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校之间     
报载: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通过“家长之友”活动,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一条新闻触动了“家校之间”这个久藏心头的话题。常听到有的老师责备家长对子女过分宠爱,致使学生有恃无恐;也遇到有的家长抱怨老师对学生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很多孩子受到家庭的溺爱,经常是六个大人管一个孩子,使得他们在家庭里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根深蒂固。目前,学校里又悄然刮起“尊重”、“赏识”的教育之风。学生在家庭、学校的地位急剧攀升到极点,当学生听到家长、教师的批评或不合心意的话语,就离家出走或以死相胁。使很多教师不敢批评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甚至回避,当今学校里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到了一个艰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3.
“允许学生上课插嘴、喝水、出去上厕所、随意选择同桌……”笔者认为上海市虹口区幸福四平实验小学实行的这项课堂改革,走进了“异化尊重”的误区:它片面强调鼓励、赏识孩子,尊重学生的个性,而忽视了教育惩戒和批评在引导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现在的中小学生具有骄娇之气,大多数家长宠着他们,衣食住行,无不包干,任凭孩子指使;学校领导、教育行政机关宠着他们,要求老师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为,但你得把孩子教育好。老师你敢得罪这些“小皇帝”们?你是想下岗,还是想吃官司?因此,也只好宠着他们,对他们不批评,只微笑,只赏识和尊重。学生违纪…  相似文献   

4.
家教荟萃     
解决民主平等与长幼有序的矛盾在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家庭教育中,民主平等是指一种教育态度,而不是教育地位。提倡以人为本、尊重孩子、民主平等,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主流,但是社会思潮的涌动过程常常伴随着一种现象,即当一种新观念流行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忽视与之共存的传统观念。如,当批判家长否定和压抑孩子个性、倡导“赏识”孩子的时候,有的家长在操作过程中就可能不尊重实际情况,片面夸奖孩子,从而放弃了批评教育的时机,当激发孩子自信和“我能行”的心理动机时,忽略了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和面对现实的问题,当提倡树立民主平等的家风时,有…  相似文献   

5.
国家教委副主任滕藤指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家庭教育负有指导的责任目前,我们的德育工作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学校要管学生,范围太大管不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年幼无知的学生一出校门,对五光十色的现实必然会产生五花八门的思想,往往是“老师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学生街上转一圈”。二是家长想管子女,缺少方法管不好。有的家长对子女或溺爱过分,或严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才的竞争尤为激烈。在竞争中人人都渴望被尊重和理解,特别是孩子更需要得到家长、老师的赏识及肯定。在学校教育中,教师需要赏识孩子,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挖掘孩子的潜能,让孩子在关爱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让赏识成为教师和学生沟通的纽带,从而使学校教育迈向成功。  相似文献   

7.
“唯天生才皆有用,他人爱子亦如余。”这副对联是我少年时代在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读书的时候,在校长沈叔逵老师的办公室里看到的。后来,这个学校演变成为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小学毕业8年后,我又回到这个母校当教师,见这副对联已经挂在教师办公室里了。天天接触,印象十分深刻。这副对联的涵义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说: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成绩和表现町能各有不同,但将来都是可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我们必须树立起教好每一个学生的信念。同时,每一位家长也都是望子成才的。家长把子女委托给我们来教育,我们应该象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爱  相似文献   

8.
家长难道还不了解他们自己的孩子?其实很不然。学生在校学习、交往、活动等方面的表现有时他们并不是十分的清楚,而这些又正是家长们十分关心非常想知道的,也是需要让他们知道的。家庭是学校教育的保障和延伸,学校教育非常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双方应常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家长出于对子女的特别情感,对老师谈及关于自己孩子的看法会十分敏感而在意。因而,善于亲切、合理、科学地向家长“介绍”其子女在校的表现,是老师与家长沟通交流取得成效的关键之一。为了能深层次地沟通学生、老师、家长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使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  相似文献   

