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谚云:看戏看轴,听书听扣。扣就是说书人“卖关子”。说书说到紧要处,将响板一拍,丢下一句“刀声起处人头落地,不知死者是谁,且听下回分解,”便嘎然而止,造成悬念,把人们期待的那种心理紧紧地揪住,逼人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种手法引入新闻写作,就形成新闻的悬念结构。悬念结构是新闻延缓式结构得以发展和完善的高层次。它对新闻作品进行艺术构架,是在不断拖延读者审美情趣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着眼,打乱新闻事实赖以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巧妙地选取新闻事实中最精采的材料,某一突出的部位置于篇首,设置一个矛盾冲突或疑问,微露端倪,却引而不发,秘而不  相似文献   

2.
常常见一些广播听众喜笑颜开地招唤着:“快来听啊,广播里开始说书了!”听众朋友喜听的书,就是广播评话。它突出说的特点,有说有评,既有评话的文学色彩,又不失新闻的真实性,通过情节的发展,悬念的设计,节奏的驰驰,句式的  相似文献   

3.
宋祖荫 《视听界》2007,(3):96-97
片花不仅起到装饰、点缀和美化的作用,更应融入到整个节目的内容之中,成为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放大广播节目片花的文化符号,能让节目更具文化品味,更加动听、好听、耐听、像说书先生的“卖关子”,巧设悬念,吸引听众持续收听。  相似文献   

4.
谭声伟 《大观周刊》2011,(6):188-188
“文似看山不喜平”、“平地掀起三尺波”。历史教学也是这样,要利用好“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悬念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悬念导入,引人入胜”、“悬念牵引,拓展情节”、“巧设悬念,突出重点”、“悬念留疑,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5.
“给文学插上了声音的翅膀”,“故事和悬念的双重连续性给听众带来了特殊的享受”……长篇连播节目的魅力难以尽数。它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说书艺术和爱听故事的传统,又依托于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半个多世纪来,涌现了关山演播的《红旗谱》、陈醇演播的《烈火金刚》、袁阔成演播的《三国演义》、王刚学播的《红顶商人》。牟云、刘纪宏  相似文献   

6.
孟祥棣 《记者摇篮》2004,(12):16-16
“悬念”的应用在生活里司空见惯.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文学创作。在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中.“悬念”是一种创作技巧,也是一种创作理论。悬念通常又被称作扣子、关子,是读者(观众)欣赏文学作晶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心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在悬念的作用下,读者(观众)往往会产生欲罢不能、不得不看下去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悬念”是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文学作品如果没有悬念,就不好设计情节,读来也索然无味。我国的评书艺术之所以吸引人,就是由于关键时刻设置“扣子”(悬念)。新闻不同于文艺作品,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的报道,它的显著特征是真实、及时和新意。那么,新闻中要不要设置悬念呢?回答是肯定的。在有些消息类的新闻导语中设置悬念,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增强可读性,当“谜底”揭开后,读者又可以从中得到一种愉悦感。新华社一条发自华盛顿的消息是这样开头的:今天上午9点多钟,一辆白色中型货车停在华盛…  相似文献   

8.
要了解民族戏曲中悲剧的特点和品格,需先了解它的发展历史。 中国戏曲是由说书演变发展而来的。宋代的说书人说的多是连续的长篇悲剧故事,所以,演变成舞台演出形式的初期,其表现形式为:能表演的情节由演员表演,不适于表演的情节,就像说书那样作讲叙,这样,话本里的长篇悲剧故事,在戏曲发展的初期,就被原封搬上了舞台。可以说,悲剧是伴随着戏曲的产生而出现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戏曲“化石”《刘协状元》,就是早期戏曲说书与表演相结合的古  相似文献   

9.
新闻要吸引人,善于借鉴和运用一些文学创作手法非常有效,如悬念的运用。 一、巧设悬念,吊起读者的“胃口”。一篇好新闻,不仅要善于选择事实,而且要善于排列事实。作者把有一定异常性的事实在报道的节骨眼处,先来个提示或暗示,而将原因、详情暂时隐藏起来,在读者中设下疑团——即我们说的悬念,诱发读者的探求欲望,直到缘由、实情一一抖出,不但能使读者产生阅读快感,同时也可生发作品的深刻意蕴和弦外之音。这样做,显然是符合读者的心理诉求的,也能更好地发挥新闻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紧要处细节见功力常听人说,围棋难下而且残酷,攻防、胜负常常在一悬念之间。读5月22日上海新民晚报体高新闻报道(倒转乾坤一秒钟——中日围棋赛第二局侧记》(即常吴险胜柳时熏那一局),确被记者的描写深深吸5;住了。我特别欣赏记者观察之精细,仅仅用了八个动词将“一秒钟乾坤倒转”描写得淋漓尽致。如柳时熏大好局势下常吴下了黑1子,柳随手走白2接住(仅一秒钟不到),常马上抓住机会走了黑3,此时柳见了“立刻像雕塑一样呆住了”,再细看“气得简直要晕倒”,脸刷地“涨红”了,捏棋的手不住地“发抖”,他用扇子“敲”脑袋,接着…  相似文献   

