维的平面上,空间的表现直接关系着形象的塑造和画面的整体效果。透视是表现空间的关键。中西传统绘画在空间的表现上各有特色,主要体现在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散点透视层层推进,内容多而丰富,可以展现很广阔的空间,突出大场面。焦点透视把注意力集中于一点,能突出主体,引人注目。随着画家的探索,中西绘画也在互相交流,现在表现空间的各种透视都只是为了表达内容不同而选择使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