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报道是解放日报的一个侧重点和长项。近年来 ,解放日报的读者们都注意到署名为“记者李蓉”的经济报道 ,无论是从立意到语言 ,还是从结构到观点 ,每每读来 ,总会觉得与众不同 ,清新、大气、精炼、独特 ,耐人寻味。从那老到流畅的文字中 ,你决不会想到这些作品出自一位参加工作才9年的年轻女记者之手。然而 ,李蓉的作品从一般消息到重大报道 ,从恢宏的长篇通讯到有见地的经济评论 ,无不充满着现代气息 ,紧扣时代脉搏 ,的确处处显示着一名新时代年轻记者的朝气和锐气。8月8日 ,由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市新闻学会、解放日报共同主… 相似文献
2.
C:细和阔的关系。章法要细密,文思要开阔。开阔指的是要放得开,一件事一直在那里讲,讲着讲着就没话了。所以要放得开,要像放风筝一样,风筝飞得很高,但放飞的线紧紧攥在手里,放得开收得住。比如写合成作战训练,如果就事论事地写怎么也不好写,要么就是一堆专业术语,非常枯燥。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放开思维,文笔开阔,我先讲了一个故事:“说起合成观念,我就想起老山前线的一段轶事。”在讲了一个连长指挥打仗忘了炮兵的故事后,问道:“诸如此类的连长在我们部队还有没有呢?”合成观念缺乏就表达出来了,比空讲道理要好得多。有了放开的意识,一切材料都可以为 相似文献
3.
4.
今天我只讲一个问题,即新闻作品的风格问题。名记者必然有自己的风格,没有风格成不了名记者,这是一条规律。仅仅是写稿多,没有风格,几天不见报,读者就记不住你了;或者虽然记住了你的名字,却记不起你的作品。有时读者会说某某记者“见报不少”;但问起“他都写了些什么稿?”回答是“记不起来了”。记者要成名,没有见报的数量显然是不行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代表作,没有让读者过目难忘并剪贴下来反复欣赏的作品也是不行的。没有代表作,对记者特别是资深记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什么是风格什么是风格?风格就是作者的个… 相似文献
5.
6.
新闻写作要提倡一点风格和“流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段历史与一个现实 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思想大解放和经济大开发,新闻改革蔚然成风。其时,在湖北新闻界尤其是省委机关报湖北日报社中,新闻写作同时呈现出多种风格,并自然形成两种“流派”:一是以聂斌先生等人为 相似文献
7.
8.
9.
新闻是可见可闻的客观事实的再现。所谓“再现”,就是将所采访到的客观事实材料,以求真务实为目的、并运用求真务实的手段,进行鲜明、具体、可信、可感的字处理(或音像制作)。因此,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真实性是新闻作品存在的基础,新闻工作应严格遵循真实性原则。然而近年来,虚假新闻屡屡出现,甚至出现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的怪现象。究其原因,无非是: 相似文献
10.
12.
一、记者有风格记者的作品是否应有自己的风格,这个问题一向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但我坚持认为,记者应有自己的风格。从新闻实践来看,有相当一些新闻作品都是讲究美学效果的。在中外众多的新闻记者中,也确确实实出现了一批具有一定思想深度、比较成熟的记者。如意大利的法拉奇,美国的斯诺、李普曼,日本的本多胜一,中国的范长江、邓拓、穆青和柏生等。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有富有创意的地方,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雨果在谈到文学时说:“没有风格,你可以获得一时的成功,获得掌声、热闹、锣鼓、花冠、众人的陶醉的欢呼,可是你得不到真正的胜利、真正的 相似文献
13.
新闻精品化是中国社会全面进步和中国新闻业日趋成熟的必然要求,上世纪90年代提出“新闻精品战略”,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16.
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说: “没有节奏的音乐、艺术品、建筑以及园林等,人们足无法欣赏它的。”新闻作品也不例外。一篇新闻佳作,或激昂、或平实、或舒缓、或沉闷、或幽默,总是以它的鲜明的节奏为骨干、为基础的。那么,如何写出新闻作品的节奏呢? 通过特定的情韵来体现 节奏“主要见于声音”。新闻的节奏虽不能象诗歌那样“易唱”和押韵,但是它要好读,读起来必须琅琅上口,如果读起来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