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靠高效率的教师。高效率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通过在实际工作中对他们的研究。我们发现高效率教师具备的能力。可以表现为三个方面:教学技能、职业特点、课堂氛围。三者共同协调作用,促进学生进步。  相似文献   

2.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完成一个师生交往、发展的互动过程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的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引导和参与,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关系的交往带有朋友对话的特点,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而不仅仅是单项的信息传递,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站在这次改革的前沿,教师应改变自己的角色,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拓学生视野,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更加适应社会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蒋雪梅 《广西教育》2006,(3B):21-21,26
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这对构建新师生的关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相沟通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新历史条件下,应摒弃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进而构建师生相互合作学习的合作关系。让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和探究,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简单地说。就是构建合作关系。实现师生双赢。本文试图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来探讨这种合作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呢?下面我结合新教材初中生物课本七年级下册“免疫和计划免疫”一节的教学,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杨付兴 《考试周刊》2010,(11):177-178
新课改实践下的新课堂,对于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核心,从教学层面讲,教师是课程成功实施的决定性力量。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设计引导下的课堂,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热情,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呢?我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实施互动教学的几种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建德 《湖南教育》2002,(11):43-43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交流”与“互动”正是教学过程表现的基本形式。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课程、学生与课程、教师与环境、学生与环境等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因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组织性、非确定性,成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如果教师这样来认识和实施教学,整个过…  相似文献   

9.
教师无效教学行为及其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无效教学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培养,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不利于师生共同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从只关注学生的学习、考试成绩等狭小空间到关注每一个生命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张勇 《小学生》2011,(6):11-11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那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自主学习呢?  相似文献   

11.
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新的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互动式双向的,教师的动是为了引导学生的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质疑、调查、探究、就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构建快乐的历史课堂呢?  相似文献   

12.
赵莹梅 《云南教育》2002,(25):17-18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立足学生发展,改革教学方式。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堂教学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  相似文献   

13.
新的教育改革正在蓬勃开展,新的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习新理念,转变教学观正成为广大教师最重要的课题.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程不仅是知识,也是经验,是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师生是学习共同体,教师要转变角色观,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交流,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原先的一些教学行为却不断地闪现在我的脑海里,促使我去回味、去反思,使我对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相似文献   

15.
蔡定松 《考试周刊》2011,(64):40-40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再只是教学计划或方案的忠实执行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梁浩贤 《中学文科》2007,(11):157-157
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亲密的学习伙伴。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只是教师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如何改变课堂上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现象,如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如何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等能力。我认为,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特别在当前全面实施课程改革,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关键时刻,更应该以新的教学理念来倡导尊重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提倡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课堂教学过程是课程的创新和开发的过程,不再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一、语文教师应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教材是课程最重要的资源,是教学最基本的实现形式。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相似文献   

19.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生物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和权威,而应走下神坛,走进学生,完成由传统型教师向具有现代意识教师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20.
有效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呢?下面一个真实的案例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