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是西方现代思想语境的产物。西方现代思想语境中的(启蒙)现代性构成了海德格尔的基本反思立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张力结构则是海德格尔的基本批判向度。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批判意义则在于它代表了20世纪欧陆人文主义哲学对于审美现代性问题探讨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2.
“詹姆逊在中国”显示了语境对接受的影响。詹姆逊不是后现代理论的原创者,但“新马克思主义”身份使他的后现代理论在中国有众多的读者。90年代兴起的商业文化为中国接受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提供了现实语境,中国接受者却悬置了他的批判立场。詹姆逊对现代性的批判、对多样现代性的质疑是基于西方知识分子的反思,却与中国对现代性追求的特殊语境存在落差。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而提出来的,由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境遇,在百年历史中,现代性的选择不可避免地处于“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的矛盾论争中。而今,当全球化把我们带进后现代语境,从关于现代性批判与质疑的后现代视野转到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实际上是从现代性的事实分析转向了现代性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相似文献   

4.
启蒙运动所兴起的科学与理性精神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在理性精神的引导下,促生了主体性意识,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进步。但对理性的过分强调,使理性走向了它的反面。后现代针对现代性所存在的弊病进行了批判,反对现代性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强调社会的多元性和异质性。对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争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当前既要强调现代性的积极方面,又要警惕后现代所揭示的现代性的消极方面,同时要防止后现代性本身的颓废因素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性思想体系、知识范型和方法论纲在多个维度上的解构与批判有着其内在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合理性.后现代思想对于数学这样独特的知识型有着怎样的启示和价值,是一个有待探究的哲学课题.在数学哲学研究中,范式的分期问题一直为学界所忽视.既有的叙事模式大多沿用数学史或哲学史的研究路线,致使数学哲学史的研究在涉及与分期有关的课题时陷入难以突破和视角散焦的状态.借鉴后现代的理论、立场和视角,追索数学知识嬗变与哲学思辨的轨迹,可以获得一个有别于传统数学史和哲学史叙事方式的新的范式分期.其中,“后现代数学”在对现代性数学的超越中获得了自我确认,凸显了其在数学哲学范式上的革命性、转换性、连续性和整体性以及对于未来数学教育的一种前瞻.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背景下,关于当代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关注和讨论的前沿性问题之一。本文对这一讨论的缘起、理论界关于西方现代性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我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内涵、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等问题的探讨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当今文学理论批评应当坚守的现代性立场阐发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的多元制度分析——论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现代性是社会学的中心主题 ,是贯穿古典社会学、现代社会学和后现代社会学的一根主线。在研究现代性问题的社会学家中 ,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可谓独树一帜。本文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 ,并对吉登斯研究现代性的立场、方法和视角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审美历史维度的乡土美学并非古典美学——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三大美学形态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继承,而是中国现代性背景下的美学体系的重建,是在三种美学形态交织下的知识分子立场的批判乡土、知识分子立场的诗性乡土和农民立场的现实乡土,这三个维度,是乡土美学历史意义上的审美选择。  相似文献   

9.
文学审美论是当代占主流地位的文艺观,随着现代向后现代的发展,这种文艺观也在发展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需要反思。而现代性则是这种反思最宏大的历史视域。当前的现代性和美学研究已经揭示出文学艺术是审美的或美的文艺(fine art)概念的现代性质以及美学的现代性性质和它规划下的审美的现代含义。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已经揭示出文学、审美及其理论作为审美现代性的组成部分和话语与现代性及其话语的共生关系.而现代性是我们处身于其中的现代社会和文化的一种本体论的、目的论的、决定论的元话语实践.它直接造成了我们目前的生存境遇。如此看来。在现代性视域下。我们才能看清当代文艺审美观的深度根源、价值、问题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精神危机的表达,作为现代社会中现代审美关系的反映、产物,它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从主客体结构关系来看,审美古典性是客体理性观的文艺,审美近代性是工具理性观的文艺,审美现代性是生命理性观的文艺,审美当代性是生态理性观的文艺。综观人类历史上的审美形态或审美主潮,它由为自然、为社会转而指向现代性社会中人类生存困境,关注人类感性生存的可能性,关注人类主体审美化生存的可能性。至此,可以说,精神价值层是审美现代性的深层存在方式,它的一个最具本原性的含义,就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性之中的与时俱进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人的个体生成和审美化生存的进步性诉求。  相似文献   

