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单珊 《军事记者》2011,(11):42-43
人物名片:普布多吉,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他是一名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在22年的新闻实践中,他全心敬业,开拓创新,为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多次深入藏北“无人区”和珠峰大本营采访.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抗雪救灾报道,多次出色完成青藏铁路、十一世班禅在藏活动等多项重大宣传任务,多次受到区党委宣传部、广电局表彰,众多稿件获得中国新闻奖和中国广播影视大奖。  相似文献   

2.
王玮小传:男,53岁,汉族,中共党员,高级编辑,现任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主持电台日常工作)。先后荣获“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山东省“泰山新闻奖”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参与创作编辑的作品有7篇获中国新闻奖,有9篇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和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出版著作《传媒精品解读》、《新闻纵横》等。  相似文献   

3.
人物简介 黄雄,男,1974年10月出生,历任驻站记者、副站长,现为《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煤炭报》驻湖南、广东记者站站长。所写稿件曾获中国新闻奖等多个奖项,2007年被人民网评为“最受网友关注的十大本色人物”,2010年荣获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所有媒体都在探索创新发展之道。致力于"创新"的王晓晖,目前分管的是央广产业发展和新媒体业务,自然也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见到记者,王晓晖笑着说,创新不是哪个人的事,是我们一把手的魄力加上一个团队努力的结果。每次有人到中央台取经,他都会说,不用取经,规律书上都有了,能否严格  相似文献   

5.
眼睛不大总是神采奕奕,个头不高腰板却挺得笔直;走路像阵风,办事像打仗,哪怕24小时不休息,也会精神抖擞地出现在你面前。他就是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得者、火箭兵报社原社长、高级编辑陈德春。8年多来,在他的带领下,全军创刊最晚的《火箭兵报》踏浪而歌,连续实现由小报到大报、由周三刊变周四刊、由黑白变全彩的跃升,成为全军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报社被第二炮兵评为服务基层先进单位、抗震救灾先进集体,他个人也荣立二等功。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15日下午4点多,震中映秀河滩上,从成都冒险飞来的直升机空投下一批战士,而王晓晖就"混迹"其中.半小时后,他出现在漩口中学断壁残垣下做直播的同事面前."给你们带了睡袋、电池,还有烟."他说,"快歇歇,我替你们盯会儿."几分钟后,记者王晓晖开始连线发稿……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时间在成都建立了最早的前线报道指挥部,王晓晖任总指挥.身先士卒,是王晓晖管理思路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单珊 《军事记者》2011,(9):46-47
2010年11月8日记者节我采访了他,当电梯门打开的瞬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黝黑沧桑却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他的一句话“我喜欢摄影,特别是新闻摄影,成为新闻摄影记者,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我明白了他那具有感染力的幸福笑容,源于他对摄影记者这个职业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豹纹丝巾。过肩卷发,白皙侧脸.声音清脆婉转,这是我对季建南的第一印象。约20平方米的办公室,软软的矮沙发仰视着整洁的大书柜.一束鲜花在窗台盛放,阳光跳跃在办公桌上。见我进门,她从繁忙的文案中抬起头来.笑嘻嘻地亲自给我这个小姑娘倒水。并递过来3个酸梅。很难想象.这个女性就是荣获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的最年轻的新闻人: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副主任季建南。于是,对她的这次采访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  相似文献   

9.
单珊 《军事记者》2011,(10):41-42
史联文在新闻战线耕耘了30余年。他是业内赫赫有名的“拼命三郎”“百条记者”,仅1986年一年,他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就播发了新闻103条。他视新闻如生命,干辛万苦却甘之如饴.坚持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始终如一、不曾改变。  相似文献   

10.
单珊 《军事记者》2011,(12):36-37
荣获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连续两届获得“中国新闻奖”。被评选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和山西省“百佳新闻工作者”、获得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这些是《山西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高级编辑席殿晋同志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29年、坚守《山西日报》理论评论编采岗位24年,所取得的可喜收获。  相似文献   