11.
有一说一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9):0008-I0008
这是一个面向上班族和上网族这“两上族”的电视新闻晚报.所谓“打开新闻看电视”是对新闻的新型加工。《有一说一》的新闻软硬结合.既突出硬新闻的本质要求.同时以“软”来增加新闻与生活的关联度.亲和力,强调在硬性新闻写作中加入人情味.强化所报道事件的悬念.走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安然 《今传媒》2016,(6):112-113
在大众传播时代,悬念设置在电视节目结构和叙事方式中被普遍重视和使用,故事化和悬念设置成为人们最乐于接受的叙事方式。因此,分析电视悬念的设置和方法也就成了当务之急。本文试以兵法为研究方法,去分析、解读、归纳电视制作人在节目中所做的悬而未决的处理方式。本文以“树上开花”一计为切入角度,归纳出电视悬念借机“布势”之效,并将“树上开花”一计在电视悬念中的应用划分为“天时”、“地利”、“人和”与综合运用四类。  相似文献   

13.
宋元话本上有这样两句话:“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这两句话概括了古代说书艺人的宝贵经验,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前一句讲的是形式,讲的是语言要通俗化才能传播得远,才能让人明白、易懂。后一句讲的是内容问题。我们经常讲可听性,实际上就是要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关于“话须通俗方传远”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其他同志也发表过类似的文章。而有关“关风”的问题则谈得不够。什么叫“关风”?不久前看到北京广播学院王振业教授有一篇文章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所谓“关风”,看不见,摸不着,似乎有点玄,其实还是可以…  相似文献   

14.
“醒木轻敲小扇翻,胸饶野乘口成篇。与君一席评今古,占毕诗书胜十年。”这是说书人的生动写照。田连元,著名评书艺术家,1941年生于长春,国家一级演员。他出身说书世家,因父病,辍学从艺,靠借读同学的课本,自学完成了初中到大学的文科课程。从艺以来,他演过京剧,导过歌剧,写过戏,出过书,第一个把评书搬上电视荧屏,看他说书比听他说书更过瘾,一招一式,  相似文献   

15.
悬念,即说书人讲的“卖关子”。书说到紧要关头,危急时刻,露头藏尾,惊堂木一拍座然而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不怕你次日不再来听个究竟。悬念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也就是作者有意识地把具有一定异常性的结果或在新闻事实中的结穴处,先来个提示或暗示,而将原因、详情暂时隐蔽起来,在受众心中景下疑团,诱发受众探明情委的强烈欲望,待到缘由、实情抖出。这不仅抖开了受众心中的疑团,顿生快感,同时也随之抖出了作品的深刻意蕴和弦外之音。~桌佳肴需要借助高明厨师的烹调,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离不开巧妙的雕琢。悬念的组织当…  相似文献   

16.
好的新闻作品一看开头,就吸引你非看下去不可。这里往往有悬念在起作用。悬念,即说书人讲的“卖关子”。书说到紧要关头、危急时刻,惊堂一拍,戛然而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不怕你下次不再来听个究竟。悬念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也就是把新闻事件中最引人的内容,先在前面来个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章回小说 ,每一回设置悬念 ,卖个关子 ,“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 ,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欲罢而不能。例如《三国演义》 ,第8回的“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写王允布置貂婵—吕布这条内线诛杀董卓 ,能否成功本回未交代 ,要到下一回“除凶暴吕布助司徒”中才给读者“分解”。第41回“赵子龙单骑救主”设置了悬念 ,第42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才揭示出结果 ,如此这般 ,一场“从曹操重兵包围中救出刘阿斗”的战事便写得跌宕起伏有声有色。悬念不断设置 ,后事必定分解 ,这是古代小说家的写作技巧 ,是非常成功的。没有悬念 ,…  相似文献   

18.
悬念,指人对某种事物的关心、惦记,殷切地盼知其结果的一种心理状态。后“延伸为一种艺术欣赏中的心态”。将悬念导语引入新闻导语写作,就形成悬念导语。悬念新闻导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凤头”形式,在传播信息时具有特殊的功效:奇特、趣味、吃惊。这三个功效,使悬念类导语成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宠儿”,不少新闻工作者在消息写作时争相加以应用。悬念类导语不是记者主观为之的东西,它源于题材自身所具有的某一点戏剧因素,本  相似文献   

19.
勿以荒诞为新奇──也说书各“狼外婆讲故事”一苇某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一本低幼读物,名曰《狼外婆讲故事》。初看此名,那耀眼的“讲”字,确实让人大吃一惊。谁都知道,“狼外婆”不是别人,就是那只装扮成外婆骗吃小羊的老狼,这只吃人不吐骨头的老狼在这本低幼读物里...  相似文献   

20.
悬念两字,本指心中牵挂或挂念之意。《现代汉语词典》进一步解释为:悬念是“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因此,在文学创作中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写作,可引起读者急切期待的心理,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这种“文贵曲”往往也是运用悬念手法取得的效果。那么,新闻写作(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能否借鉴这种表现手法呢?在新闻界曾有不同的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