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用“像、好像、仿佛”等词语有哪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答:用上“像,好像、仿佛”等词的句子,确实不一定是比喻修辞。属下面的几中情况的,都不是比喻。 1.表示两种事物的比较。例如:  相似文献   

2.
修辞王国有个比喻家族。人们习惯上将“像”、“好像”、“仿佛”、“像……一样(似的)”等比喻词当作他们的标志。比喻家族有兄弟三人——明喻、暗喻、借喻,他们性格各自不同。  相似文献   

3.
巧辨比喻     
比喻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有些比喻句和非比喻句不容易区分,同学们在辨别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注意比喻词。有些句子虽有“像”“仿佛”“犹如”等词,但在句中不是比喻词。①同类相比:他长得像他母亲。②表示想像:看见他,仿佛见到了大救星。③表示猜测: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睛,也像要睡了。④表示举例:像刘胡兰,雷锋这样的英雄人物,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二、注意不要把“比喻”与“比拟”相混。比喻和比拟,都是以比为基础,关系密切。二者的主要区别在…  相似文献   

4.
学会打比方     
要把一个事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少不了要用比喻。比喻是一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明喻,其公式为甲(被比喻事物)像乙(用来设喻的事物),可用“如”、“若”、“好比”、“似的”、“仿佛”等词作比喻词。二是暗喻,其公式为甲是乙,不用比喻词,而用“是”(成为、成了)表比喻之意。三是借喻,这种比喻形式被比喻的事物不出现,也不需要比喻词“像”或判断词“是”,而直接用设喻的事物乙来指称被比喻事物甲。例如:春天像一个美丽的姑娘。(明喻)春天是美丽的姑娘。(暗喻)美丽的春姑娘来到了人间。(…  相似文献   

5.
“仿佛”在文中常作比喻词,它和“好像”一样是比喻的标志。如: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但在很多时候,“仿佛”并不表示比喻,而随不同语境,表现出不同的意义。1.表示描述如:走进去,仿佛到了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记金华的的双龙洞》)这句话用“仿佛”具体描述了双龙洞的外洞有多大,给人以身临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说“比喻”     
“比喻”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辞方法。它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因为人人都会不同程度地使用比喻。说它复杂,因为它跟某些貌似比喻的句子有时不易分清;跟借代、比拟等修辞方法也容易混淆,有时在同一语言片断中又与其他修辞方法同时存在。本文拟就上面几种情况加以分析。 “象”、“仿佛”等词常用作比喻词,但并不是有这些词的句子都是比喻句。如:  相似文献   

7.
网络流行词语的新义及产生新义的方法——以“雷”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是2008年网络流行的新词语。“雷”词的新义主要有:对奇事怪事怪论感到惊奇、惊讶、难以理解;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阳光、活泼、有热辣劲;新潮、时尚。这些新义是通过比喻、改变词性、表达空位补缺、词的联想规律等方法产生的,这也是新词语,尤其是网络流行词语产生的共同方法。  相似文献   

8.
和比喻易混的几个概念辨析兰州市西北中学冯小平一、比喻句与比较句“像、好像、仿佛”等词是比喻修辞中的几个标志词,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含这些词的句子都是比喻句。这些词除了可以表示比喻外,还可以表示比较、推测、想象、举例等。例如:①他还像以前一样沉默寡言。②...  相似文献   

9.
比喻,通俗讲就是打比方。用具体的、形象的、熟悉的事物去说明描写不同质的、抽象的、生疏的事物;运用这种方法写出的句子叫比喻句。有的学生认为凡是带有“像”“似”“仿佛”这类词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有的带有“像”“似”“仿佛”的词的句子是比喻句,有的则不是。那么,怎样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呢?  相似文献   

10.
比喻是修辞里的“大家族”,它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多彩多姿,使用的频率也最高,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使许多抽象的、生疏的、深奥的事物变得具体、生动,浅显起来。因为比喻中的明喻常用“像”、“仿佛”等词来联系本体和喻体,所以有的人常把有“像”、“仿  相似文献   

