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坛巨匠茅盾说:“与其啰嗦而长,毋宁精炼而短。”古人亦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都说明写作语言精炼的重要性,下面试举例说明之。唐代文学家王勃写了两句得意的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传说后来他在水里淹死了,死后还不忘这两句,天天在水上闹鬼,反复含着这两句。后来有一个人从这里经过,听了就说:“你这两句,还不算太好,要是把‘与’字和‘共’字删去,改为‘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不是更好吗?”据说,从此就不闹鬼了,鬼被说服了。这个故事意味深长,概而言之,文无止境,作文务必尽力删除虚字,挤去“水…  相似文献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唐代大文学家王勃写的两句最为得意的话。据说,后来他在水里淹死了,还念念不忘这两句,天天在水上闹鬼,反复念着这两句。一天,有一个人从这里经过,听见了就说:“你这两句话还不算太好,要是把‘与’字和‘共’字删去,改成‘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不是更挺拔、更好吗?”从此就不闹鬼了,据说,鬼被说服了。这是一代文学巨匠、  相似文献   

3.
为文脱水     
唐代大文学家王勃写了两句最为得意的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传说,后来他在水里淹死了,还念念不忘这两句。天天在水上闹鬼,反复念着这两句。以后有一个人从这里经过,听见了就说:“你这两句话还不算太好。要是把‘与’字和‘共’字删去,改成‘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不是更挺拔更好吗?”  相似文献   

4.
作业本发下来了。咪咪打开作业本,发现很多词语都画上了红线,它们是:很白、很黑、很香、很酸……老师还写上了一句批语:你用了那么多的“很”字,“很”字真的太累了。咪咪不明白老师的意思,就去问老师。老师说:“请你读读这些画线的词组,有什么感觉?”咪咪认真地读了两遍,说:“一篇作文里,用的‘很’字太多了,觉得很单调,而且也不形象。”老师说:“如果把‘很白’换成‘雪白’,‘很黑’换成‘漆黑’,‘很香’换成‘香喷喷’,‘很酸’换成‘酸溜溜’再读读看,感觉又怎样?”咪咪按照老师说的方法读了两遍,恍然大悟地说:“老师,换上了您说的这…  相似文献   

5.
“拆”和“折”这两个字实在太像啦!大家经常分不清它们兄弟俩吧?我也一样。现在我还记得小时候的经历:有一次看到一处拆房子,墙上用大红漆写着斗大的一个“拆”字,那时候就很好奇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字。妈妈说它念chāi,表示这里的房子都要拆掉啦。那一次我对这一个字就有了些模糊的印象,接下来在美术手工课上我又认识了“折”字。那时我很自豪地大声将它念成“拆chāi纸”,惹得大家一阵大笑。现在想起来自己也常常忍俊不禁……后来老师告诉我,要记住这两个字有句口诀叫“一‘点’都不行”。“拆”字少一点不行,就像拆房子时,要将支撑房子的…  相似文献   

6.
打针     
希儿很小的时候就认识医院了,她会用两根筷子搭成一个字,问妈妈:“这是什么字?” 妈妈说:“这是‘十’字。”希儿说:“不对,这是‘医院’的院。”  相似文献   

7.
这样"钻"     
[案例]语文课上,我们正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这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突然,一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写得好,因为它把小草写活了。”听了该生的发言,我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为什么说一个‘钻’字就把小草写活了?钻’还可以用哪些字来代替?”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发言:生1:长。生2:冒。生3:顶。……我又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作者为什么用‘钻’,而不用‘长‘’冒’‘顶’等其他的字?”(学生沉思片刻)生1:用上“钻”字,就是把小草当作人来写,把小草写活了。生2:可我觉得用上“冒“”顶”,也是…  相似文献   

8.
打针     
希儿很小的时候就认识医院了,她会用两根筷子搭成一个字,问妈妈:“这是什么字?”妈妈说:“这是‘十’字。”希儿说:“不对,这是‘医院’的院。”  相似文献   

9.
乾隆皇帝下江南,看见一个农夫,就故意问身边的大臣:“这是什么人?”大臣答道:“是个农夫。”乾隆又问:“农夫的‘夫’字怎么写?”“农夫的‘夫’字是两横一撇一捺。”大臣说完又补充说:“轿夫的‘夫’字,孔夫子的‘夫’字,夫妻的‘夫’字,匹夫的‘夫’字都是这么写的。”  相似文献   

10.
有一天,释迦牟尼和孔夫子坐在一起论道。在休息的时候,佛祖写了一个“射”字要孔子辨认。孔子回答说:“这是射箭的‘射’字。”佛祖摇着头说:“错了,错了!身子仅有寸长,此矮人的‘矮’字;而‘矮’字,才是射箭的本字。你看:‘矢’者,箭也;‘委’者,放也——将箭放出去,不是‘射’字吗?”孔夫子听了,若有所悟,沉思片刻之后,写成一个“重”字,问:“大师可认得这个字?”佛祖答:“此乃轻重的‘轻’字,有何难哉!”孔子摇头晃脑地说:“非也,非也!此字乃‘千里’二字组成,乃是出门的‘出’字,意为出行千里也;而出字是两座山重叠在一起,自然就‘重’…  相似文献   

