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曹毓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
本文从钱基博于1926年至解放前夕围绕学术问题多次讲“围城”,对半个多世纪以来评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提出了新观点和新看法。认为不宜把一般的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都看做是形成“围城”的因素,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被某种文化扭曲了精神状况的人及其婚姻家庭才如此。从而也表明了围城的观念并非舶来品,而是在中国历史上早就有了的观念,故古今中外的人们在某些文化心理上都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2.
从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两个方面肯定了电视剧《围城》对小说《围城》的改编。在结构上,电视剧《围城》沿袭了小说《围城》的"流浪汉体"结构,以人物遭遇体验为线索,描写了抗战背景下的世态人情;在形象塑造上,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颇为丰满生动,演员们也用精湛的演技为电视剧增添精彩。此外,从心理刻画、情节叙述和语言特色三个方面笔者也具体分析电视剧相比小说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与《围城》的比较,从叙事学的角度来探讨《来来往往》的叙事模式及叙事主题。笔者认为,文本的解读方式是相当关键的,不满足于文本的显性意义,突破固有的程序和思维定势,切入一种特定视角,进行宏观和微观的透视与扫描,就有可能找到潜在文本。这样一来,文学批评就成为多元选择的信息密码。基于这一点,本文才会在琐碎的新写实主义与厚重的现实主义之间找到契合点。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现代文学大儒钱钟书所著的《围城》,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的影子,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创作主旨、人物形象塑造的比较,大胆地推论了《围城》之源在“红楼”。 相似文献
5.
李菀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7,(2)
蜕变与抗争──再谈《围城》主题李菀钱钟书《围城》的主题究竟是什么?自1946年它连载于西谛(郑振铎)和李健吾合办的刊物《文艺复兴》亡时,其争论就开始人当时围统区文坛“呈现了极度沉寂的气象”,极少有新作问世,若有也大多是“一些中学生作文式的幼稚肤浅义字...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艺术杰作,被旅美学者夏志清赞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代表了钱先生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历来为很多读者所钟爱。小说本是几个人物战乱时期琐碎生活的记录。钱先生用小说这种形式为载体,以充满智慧和幽默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这位伟大学者对人生的某些体悟,小故事中见大道理。 相似文献
7.
8.
余岱宗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50-55
小说《围城》利用了西方“流浪汉体”模式作为其小说叙事结构。“流浪汉体”给《围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让其主人公可以自由地从一个环境“跨越”到另一环境。这样的小说空间布局是很容易被赋予诗意的、浪漫的、不断开拓的特征。但《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的精神世界却在这一“开放空间”中不断“萎缩”。概因方鸿渐不过活动在一个貌似不断敝开的“开放空间”中,而当时整个中国的“开放空间”不过是大一点的“封闭空间”而已。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在《围城》这部小说中,所谓“开放空间”与“封闭空间”实际上是不断相互转换、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一对空间概念。 相似文献
9.
10.
李先秀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6(2):17-19
宋诗以为诗,爱“言理”,与当时政治化因素及诗歌发展历史因素有关,并非全无可取。宋诗以意胜,贵深析透辟。感人易,入人深,言有辞采,理有情致。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深得宋诗之妙。小说中随处可见的议论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充满理趣。 相似文献
11.
12.
我大学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语文教学,或普教,或职教.毕业三十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被美籍学者夏志清誉为第一鸿儒的钱钟书写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小说《围城》,据说这是唯一经作者本人同意改编为电视剧并搬上荧屏的小说,也是我个人出资购买的唯一一部小说.(据说拍电视剧纯属感恩之举.钱钟书为感谢著名女导演黄蜀芹之父当年的接济之恩,才同意将《围城》改编.)1990年,电视剧《围城》开始播放,同时还重播《西游记》.钱先生自然不看《围城》,而去看《西游记》,看了之后,还学着用儿童字体给杂志社写信,发表自己的见解.编辑不解,看字体分明是儿童所为,其见解却又精辟独特,最后真相大白,方知系钱老先生所为,钱先生童心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何建委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5,(2):184-188
王元化于1948年发表的《论香粉铺之类》一文中,涉及对《围城》之批评。这既被《围城》作者钱钟书反驳,又在学界存在争议。对此,本文立足于1947年初版的《围城》和1948年发表的《论香粉铺之类》,考镜源流,拂去历史的尘埃,客观地呈现这段艺术对话与交锋,审视"痛诋"的合理与盲点,探讨理性批评的边界,予这段公案以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4.
15.
王晓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2):171-173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然这种艺术体现是多方面的。统计显示,动词“以为”在作品中多次出现,这种现象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从动词“以为”的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三方面作分析考察,以揭示作者语言运用方面特点。 相似文献
16.
关于《围城》,作为钱钟书先生的一个最好的著作,在其中,他塑造了方鸿渐等典型的人物形象,带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其中,包含了浓厚的讽刺意味,增加了这部作品的研究价值。对于本文,集中精力描写了《围城》中很多人物形象,以及表现手法,给读者很多借鉴。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