11.
林敬秋 《军事记者》2010,(12):25-27
最早得知自己荣获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的消息时,朱金平正走在通往办公楼的林荫道上。那是一个周末,他一边接听手机,一边一阵风似地像往常那样,一步两个台阶进了办公楼。来不及多么激动,进了二楼的办公室,把门关上,就开始加班编稿,他太忙了。这些年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夏林,男,1954年出生,研究生学历。现任新华社副总编辑兼参考新闻编辑部主任,高级记者。著有《岁月如歌——一个新华社记者的采访笔记》等新闻文集。曾获新华社首届十佳编辑、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多次获全国新闻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  相似文献   

13.
“制作出一部好的新闻作品,要热爱新闻事业,要为之奋斗,并要有一种献身的精神”,田宝贵坚信这是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长江后浪连天起/使命韬光常奋勇/胸中有爱系安危/脚底无垠任纵横/记者风骨如铁硬/战士本色耀眼明/以身作笔血为墨/新闻春秋写赤旌。”这是基层部队一位新闻干事在了解江耀明新闻生涯感人事迹后写下的一首小诗。作为献给这位长江韬奋奖得主的一瓣心香,廖廖数语饱含着年轻一代对这位曾在军旅且永葆战士本色的新闻人的由衷敬意。  相似文献   

15.
单珊 《军事记者》2011,(5):44-45
对陈国望印象最深的是他诙谐的笑容,虽然他的经历听起来并不让人感到轻松。他曾经3次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采访;他曾经从一个趣闻中发现有巨大价值的新闻线索;他也曾经在西藏昌都历险,差点被水冲走。然而他对新闻事业的无限热爱和追求使他笑对并感念这些艰辛与困苦。他诙谐的笑容让我们懂得了新闻记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永葆激情,要勇于担当。他以范长江的名言"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座右铭,他欣赏第一届长江奖获得者艾丰说的"记者不能做新闻的挑剔者和旁观者",他以记者的责任与担当守望公平与正义,反映百姓呼声,把新闻变成推动社会进步的武器。  相似文献   

16.
于都 《军事记者》2011,(3):25-26
2008年,她以"5·12"汶川特大地震报道中的敏锐、果敢、专业、忘我,折服了电视观众,为抗震救灾工作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被网民评为"震区最美的战地记者",李长春同志称赞她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优秀代表"。2009年,她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报道中的超大强度工作(庆典现场报道、演播室主持人、部长访谈录主持人、国庆游行准备工作的采访),表现出出色的驾控能力和战斗精神……这只是她13年新闻生涯中的两个节点。她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张泉灵,当新闻发生时,她人如其名,似灵动的泉水,充满着激情和活力,义无返顾、永不停歇……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公众人物,步入不惑之年的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首席主持人白岩松,这段时间显得比过去更为忙碌:除了策划、制作节目,来自新闻界同行们蜂拥而来的祝贺和采访,也占去了他不少时间。—因为他刚刚获得了中国新闻的殊荣: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  相似文献   

18.
王忠辉 《军事记者》2010,(11):53-54
山丹,藏经里的"菩提树",每当山风吹来,总有暗香拂面。 山丹花,盛开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每个夏天,一蓬蓬、一簇簇,红似火。  相似文献   

19.
吕俊平 《军事记者》2007,(11):25-26
国庆期间,记者在位于北京平安大街的一栋办公楼里,采访了获得第八届长江韬奋奖的《中国妇女报》总编辑卢小飞。这位干练直爽的女总编坦言,自己走上新闻之路,缘于曾是  相似文献   

20.
刘冰 《军事记者》2007,(3):30-31
人物小传:朱铭佐,新华日报副总编辑、中国晚报协会执行会长,江苏省记协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至2006年主持扬子晚报工作。在日常办报实践中,他以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敬业精神,培养并带领一支优秀团队,创造了令业内外瞩目的业绩。扬子晚报以日平均180万份的发行量,居全球日报发行排行榜第21位,成为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晚报,同时列入全国最具竞争力都市生活报20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行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