11.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1962年,北京,中华书局)对“近者祸”一句未加注释,不过该书上册第一分册333页说:“者字词组译成现代汉语,有时候可以简单地译作‘……的’,但是古代汉语的‘者’并非等于现代汉语的“的”。因为这两个字的性质和用法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勇者’固然可以译作‘勇敢的’,但是现代汉语还可以说‘勇敢的人’,而古代却不能说‘勇者人’。”  相似文献   

12.
《<论语>六则》“思考和练习”在谈到“而”字的顺接和转接用法时,曾这样写道:“转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如‘学而不思’。这里的‘而’字同白话里的‘可是、但是’相当。”我以为似可商榷。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中,两个“而”字虽都表示转接,但在句中的作用却并不表示转折关系,而是表示假设关系,这是一种特殊用法。“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分別表示两种假设条件,“罔”、“殆”则是在这两种假设条件下出现的情况或结果。  相似文献   

13.
抬头乐干     
一次,陶行知到同乡张国良宿舍去玩,看见门上贴了一张纸:“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埋头苦干,不怠不逸。”他沉吟了一下,对张国良说:“你这四句话,三句都很好,只有一句不好。”张国良觉得很奇怪,“这四句话的意思都很好,且上下有关联,我要尽量去做,有啥不好?”陶行知指着第三句说:“‘埋头苦干’是一句成语,给它改一个字就好了,把‘苦’改成‘乐’,如何?”张国良说:“这不是违反常理了吗?”陶行知说:“苦干一定干不好。在干一件事之先,应当了解为什么干?为谁干?这样,即使遇到任何困难,也不觉得它苦了。苦着脸干,只觉越干越苦,谁还会有信心干下去?…  相似文献   

14.
初中第三册课文《周处》中“为乡里所患”句,课本注释为;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患。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中也说:“‘为’字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义,具体在这一课中有‘认为’、‘当作’、‘作为’的意思”,要求指出课文中出现的“为乡里所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句中“为”的意丈。《教参》据此字指明:此两个“为”都是“被……认为”的意  相似文献   

15.
著明教育家孙敬修先生在解释“聪明”一词时这样说:“怎样才能聪明呢?先得用自己的耳朵认真听,所以‘聪’字是‘耳’字旁;右边上边两点代表两个眼睛,要想聪明就得用好自己的眼睛,好好看;下边‘口’字,用嘴问问题,多练习;最下边是个‘心’字,光用耳眼口还不行,还得用‘心’,用心记。可这四件  相似文献   

16.
《班主任之友》2005,(8):59-59
“我年龄都‘286’了——28岁零6个月,爱情的‘光标’还停留在‘首页’位置。”丁老明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上。有人就给他介绍了一个女友,不料没几天丁老明就开始诉苦:“嗨,咱这恋爱整个一个‘286’速度——运行太慢。都认识三天了,才算刚刚‘打开文件’,和她上街,横走竖行,‘字  相似文献   

17.
熟能生威     
一天,我叫几个学生背《养花》。一个学生背到“我得感谢它们”时,我说:“‘我可得感谢它们’,你丢了一个‘可’字,就把作者感谢花草的感情说浅了。”旁边的一位学生打开书一看,确实如此。后来,我又给背书者指出两处  相似文献   

18.
“老师,这一句话里有错别字。‘分辩’的那个‘辩’应是辨别的‘辨’。”在学习《白杨》(部编小语九册)时,一位学生指着“‘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一句中的“辩”字问我。她还例举前面学过的第三课《海上日出》中“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云,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一句中就是这个“辨”字。她这么一说,有些学生也象发现新大陆似的随声应和着。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学习好习惯。接着就把这组词用色笔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进行讨论:读原句——自己思考——查字典——回到原文中去讨论比较。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辩’和‘辨’到底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学生都想寻找到答案。一  相似文献   

19.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中有两个句子成分不搭配。(一)课本178页第1段末句:“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甲骨文,这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在这两个句子中,后句中的“这”是指代前句中的“甲骨文”。因此,可把后句写成“甲骨文是书籍的雏形”。仔细分析换词后的句子,就会发现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所指的不是同类事物。主语“甲骨文”是一种文字,它不是书,更不是书籍。而书籍的雏形只能是书,因此应把后句改为:“这些刻有甲骨文的‘龙骨’(或‘龟壳兽骨’)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同理,第182页表格中的“书的名称”栏的第一项“甲骨文”也应改成“刻有甲骨文的龙骨(或‘龟壳兽骨’)”。  相似文献   

20.
苏小妹填字     
一次,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和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苏门弟子黄山谷在一起谈诗。小妹说:“有这么两句:‘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如果各加一字作腰,你们说,该加什么字好呢?”东坡说加“摇”“映”两字,说成“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小妹认为不够好。东坡又说:“那就改成‘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认为还不是最好的。黄山谷见师兄加的字,都被小妹否定了,也就不敢说出自己心中要说的句子来,只好鼓动小妹快快说出贴切的字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