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水平,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懂得如何区别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优秀的文学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在文学作品中,作家不是纯客观地描写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2.
杨北辰 《湖南教育》2004,(10):22-23
中学生特别善于以感性的方式来认识世界,渴求以美的形象来开拓自己的精神视野。文学作品的魅力正在于其情感性、审美性与形象性。中学生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形象的关注,来感知生活和社会,增强是非善恶的判别能力,提高审美素养水平,获得“精神成人”的充足营养。《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目标,如语言材料的积累,相关知识的记忆、理解,遣词造句、结构篇章能力的培养,实用性能力的运用和迁移,都能够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实现,同时,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更能在文学作品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语文鉴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把握、艺术创造的结果。初中学生由于阅历浅,知识又有限,对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缺乏认识,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一个非常紧迫而又非常现实的重要课题。读者与作家的审美认识过程似乎成反方向,作家是从生活到作品,  相似文献   

4.
唐力俊 《学语文》2007,(1):46-46
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缤纷的色彩构成了万紫千红的世界,“天下之物,不外形色而已。”(王夫之语)生活中任何事物的形态本身总是表现为形色。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当然要再现生活中最普遍的色彩美。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作家都认识到颜色词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效应,在自己作品里精心点染描摹色彩,使其作品具有多种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5.
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文学作品的教学无疑是完成逆个任务的重要载体。本文针对中学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析轻赏,重结论的识记轻过程性体验的现象,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举隅,阐释了借助于文学作品的教学,通过审美创造的训练设计,来强化审美感知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集中地体现了人们关于美的观念,是人们对于现实中的美的认识和掌握的最高形式。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80%以上,可以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作荟萃。从内容方面说,这些文学作品思想博大精深,情感丰富真切,形象生动多彩,是一部生活的百科全书;从形式方面说,它们新颖活泼,小巧玲珑,应有尽有,是一幅美丽的"语言图画";从风格上说,质朴美、华丽美、直露美、含蓄美、形象美、哲理美、空灵美、丰富多采,无所不有,在我们面前展示出一个美的世界。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实施美育的优越的物质条件,开辟了实施美育的广阔天地。因而,通过语文课堂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高尚情操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呢?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的美的对象。文学鉴赏的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它包括良好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一定的审定美、创造美的能力等。高尚的审美意识追求真理、发扬善性、增进健康,从而促进人的各种素质的发展,是青少年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因此,语文教学是美育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8.
非文学作品也有美感,对它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抓住其所具有的美育因素:立意美、结构美、表现手法美、语言美、思辨美.非文学作品教学也应是美育过程:美读,去感受美;勤笔,去创造美.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非文学作品教学,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效果会更佳.  相似文献   

9.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的美育目的,由此看来,进行审美教育己成为我们今后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审美”就是领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在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中,选入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作家的典范作品,尤其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具有审美意识的特质,要“使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以其特殊的鲜明的审美风貌显示出来”(见钱勤来的《文学概论》),就应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这一特殊性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只有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和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载体。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审美的教育也源于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知文学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重树崇高理想,整合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积极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2.
唐红梅 《现代语文》2006,(11):44-45
学鉴赏中的审美再创造就是指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以及审美趣味等因素,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去积极感知、体验并补充作品的形象,从而把阅读的作品创造性地转化为带有读个体色彩的更加具体、生动的“作品”。这种审美再创造既包括形象的再创造,也包括意义的再创造。学作品是作家用自己的灵魂与热血培育出的一朵朵“生命之花”,下面,我就从形象的审美再创造和意义的审美再创造两个方面来谈谈在中学生学鉴赏中如何让这一朵朵生命之花更加艳丽。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水平,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懂得如何区别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优秀的文学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在文学作品中,作家不是纯客观地描写现实生活,而是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加以选择、概括和再创造,塑造出优美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其中人物的行为、命运和种种生活图景,必然会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反应,…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的模糊美是文学作品产生艺术魅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然惜乎对此尚未有足够重视。本文拟从文学作品中模糊美产生的依据、模糊美的表现形态、模糊美的审美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的模糊美,以期为之张目。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的模糊美是文学作品产生艺术魅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然惜乎对此尚未有足够重视。本文拟从文学作品中模糊美产生的依据、模糊美的表现形态、模糊美的审美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的模糊美,以期为之张目。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的模糊美是文学作品产生艺术魅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然惜乎对此尚未有足够重视。本文拟从文学作品中模糊美产生的依据、模糊美的表现形态、模糊美的审美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的模糊美,以期为之张目。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中多处提出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最好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作品的鉴赏,特别是对教材中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的鉴赏来培养和提高。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也就是“愁”文学,它有着独特的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段元磊 《现代教育》2003,(12):42-42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艺术形态,它以艺术形象为其特殊形式,以具有审美意义和整体性的社会生活为其特殊内容,以“寓教于乐”为其特殊功能;鉴赏,是对文学作品的鉴别和欣赏,体现着判断美的一种能力。  相似文献   

19.
孙楠 《现代语文》2010,(10):84-85
语文教学是我们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新课标明确提出对学生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们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教学内容还是形式,  相似文献   

20.
一、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主要是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文学作品是客观社会生活的再现,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作家主观思想感情的表现,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作为艺术美而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