11.
比喻在汉语中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人们所以喜欢用它,就在于它能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使平淡的内容显得生动,让生疏的东西变得熟悉。比喻常用“象’、“好象”、“如”、“仿佛”等词,但常常引起人们的误解,以为凡用“象”、“好象”、“如”、“仿佛”等的句子就都是比喻句。加之,在语文教学中修辞很少涉及,学生重视不够,弄错的情形就更是屡见不鲜了。  相似文献   

12.
一、比喻词语的概念 许多关于修辞的专著、论文和教材都是把比喻这一修辞格中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如“象”、“好比……一样”、“仿佛”、“犹如”、“如同……似的”、“恰似”等叫做比喻词语,或简说成喻词。本文所说的比喻词语则是与这种传统的说法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概念。正如许多研究词汇的专著、论文所论述过的,在多义词的转义中,除了一种是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引申义之外,还有一种是由修辞格中的比喻用法逐渐凝固而成的比喻义,我们  相似文献   

13.
“者”是古代汉语中很常用的一个词,但是对“者”字词性的研究,学者们意见分歧颇大。翻阅较有权威性的语法著作和字词典,关于“者”字的词性众说纷纭,令初学者难以适从。为此,笔者对“者”字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方便初学者阅读理解。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点心”一词的溯源,考证分析了其在古代的名词词性、意义和动词词性、意义,从词类活用和词义引申两个角度探究了名词“点心”的演化.  相似文献   

15.
“儿”尾词和“子”尾词是陇南方言成系统的特征词,通过对这两类词的词性特征和构形特点的比较与分析,揭示陇南方言词汇系统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6.
赵安民 《语文知识》2001,(10):33-35
高校现代汉语教材在讲到多义词时,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讲到了词的比喻义。把“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时所产生的新的意义”叫做比喻义。(黄伯荣《现代汉语》514页)像“帽子”比喻“罪名”,“近视”比喻“目光短浅”,“结晶”比喻“成果”,“搁浅”比喻“停顿”,“酝酿”比喻“商量准备”等。并且都详述了比喻义与比喻修辞格的区别。那么,通过借代而固定在词上的意义是否可以叫做词的借代义呢?像“须眉”代指“男子”,“笔墨”代指“文章”,“干戈”代指“战争”,“管弦”代指“音乐”等。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须眉”“笔墨”“干戈”用来指称“男子”“文章”“战争”显然不是它们的本义,也不是由本义推演发展而来的引申义,更不是通过打比方而形成的比喻义。因为,比喻的构成基础是相似点,而借代的构成基础却是相关性。这里显然只是相关而非相似,它们的意义是通过借代形成的,把它们看作词的借代义,既符合语言实际,又有利于明确多义词的词义来源和义项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词的构成方式与词性都属词的形式问题,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这犹如考察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一样,必然要兼及对词性的考察。外语是形态构词,它的词性一目了然,而汉语除了少数带“×缀”的词属形态构词外,多为句法构词。这虽给词的构成方式的判定带来一定困难,出现了许多误判情况,如初一册《语文·词的构成》一文,将“化石”、“积木”、“披肩”归入支配式即为一例,但如果从词性角度去审察词的构成方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先看偏正式与词性的关系,下面是偏正式的各种组合类型:  相似文献   

18.
英汉两个民族运用明喻(simile)的习惯大相径庭,其基本点就是打比方,即把要描述的事物(即本体)用比喻词与另一种具有鲜明同一特征的事物(喻体)联系起来。英语中常用“as”、“like”、“as if ”、“as though”、“such as”等引出喻体;汉语中常用比喻词有“像”、“犹如”、“仿佛”、“像……似的(一样)”等。 明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应用都很广泛,用于状物、写景、抒情、喻理,可收到生动形象、简单明了、新鲜有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一、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为“如”“若”等。如:洞若观火、冷若冰霜、固若金汤、口若悬河、兵败如山倒、势如破竹、寥若晨星。二、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为“成”,或者暗含两个比喻,不出现比喻词。如:众志成城、风刀霜剑、心猿意马。三、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阪上走丸、空谷足音、高屋建  相似文献   

20.
“比喻造词”和“词的比喻义”属于不同的研究范畴和领域,简言之,比喻造词是用比喻的方法创造新词,属丁造词法范畴,而词的比喻义是原词的意义发生了变化,通过比喻来指称其它意义,创造卅了新义,属于词义变化范畴。具体区别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