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引领学生思维不断数学化是解决问题教学的重中之重。引领学生思维数学化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在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来达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挖掘生活原型———简化问题表述———建立数学模型"三个步骤,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模式化",主动建构起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彰显数学思维的理性美。  相似文献   

2.
"解决问题"是美国数学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倡的口号,即认为应当以"解决问题"作为学校教学教育的中心。这一教学教育思想得到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并将其深化和扩展。什么是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目前,国内对"解决问题"无统一的定义,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对小学生的"解决问题"可以理解为:学生在面对实际生活问题时,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技能,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过程,使问题得以解决的综合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学科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学生重要的数学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3.
李艺 《新课程研究》2012,(9):181-182
2011年版数学课标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发展数学思维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深化学生对数学新知的体验,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优化和发展数学思维,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获得提高。一、积累感性与理性经验,建构和丰富数学表象教师应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有利于学生思  相似文献   

4.
<正>一、引言高中数学问题启发式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问题"作为启发学生思维的工具,通过课堂合作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源泉,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与合作互动的能力,以此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问题启发式数学教学模式通过提出问题、启发思维、探究思考和合作实践等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深入探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5.
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从已有的其他事物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启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心理学上把这种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称作原型。原型对思维的启发作用在于,原型与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某种联系,通过原型事件的解决方法或思路获取启发,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材知识图解、模型和相关学科知识都可能成为"他山之石",成为启发学生认识新知、解决疑难的原型。将原型启发的思维机制引入生物学科教学中,将有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知识,强化科学思维,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多维互动是一种创新性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网络""学生←→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把学生的手、眼、口、耳、脑等各个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求索,并且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原理课"教学中实施多维互动,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持久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惟一直接途径,在于把注意集中在要求思维、促进思维和检验思维的种种条件上."小学数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思维的个性差异,是判断智力层次,确定个人智力水平的主要指标.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师应设法创设发展数学思维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9.
直观教学是指借助图形直观、实物直观或符号直观描述几何或者其他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适应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在"数与代数"中借助直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更为清晰,对于算理的理解更为深刻,还能强化规律记忆,不断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0.
陈亚萍 《教师》2019,(15):54-55
在解决数学问题中,通过教师深度地教、学生深度地学,能促使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从激发思维冲突,引解决问题"落地";唤醒思维意识,助解决问题"生根";激活思维发散点,让解决问题"开花";搭建思维台阶,促解决问题"结果"四个方面,论述了促使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化学是一门有关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研究的学科,化学形成发展和新物质发现发明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化学教师要把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作为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特别要力争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实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教学的再现式思维相结合,这样不但有助于使化学教学过程表现为一种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模式,而且可以营造一种"情感共鸣、反馈畅通、思维活泼"课堂教学意境。  相似文献   

12.
<正>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需要向学生提出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直接关系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一个好的课堂提问可以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指定的事物、现象上;能够引导学生回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可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不再把"解决问题"独立单元教学,而是把它融入四个领域,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小学低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更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环节。笔者结合新人教版教材(2011年版,下同。)的编排意图和培养目标,从四个方面阐述低年级小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把教学内容问题化,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的思维探究式教学已经走进数学课堂.教师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参与探究,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提出的"主体性教学原则".本文从"主题与背景"、"情景描述与问题讨论"、"诠释与研究"三方面阐释思维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该为学生的思维探究提供怎样的问题支持"的一课多轮型课例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都发挥着作用,并且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如果把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对于解决问题、科学研究是不利的。通过对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中常见的三种解决问题的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6.
以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进行数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思维,在思维中探求,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活泼、自然的情境下,愉快学习.数学课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成功"与"愉快"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成功后的愉快可使学生经常保持积极的、"天天向上"的进取心态.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课堂教学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建设者和实施者.教学中,需要突显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重视问题的解决,而忽略对问题的发现与探索拓展.其实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两个互逆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有解决问题,缺少进一步的探究问题的环节思维"元"就不能形成"群"状结构.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的过程是启动创造思维的过程.教学过程中,集中体现学生主动探索精神与思维的开放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认为,思维总是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人们为解决问题而思维,思维总是指向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不仅能巩固与检测教学效果,而且能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优化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优化学生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认为:思维总是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为解决问题而思维,思维总是指向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不仅能巩固与检测教学效果,而且能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优化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问题意识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置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把"问题权力"紧紧攥在手中,以此达到让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即使有的教师在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