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莹 《新闻窗》2012,(4):138-139
打开珍藏的剪贴本,有的已经发黄,一篇篇稿件记录着发生在毕节试验区这块土地上的昨天和今天。虽算不上名篇大作,字里行间却不乏催人奋进的力量。于是以“麻雀林里选斑鸠”的勇气,从中遴选出有读头的篇什,集合成《现在告诉未来》新闻作品集,记录下“记者眼中的毕节试验区”,算是对自己多年苦心耕耘新闻的一个交代。  相似文献   

2.
读读军队报刊,多数看重的是“军味”;记和通讯员为军队报刊写稿,编辑也要求有“军味”。那么.“军味”究竟是什么?记和通讯员究竟应该对“军味”如何认识、操作和把握呢?本试图就这个问题小述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3.
巩向红 《青年记者》2007,(12):73-73
一篇新闻稿件,如何找出自己的卖点,激起读者的兴奋点,把读者牢牢地抓住?这就需要记者写的稿件,编辑编的稿件,要“短下来、活起来、亮出来。” “短下来”。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早就提出,新闻要“短些,再短些”,而现在有些人步人一个误区——喜欢长。这一方面来自作者本身,认为写短了显得自己没水平,还生怕读者看不明白,一句话分成三句话,文风不正;  相似文献   

4.
5.
朱彦明 《记者摇篮》2005,(11):43-44
毫无疑问,新闻首先要真实。在一篇新闻报道中,不允许有丝毫虚假成分。但这并不意味着记者在撰写一篇报道时,必须将采访到的所有情况全盘端给读者。  相似文献   

6.
7.
凌华 《军事记者》2006,(4):40-40
通讯员经过辛勤劳动,把采写的稿件寄出去后,一般只要所写的内容绝对真实,那么以后关心的便是报刊上何时出现自己的大名了。然而,仅仅这样还不够。笔者曾经遇到一件事,至今难忘,现在旧事重提,希望军队广大通讯员从中吸取我的教训。那是1992年9月底,我了解到本单位车队交通安全管理得比较好,从未发生过重大交通事故。于是,我就抓住时机进行采访,写了一篇本单位车队16年无重大事故的消息寄给了当地的一家报纸。当时正值党的十四大召开前夕,报社的稿子比较挤,版面相对比较紧些,此稿一时也就没有被刊发。然而,就在稿子寄出半个月后,车队一名年初…  相似文献   

8.
蒋剑翔 《新闻界》2001,(3):46-46
近日,一位我曾经多次报道过的、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农民企业家,拿着一份几个月前的某大报,对我诉苦道:"这报上的假数字可把我害苦了!"这篇报道就是我写的,可"假数字"却是好心的编辑给"编"出来的。面对因编辑删改失误而出现的"假数字",我[8]哭笑不得。去年12月29日,我市第一家农民股份制企业──永州之野异蛇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大武,召集"异蛇村"的38户农民,第三次合计他们的"十五计划"。这是一条非常好的新闻,我当即在现场写下一篇970字的新闻特写《"异蛇村"农民三审"十五"计划》,本报第二天就围框发了出来。当日,我将稿…  相似文献   

9.
突发性事件是指那些发生之前没有前兆、不可预测或难以预测,突然发生、场面转瞬即逝的事件。在事发时间、地点、性质无法提前预测的情况下,就要求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养和扎实的基本功,迅速作出反映和判断,客观、及时、准确地采访、写作、编辑出好的稿件来满足读者的需要。具体来说,在采访和报道突发性新闻时应做到以下“五要”:  相似文献   