11.
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总的来说只有两个字。即“反叛”。在艺术范畴内部的“现代性”是自觉地与古典艺术理性知识主义、社会道德主义与和谐秩序主义的传统范式相对抗.企图超越既有的艺术传统,转向感性、非理性、非秩序与艺术独立自律,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艺术价值观念;同时,在西方社会现代化的“现代性”实现过程中,现代艺术也是对其中暴露出来的危机一面的反映。艺术家们不满于社会现代性带来的诗意丧失、人性失衡与价值失落,渴望用审美的维度来拯救现代人.从而转向感性个体的审美。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不仅包括“社会现代性”,是时间性质的一种命名,还包括“审美现代性”,是人类思想价值的一种基本类型。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激活了五四文学中的小传统,创造了日常现代性的基本形态,完成了散文现代性话语转换。她的全部作品,有一种具有兼容性的人生态度,它既蕴含了生活中的美,也涵盖了生活中的丑。后人标榜的现代与后现代派,在她那里都可以寻到踪影。  相似文献   

13.
从超越浪漫主义理论遗产,克服现代性危机的角度来看,浪漫主义其实是现代性问题的基本形式,是在卢梭开启的第二次现代性浪潮中生成的。其"根源",不应以现代性的方式,在年代学的意义上来理解和寻找,而应该理解为其本质和样式。浪漫主义的"根源"就是现代人对世界的轻蔑和仇恨这种奠基性情绪。  相似文献   

14.
实践美学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的美学流派 ,在 1 9世纪中期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了基础和运思路向。在中国它产生于 2 0世纪 5 0 - 60年代 ,成熟于2 0世纪 80 - 90年代 ,它与整个世界的现代性展开是同步的 ;它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待西方社会的现代性 ,超越西方启蒙主义美学和德国古典美学所构建的审美现代性 ,为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倡导审美教育。它具有真正开放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审美现代性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艺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背景之一。从现代性概念的发生来看,审美现代性始终都是现代性观念的内核。因此,清理出包裹在现代启蒙进步主义之下的审美现代性概念,并把握其内在矛盾,可以为中国现代性的理论积累提供重要的价值参照。另一方面,从中国美学研究的发展现状来看,挖掘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现代性理论资源,深刻理解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对更好地把握审美现代性这一现代性话语的本质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审美现代性是学界一直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二十世纪中国审美现代性既来自于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刺激,又是自身审美传统的"现代化"。廓清西方审美现代性概况并以此为参照,在比较的视野下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理想的流变来阐释中国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的不同,最后凸显出审美现代性的实践性与体验性。  相似文献   

17.
庐隐为现代文坛奉献了一系列颇具"现代性"的小说。一方面,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影响,其小说革旧鼎新,敢于批判封建思想,揭露社会弊病,具有启蒙现代性;另一方面,受到西方悲观主义哲学、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其小说反思启蒙理性,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忧郁感伤,具有审美现代性。庐隐小说的二重现代性既是她个人思想与个性矛盾、情感与理智纠葛的体现,也是现代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精神体验和多元的思想倾向的写照,对当下未完成的现代化建设仍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问题是现代社会的理论缩影和主导话语,诸多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都从各自的视角给予普遍关注,结论莫衷一是。因此有必要对现代性问题的前提进行反思。现代性的方法论之思表明必须超越狭隘的“视角主义”走向“视域共现”;与之相关的是,现代性的多重论域之思表明现代性问题研究的“领域共现”;作为哲学言说主题的现代性之思,旨在开显思入现代性问题的通路:启蒙——现代性的品格;自我——现代性的灵魂;理性——现代性的生命。可以说,启蒙、自我与理性共同勾勒和描绘出了现代性问题的全新图景。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问题以理性精神为核心,具有“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双重特征。在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性问题的发展演进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明确的逻辑主线。以现代性问题为理论基础,我国法制现代化所面临的现代化与西化、法的现代性与法律传统、法治与德治等许多问题都能得到的有力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的建构与中国现代性内部的注重悖论和冲突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从"新时期"初期小说将人道主义话语、个人主义话语与人民话语的纠缠,到中期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群体性寻根话语,都是中国现代性及其困境意识在人学和文学两方面的具体表征。作为审美现代性的集中体现,"先锋小说"既是"新启蒙"思潮的深化,又是对它的彻底反叛。"新写实"等"新"字号小说同样显示着中国现代性文化逻辑对主体认同建构的深刻规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