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职院校德育困境及破解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德育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是当前各校普遍面临的难题.高职德育困境主要表现为德育目标政治化、德育内容智育化、德育方法机械化、德育评价终结化等.要破解德育困境,高职院校及教师必须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高职生特点,培育自己的德育文化,即回归人的主体性及对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反思,关注对学生集体及其发展的评价,回归学生成长的背景与其进行深入"交往"与"对话".  相似文献   

2.
资料收集是建立德育成长记录袋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辨是非、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因而资料收集的过程就是评价的过程,也是德育的过程。与传统的德育评价手段相比,这种资料收集和评价方式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个体的发展情况;能充分记录与显示学生德育成长过程中的努力、进步;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9,(A1):119-120
近几年,各地中小学锐意改革,努力寻找基于学校自身文化的、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德育课程一体化模式,这些模式的德育效果如何,不是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官方评价,而是取决于学生的动态发展。本课题所研究的学生德育成长日志,是通过收集显示学生德育发展信息的一系列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资料,反映学生在德育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是目前国内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对学校德育一体化工作和效果的重要记录。  相似文献   

4.
阐述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评价方案,并对德育评价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分析,建立起适合广东茂名卫生学校学生的特有德育模式,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学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把学生思想品德的评定真正落实到了实处。  相似文献   

5.
传统德育是一种知性德育、灌输德育、考试德育。传统德育的目标、方法、内容及德育的评价制度等都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难以满足大学生道德成长的需要。改变传统德育模式,方法与对策很多,其中体验式德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德育之路。那就是把高校的德育课从知性德育模式转换到体验式德育模式中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道德情感,在体验中深化道德认知,从而让学生自己作出道德选择,升华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6.
《家长》2012,(12):2-F0002
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确立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未来的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有知识和特长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立足"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均衡发展、健康第一"的培养模式,构建了德育内容体系、德育管理体系、德育实践体系、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德育评价体系的特色德育模式。学校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通过成立心理成长社、银帆舞蹈团等社团,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改背景下,以课本为依据、以笔纸为方式、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德育评价的需要,成长记录袋在德育中的应用是对德育评价的改革和探索。德育成长记录袋主要记录在某个思想品德成长阶段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包括学生的优秀事迹、活动资料、所获奖励、获奖作品、优秀劳动成果等。成长记录袋评价在使用过程中要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和关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品德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学校教育可采用“周德育”的模式推动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周德育”从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出发,在设置德育教学主题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用完善的德育方式和评价模式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9.
在学校的德育实践中,通过一个机制——操行量化,一个组织——班委会,一本册子——学生成长记录册,可以很好地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并且把学生的自我评价突出出来,让学生在集体的教育下、组织的监督下、自我反思中不断成长,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德育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教育发展理念开始向高质量迈进,德育评价理念也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主题要义。立德树人倡导以人为本、多元全面的发展观,所以德育评价也要遵循时代性、整体性和关联性等基本原则,在价值走向上实现从“机械”性向“人文”性转变,从“单一横向”向“多元纵向”转变,从简单“粗犷”式向立体“系统”式转变。基于此,尝试构建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的高质量德育评价体系并探究其实现路径:信息化赋能德育评价,项目化推进德育评价,小组化落实德育评价,示范化助力德育评价。以期为学生成长助力赋能,为新时代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德育保障。  相似文献   

11.
发现一 没有学生认为德育对于自己成长“几乎没有作用”,大多数学生认为德育对自己的成长有较大甚至是很大的作用。 发现二 学生对德育活动“情有独钟”。学生关注德育活动的目的是否切合自己的要求,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形式是否喜闻乐见,并不认为活动组织者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从德育的特点着眼,班主任应该具备强烈的课程意识,通过开发和构建班本德育课程持续深入地影响学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男生女生生命成长班本德育课程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确立适合的课程目标,选择丰富的课程内容和多样的课程形式,系统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发现更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13.
"多多"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不仅关注学生的兴趣与发展,更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守正出奇"为校训,进行了"多多"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利用"多多"成长营促进学生习惯养成,"多多"吉尼斯关注每一个学生,"多多"实践团文化育人,"多多"少年宫练一技之长,"多多"学分卡创新评价。努力体现校本德育课程的多样性,供学生多元的选择,享受多彩的校园生活,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焕发自己的光彩。  相似文献   

14.
孔苗苗 《作文》2023,(48):37-38
<正>学科整体育人的主旨在于培养人才,其中最重要的是德育优先、全方位成长,而基础准则则是以人为中心。在教育过程中,教学评价占据极其关键的地位,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科学的教学评价,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建立自信,并得到激励和指导。基于此,在学科整体育人理念下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有助于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学生的素质结构组成提出新的要求,善于合作、交流和学习是不断适应和发展的前提。信息化社会、首都教育的发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当前首都区域教育发展面临的大背景。在这一背景下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也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创设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新环境。东城区作为北京市教育先进区和教育改革实验区,深受各级政府的指导和关怀。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充分挖掘新时期德育内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和德育资源观,结合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环境,在德育管理、德育活动设计、德育资源建设、德育课程建设和德育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为了使德育效果常态地、持久地渗透到学生日常活动中,学校德育处借鉴银行存折模式,创设"心愿存折"评价机制,以存折为载体,记录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点滴成长,并以直观形象的图章体现,把期初的心愿与期中的过程表现相结合,最终通过存储积累实现愿望奖励,引导学生进行目标牵引与发展,达到自我完善,充分发挥德育评价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教师在制定德育评价细则时,既要把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作为原则,又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强化人与人间的合作、沟通、关怀等人文素养的评价,求得人性化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小学生的发展绝不是仅仅依托学科课程和日常的学校活动就可以完成,德育评价也不是仅仅由班主任和学生的三言两语就可以定性,德育活动更不是通过几个活动、布置某项任务就会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8.
学生德育成长档案袋是成长记录袋在学校德育中的应用。可以说,它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对学习评价新要求的产物。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具备倾听、谈话、沟通等交流与合作能力。学生德育成长档案袋是对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尝试,它的推广使用更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走学生主体化发展道路,是班主任工作的必然方法。这就需要班主任在班级德育工作中多一点"过程"意识,加强"过程"管理,即把道德教育寓于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体成长过程之中,坚持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引导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在德育过程中发展班集体。  相似文献   

20.
为深化德育改革,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功能,我们在德育实践中,进行了构建教育评价模式的尝试,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不断提高。一、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就是根据小学德育目标及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确定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使其成为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向学生实施德育,提高其道德素质的重要方法,应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改进功能、鉴定功能。通过评价,可以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向着德育目标稳步发展;可以激发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