9.
赏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方式,是尊重个性差异、因人施教、不怕失败的教育,是我们应掌握的一门教育教学艺术.赏识教育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的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它以鼓励表扬为手段,以尊重差异为前提,用赏识的眼光点燃学生的激情,唤醒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技能.教师、家长、学校、社会都要用赏识教育去发掘学生的优点,创设学生发挥潜能的情景.  相似文献   

10.
赏识教育是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和宽容为原则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从生命的角度切入,为生命而自豪。如果教师、家长能耐心细致地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不断为学生的微小进步而加油,让学生形成“我是好学生”“我是好孩子”的感觉,学生就能把这种外在的激励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还会把这种被赏识的感觉进一步发展、升华为赏识自我和赏识他人。  相似文献   

11.
当老师的,尤其是班主任,少不了要和家长沟通.先进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不仅要把家长作为教育其子女的帮手,而且要把家长视为一种教育资源,引导家长关心更多的学生,关心整个班级乃至一所学校.  相似文献   

12.
我们徐州市十一中学是地处贾汪矿区的普遍中学,学生中70%是矿工子女(主要是韩桥煤矿和矿务局水泥厂的职工子女)。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不少家长直截了当地对我们老师说:“只要你们老师能看住孩不出纰漏就行,长大能替老换幼就算完事。”据调查,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采取“放羊式”的教育方法。有的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上几年级,在哪个班,班  相似文献   

13.
粟明方  林庆贵 《班主任》2008,(11):38-38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中,强调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对话,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尊重”不等于不需要“惩戒”。很多老师认为惩戒就是体罚,就是不尊重学生,就是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殊不知,这种对惩戒的理解已经走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中的调查研究表明:有1/3的学生把学习看作沉重负担,并“希望尽快离开学校”,厌学情绪明显。然而和学生们厌学及惧怕学校的情绪相比,老师、家长们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孩子在学校的感受。他们认为,“上学对孩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心理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当通过童谣发现孩子和自己的预期有差距而且还对学校、老师表示不满时,就表现出忐忑不安。另外,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一尘不染,接受纯净式教育,对于孩子们面临的压力又缺乏足够了解,…  相似文献   

15.
老师到学生家中访问,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通信息,相互配合,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必要.“文化大革命”前,老师利用假日和业余时间到学生家中进行访问相当普遍.可是后来这种好的风气淡薄了.有的学校除了每年召开一次学生家长座谈会外,平时老师很少走出校门到学生家去访问.还有的老师一遇到学生有点儿缺点错误就把家长招到学校来“告状”,给学生和家长造成很重的精神负担.我觉得这既不利于转变学生的思想,也不利于解除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6.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快乐是人因需求得到了满足,于生理、心理上表现出的一种反应.当快乐与学校文化相遇,就形成了以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关注学生的快乐学习和终生幸福为基点的“快乐教育”学校文化理念.“办快乐教育,使学生是最幸福的”,这就是我们迁安第二实验小学的“快乐教育”的目标,也是家长们、孩子们的心愿.  相似文献   

17.
现象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把教育惩戒纳入了法治轨道。对此,有的教师认为,可以名正言顺地对学生进行“惩戒”了;有的家长则担忧这会成为体罚学生的借口。学校该如何以“法”惩戒呢?评析1教育惩戒以“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实际上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从人的成长规律看,一个人在成长中难免犯错误,如果只强调赏识和鼓励,甚至毫无保留地过分鼓励,并不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当前人们普遍认同、赞赏赏识教育,强调家长、老师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要尊重学生,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赏识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必要的,学生需要赏识,但赏识要有艺术,赏识要有原则,赏识要有节制,不可滥用。  相似文献   

19.
现在许多老师动不动就随便“传唤”家长到学校,学生犯了一点错误,动不动就叫家长。诚然,在某种情况下教师确有请家长的必要,家长也应该配合老师的教育。但是,请家长到学校何必一定要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呢?我认为,教师随便“传唤”家长的行为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20.
当学生犯了错误,家长不能配合教育甚至袒护孩子时,有的教师便当着学生把家长抢白一顿。我认为这种作法有百弊而无一利。除了恶化家校关系外,只能损害家长的威信。而家长的威信恰是教育子女的必要条件,正如老师的威信是教育学生的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