10.
这世界变化快,过去给媒体写新闻叫“投稿”,如今却流行发“伊妹儿”。在相对发达的地方,“伊妹儿”可能“风景这边独好”;在相对落后的地方,“伊妹儿”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11.
贺仁平 《军事记者》2002,(12):61-61
在基层搞新闻报道,时常听到不少报道员埋怨:“现在在军报上登一篇稿子真难啊!没有关系你就甭想,即使投的稿件再多也是白搭。”因此,不少报道员对在军报上稿信心不足。军报上稿果真这么难吗?非得有关系才成吗?我的经历对这一问题作了彻底的否定回答。今年“五一”前夕一天,我们部队政治部陈主任不经意地对我说:“小贺,今天报纸上有你一张照片。”于是,像往常一样,我立即找来当天的《人民军队》报,翻了个底朝天,竟看不到半点照片的影子。心想:难道是主任看错了?不会是《解放军报》?我随手打开《解放军报》,二版中间熟悉的训…  相似文献   

12.
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进一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工程。作为党的新闻战士,编辑记一方面要运用媒体为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还要在教育活动中带头接受党性锻炼和思想的洗礼。  相似文献   

13.
第二炮兵某部把新闻报道工作作为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为提高报道员的新闻采写水平,他们每年举办两期新闻报道培训班,在让老报道员组织上课的同时,还采取“送去报社学,邀请编辑来教”的办法,不断提高采、写、改、编、投等综合能力。通过培训,该部已有30多名新闻报道员具备了采写能力。仅今年第一季度,该部就有40多篇稿件在军内外报刊刊发。  相似文献   

14.
在云阳县有一位小有名气的“土记者”名叫吴秋生。从2002年开始他迷上了新闻写作。别人业余时间沉醉于棋牌中,他却陶醉于新闻写作中,业余时间采写新闻成了他快乐生活的一部分。短短两年时间里.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他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200多篇。  相似文献   

15.
“有新闻的地方‘我’在场。”这是记者的心中所想。也是从事十年电视新闻报道的笔者一直追求的理想。对于这个“我”在场,笔者个人认为它应当是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美国电视界认为,新闻记者就应当站在观众的身边,当重大事件发生时,新闻记者就应该站在新闻现场,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这件事意味着什么。当然,由于我国的电视新闻起步较晚,报道形式也受题材和内容的限制,现场报道采用的频率和具备的水平还很有限。但近几年,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特别是随着央视《焦点访谈》,《直播中国》,《新闻调查》等栏目的相继出现和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16.
耿伟 《新闻导刊》2007,(1):31-32,16
今日激烈的新闻大战,让人被迫承认一个严酷的现实:独家新闻稀缺,新闻同质严重。但同质新闻由不同的记者操刀,稿件的吸引力却相差悬殊,甚至有的将稿件加  相似文献   

17.
任旭 《记者摇篮》2009,(2):17-17
编辑在审稿时,面对稿件中的虚话、套话、正确而无用的废话难免头疼;读者在阅读报刊时,也会味同嚼蜡,更糟糕的是,很容易造成新闻失实,既欺骗了编者、读者,更破坏了报纸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8.
“新闻要好看”的提法错在何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要好看!”这个听起来不错的提法正在一些新闻单位内悄然流行.一些主管领导这样要求记者,记者为把新闻做得好看而冥思苦索。如果说.在保证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力求把新闻报道写得可读性强一些、趣味性多一些、文采美一些,使读者更加喜闻乐见.那么这个提法没有什么毛病。然而.不加任何前提.单纯提倡“新闻要好看”.把“好看”作为新闻的一般要求和普遍特征.甚至把“好看”作为衡量新闻价值、取舍新闻稿件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这个问题就有些严重了。  相似文献   

19.
他是一位依靠轮椅“走路”的农民。他是一位摇着轮椅走乡串村采访,伏在用木板搭成的“书桌”上写作,从而有数百篇稿件见诸报刊、电台的“农民土记”。名作家湖涌称赞他“既能走过芬芳的早晨,又能走过泥泞的黄昏”。他的名字叫陈浮。  相似文献   

20.
在国外,你会看到很多的新闻网站,比如纽约时报有自己的网站,或是不以报纸为依托的网站,包括一些个人自办的网站也很多,但是没有一个网站像国内的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一样囊括一切,无所不包。所有你想知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