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有人说,中国孩子在课业上"忙活",美国孩子在"口头上"上"白活"。美国孩子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他们就像个小专家,不停地动手做他们喜欢的研究。"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很重视劳逸结合,强调要有正当的娱乐和消遣,这样想来,美国的孩子活得还真很"陶派"的。看我们的小学教育,孩子最大的危机是什么?很多人说是"信仰危机",而真正到小学走一走,看一看,我们会发现他们更大的危  相似文献   

2.
明丽霞 《考试周刊》2011,(29):213-213
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对教育教学影响深远。我们在对听力障碍孩子进行语言和技能的康复教育时,应领会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为听障孩子营造一种和谐发展、愉快成长的氛围,把他们培养成会动手、会动脑、会与别人进行正常的语言沟通的新时代的人,使他们尽快回归主流,融入到正常的社会生活当中。  相似文献   

3.
张蕾 《快乐阅读》2013,(18):15-16
如今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实行有效地挫折教育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幼儿期正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若有意识的让他们受点"苦",受点"累",经历适当的挫折教育,让孩子知道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只有不断地战胜和汲取有益的教训,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4.
正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对此却不以为然。我觉得好孩子应该是在表扬与惩罚中逐渐培养出来的,一味地表扬并不一定能教育出好孩子。不可否认,教育孩子离不开表扬,但是没有惩罚的教育会造就一批"易碎的花瓶"。孩子是心智不全的成人,他们需要的是生活的历练,只让他们接受表扬教育,长期下去,会导致学生听不得批评的声音,一旦遭受挫折和批评,会使孩子一蹶不振,再也找不回信心,从此陨落。这样一味地表扬式教育造就的只是片面不全的虚拟式的好孩子,他们经不起"风雨",只喜欢"风和日丽",当他们的生活中一旦出现"风雨",他们将会因无所适从,无法招架而选择逃避。有句歌词写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化学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主要是化学教师无法改变孩子对生活经验、直观感觉的"真空"状态.如果我们能把要学习的内容事先进行很好地铺垫,给学生足够的预备知识,一样能把孩子轻松地引入化学世界.  相似文献   

6.
语录     
《中国德育》2014,(5):5-5
正@俞敏洪:适当的逼迫能把我们的惰性"逼"走,把我们的平庸"逼"走,把我们的勇气"逼"出来,把我们的前途"逼"出来。凡是那些"逼"过我的老师,我到今天都记忆犹新,由小时候对他们的恨,转变为如今对他们的感激。@包凡一:很多中国父母表达爱孩子的方式是在经济和生活方面给予无所不在的庇护,但保护过度反而造成孩子像温室苗圃,自理能力差,缺乏爱心。父母也应该关注孩子的抗挫折教育和爱心、孝心教育。早些让孩子了解生活并非一帆风顺,理解父母的不易,反而会让孩子的内心更强大,学会爱父母,爱他人,具备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孤残儿童"是这个社会群体里的一个特殊人群,这些孩子心灵都受到过创伤,他们的性格大多孤僻、胆小怯懦、偏执任性、自制力差、敏感等,这些性格特点就要求我们这些工作者要从孩子的各自性格特点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给予关爱,如何通过教育使孩子们正常成长、身心健康,就成为我们思考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教师是一种爱的职业.当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在他的教育生涯中遇到一些在生理和智力上与正常孩子都有所偏差的特殊学生时,他一定会对这样的孩子充满同情,给予许多特殊的照顾.然而,假如能再用心一点去爱这些孩子,你也一定能发现,其实他们需要的不是特殊的爱,而只是一份普普通通的爱,一种把他们当作正常孩子看待的平平常常的爱.我们不仅应该使他们与正常儿童享受同等的教育,更要用正常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用普通的方式去评价他们,使他们在平等的生活氛围中得到充分的关爱、充分的发展、充分的潜能开发,从根本上驱除"低人一等"的心理障碍,卸下"我天生比别人差"的心理包袱,提升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踏入与正常孩子相同的竞争行列,为今后自主、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三者之间互相支撑,互相关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设的"生活教育",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孩子的教育是由家庭、社会、学校共同承担起来的,他们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协调得当,共同担负起育人的职责。  相似文献   

