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共八大虽然对国内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判断,但由于在八大召开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八大政治报告起草委员会没有讨论这一问题,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也没有涉及这一理论问题,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是在八大闭幕前三天突然提出并匆忙写进《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去的。没有充分的研究讨论,导致了八大对中国国内主要矛盾论述比较粗略,文字表述不够准确科学。会后毛泽东对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持否定、怀疑态度并最终改变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由此可见,八大关于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结论不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熟一致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历经了种种艰难,其中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经历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到“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再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样不同的阶段。考察这些认识的来源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的认识,经历了“八大时期”、“曲折时期”和“新时期”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新时期”的认识是对“八大时期”正确认识的继承和深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既要防止和反对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又要防止和反对忽视以至放弃阶级斗争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关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善于抓住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这一主要矛盾。建党初期以及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和广泛的革命实践为中国共产党创立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阶级斗争以及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为中国共产党主要矛盾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内外条件;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主要矛盾理论的正式形成,并逐步发展完善。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得到基本解决。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在一定意义上是党领导和带领人民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梳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可以发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注重学习和调查研究是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前提;坚持党的领导是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保证,政治领导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领导奠定共同的思想基础,组织领导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遵循,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其根本目的,贯彻群众路线是其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进步做出的准确判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成为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具有启发意义。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蕴含的人民性、协同性和开放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教育理念提出新期待;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凸显的基本国情、辩证思维、责任意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教育内容提出新任务;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展现的对比分析、话语转换、目标导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教育方法提出新要求。应对上述要求,深入挖掘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坚持以更新的理念、丰富的内容、创新的方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教育对象获得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凸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美好生活回应了大学生对自由全面发展的诉求、内蕴着大学生意识形态引领的基本功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新时代,高校应着重从价值、任务、方法三个维度发力,努力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统一”,即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以学生为中心价值取向相统一,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选择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统一,大学生对自由个性的追求与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方法相统一,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不偏移、育人任务不减持、工作方法不弱化。  相似文献   

9.
执政党建设思想,是毛泽东完整的党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八大前后,毛泽东对执政党的建设进行了成功的探索,提出了执政党的三大建设思想:一是执政能力建设思想,主要是党领导和驾驭经济建设的能力、警惕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拒腐防变能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社会整合能力;二是先进性建设思想,包括用发展着的新理论指导实践的理论创新、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不懈努力的目标追求、为更高的共产党员条件而斗争的经常性党员教育;三是制度建设思想,如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等。这三大建设是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也都是综合性的建设和长期性的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它将在党的执政实践中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0.
考察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有关社会稳定思想的论述,得到多方面的启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维护稳定的根本保证是始终不渝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1.
中共“八大”政治报告决议关于国内主要矛盾“实质”的表述,在会议结束后不久就产生分歧,结合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理解改变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中共八大根据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确定了和平外交的思想。和平外交是中共八大外交思想的主旋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共八大外交思想的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共八大外交思想的目的。中共八大召开后,新中国对中共八大所确立的外交思想进行了初步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共“八大”前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党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任务,并通过努力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民主革命时期以群众运动作为贯彻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效的方式,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群众运动又成为实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之反作用的重要方式.这是"八大"路线产生和中断的动因之一,具体反映在"八大"前后刘少奇对以群众运动加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式有过三次思想认识上的转变:即从批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到赞同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讲话;从支持"反冒进"到认同反"反冒进";从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到批评以群众运动代替群众路线来建设社会主义的错误做法等,这个过程反映出党对迅速来临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准备不足"的历史状况,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认识群众路线与群众运动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15.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地方高校,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刻认识改革是一场革命,是我们事业腾飞的动力;要真正发挥优势,着力"培育"四有的大学生;要把改革发展同保持学校稳定结合起来,提高办学声誉,建设和谐校园;要进一步结合弘扬"吕梁精神",挖掘我校办学传统,搞好学校的文化建设,提高学校的软实力,从而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中共八大是又一次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转变的关头召开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的会议。本文根据当时我国所处的三大历史性转变来评析中共八大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认识、路线和方针政策等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和存在的局限、缺憾。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更是指导我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文献。它的理论意义在于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指导思想与时代内涵,而它的实践意义则在于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共历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十七大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理论、发展动力、主体条件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新的概括和阐释,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为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本文以十四、十五大报告对教育的论述为参照,以十六大报告为原始文本,对十六大报告关于教育论述中的新教育方针,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支持农村教育、完善“资困”政策和制度。素质教育与创新等五个亮点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