10.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精彩的世界,他们的世界里有哭有笑,不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首动人的乐章。在学习生活中,他们不时犯着小错误,或遇到学习瓶颈,无法前行,心中懊恼不已,焦急万分,正等着我们帮忙。特别对于一些后进生,我们更应该温情满满地对他们说:"孩子,我们慢慢来。"小天就是这些后进生之一,也是比较需要特殊关爱的孩子。  相似文献   

11.
一、活动的缘起(一)基于多元化社会背景的少先队员道德现状分析现在的少先队员,是在社会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是在电视网络的包围下,是在大量卡通、动画片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远离战争硝烟,物质生活丰富但无法体会社会生活的艰辛,他们在校接受的教育与社会上一些消极现象产生很大的冲突。尤其是"留守儿童""单亲儿童""低龄入学儿童"等,这些孩子在情感上缺少寄托,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村人走出自己的家乡到城市打工。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孩子无法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只能留在家乡。这些孩子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都有哪些欢乐和忧愁呢?  相似文献   

13.
爱学生不是抽象的、虚幻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它渗透在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之中.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他们,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他们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只要教师坚持用正确的心态和善意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真诚的爱心、信任与耐心去对待孩子,并和家长一起努力叩开孩子的心门,只要我们真诚而耐心地等待,无私地奉献,孩子就会来到我们身边,并允许我们走进他们心中.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农村很多孩子无法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从而使得这些孩子成了"单亲"儿童或者是留守"孤儿",进而使得当前农村很多中小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心理方面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当前,如何对农村中小学生有一个健全、健康、完善和正常的教育引导,成为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尤其是作为学校教育,把这一问题作为了重点教育课题进行研究。那么,本文将重点通过对当前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透视分析,来探讨如何找到有效的解决对策,帮助这一特殊群体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5.
特殊家庭孩子是指父母离异、家庭解体、父母一方已故、父母因工作繁忙无法照顾而跟随祖辈或其他亲属生活的孩子。他们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与正常孩子相比,他们的烦恼多多,特别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和偏差。因此,教师和监护人要了解并合理对待他们的各种心理表现,帮助他们正确走上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生活、立足生活"是作文教学的奠基石。作文必须从真实的生活中来,教师要着重引导孩子到社会大环境中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要切实地指导孩子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使孩子们都能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用自己的笔抒写他们真实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特殊家庭孩子是指父母离异、家庭解体、父母一方已故,父母因工作繁忙无法照顾而跟随祖辈或其他亲属生活的孩子。他们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与正常孩子相比,他们的烦恼多多,特别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和偏差。因此,教师和监护人要了解并合理对待他们的各种心理表现,帮助他们正确走上人生之路。一、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胆小怕事,畏首畏尾,言行紧张,精神萎靡,对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习等方面的情况作出偏低的评价,进而导致悲观失望,丧失信心。教师和监护人应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多表扬,少批评。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起信心,减少自卑心理。二、抑郁心…  相似文献   

18.
如果我们承认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公民,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推动者,我们在今天就应该尊重和理解儿童。儿童不是每个家庭的私有财产。他们天生的弱小无知,反衬了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空间和后天教育的必要性。有父母身份的人不一定都有教育意识。前者随孩子的降生自然获得,而后者的获得还需要学习和领悟。望子成龙,人之常情。但父辈对我们的教导方式,不能简单地拿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不论我们是深受其“益”还是深受其“害”。因为我们生活在传统与现代的接缝之中,而孩子注定是属于未来的,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只能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求折…  相似文献   

19.
当"竞争"已成为社会的标签时,孩子学会的是"坚强",而不是"感动","感动"则被孩子渐渐遗忘.孩子不会"感动"的原因,是孩子没有对比的参照物,习惯了正常的事情,而品德教学的"感动"也在羞涩地退却和飞快地贬值.为给孩子找回失落的"感动",教师要加强品德教学的"感动"教育,引导孩子在实践生活中体验"感动",在生活细节中寻找"感动",在真情沟通中碰撞"感动",在教师激情中收获"感动".  相似文献   

20.
《辽宁教育》2007,(11):F0002-F0002
同在一片蓝天下,生活着这一群孩子,他们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但他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渴望和正常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分享明媚的阳光。普兰店市特殊教育学校里的老师们说:“虽然这些孩子是不幸的,但我们会让他们一样拥有彩色的童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