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校风说     
校风者,一校之风气也。风气正则校兴,风气不正,校必衰也。一校之风气,犹一国之传统,其发端以至形成,非朝夕之功,乃积淀而成。风气正,若春风化雨,泽惠后代;风气邪,则积重难返,误人子孙。故远见卓识之校长,莫不倾心竭力,以正校风也。  相似文献   

2.
校长与校风     
我青年的时候读过一篇文章,开头两句是“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这一二人指的就是领导。一国如此,一家如此,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亦莫不如此。校长是学校的领导,是学校工作的设计师、组织者和指挥员。校长的心之所向就关系着校风建设,关系着学校的声望,关系着千百人的学业前途,关系着国家与学术的兴衰。校风之于学校,犹如灵魂之于人体。校风像权威教师,它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着广大师生,催人向上激人奋进,校风像无形的磁石,以巨大的魅力使广大师生凝聚在一起,向着宏伟的目标阔步前进,校风像…  相似文献   

3.
论“校风”     
一:校风——学校的灵魂 有人说,“名人多出名校,名校造就名人”。此话颇有几分道理。马克思毕业于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毛泽东出自长沙第一师范,周恩来中学时代就读于天津南开学校。现今的我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著名的科学家几乎都与国内外的名牌学校有缘。蜚声中外的黄埔军校,就为国共两党造就了许多卓越的军事人才。 名校为什么能出名人?除了它的办学条件好、生源优秀,配备有懂行的校长和一批名师  相似文献   

4.
唐代私学教育的繁荣与科举制度的直接促生密切相关;其课程体系、教育内容从经史转向文学辞章,并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活力。唐代私学教育具有多元化、个体化、自由化的特征,考生来源多样,教育教学形式多元化,有益于文学的接受与传播。唐代私学教育独特的教学环境为文学风格流派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自然人文环境,促进了唐代文学创作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西周末年,中国社会“私”观念兴起,至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最活跃因素而进入社会生活各个层面。音乐教育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官”、“私”并存的局面。随着礼乐制度的逐渐瓦解,“官学”体制逐渐被“私学”体制所取代。孔子私学中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运用教育这一手段进行文化传递就是重组文化.即一面继承原有文化,一面又渗人传递者自身的创造。这种继承与创新就形成了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7.
中国在古代就有了办私人学校的意识,用来教授和传播知识。最初这种学校只限于上层贵族,而私学的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在私学内部没有什么规章制度,只是靠伦理道德来规范教师及学生的言行。私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慢慢地才走向了成熟。今天的民办教育是受私学的启发而创建的,在办学模式上有了创造性的发展,国家积极鼓励民办教育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使我国的民办教育不断完善并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述了魏晋南北朝灵活多样的私学教育形式,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与当时社会动荡有关,私学的昌盛保证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和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私学的发展得益于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从私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些支持包括政府的文教政策、家族势力、商业资本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所提供的物质和精神的支持,为我国古代私学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精神动力,为其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制度空间,来自于政府的物质支持和精神奖励也大大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支持环境下,我国古代私学对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发展历程对现代民办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校建于1985年。11年来,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已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思想政治工作的格局,养成了良好的校风学风。我们的主要作法是:一、领导挂帅,齐抓共管,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我校是为全区培养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我们的办学目标是“专业对口,定向培养,学用结合,择优录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有动手能力、又有良好思想素质”的四有人才。为了达到这一培养目标,我校领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身先士卒,两名校领导亲自担任政治课的教学工作,一名副校长主管思想政治工作,每周的校长办公会都要研究师生思想工作的内容、重点及教育方法,校长办公室每月都要主持召开一次有校团委、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文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也是伟大的文艺理论家。尽管他的文艺观点,诸如“兴、观、群、怨”说、“辞达辞巧”说、“文质彬彬”说、“尽善尽美”说等等都是只言片语的,却有着内在的逻辑性。把礼治思想渗透在文艺思想之中,是孔子文艺思想的核心;明显地重视文艺的功利性,突出文艺的教化作用,在文艺审美中恪守中和论,是孔于文艺思想的主要特色。他的文艺思想,无论是积极的一面,还是消极的一面,对中国古代的文艺创作和理论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影响校风有多方面的因素。搞好校风建设,对学校管理围绕学生一天的主要活动,采取德、学、体、卫、劳综合考核的办法。由于考核结合实际,便于操作,对形成良好校风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孩子无疑是家庭稳定与和谐的稳定剂,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无疑也是一个有担当的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首要问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相得益彰。如果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轻则导致孩子无所适从,重则...  相似文献   

14.
真人孔子     
何伟俊 《阅读》2023,(31):49-50
<正>从《论语》的文本中,我们可以体验到真实的《论语》。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孔子就住在真实的《论语》之中,是一位活生生的人品高雅、思想崇高的真人,其为人既不固执也不虚伪,权变而真诚:率性、率直、率真。《论语》语言简洁,但很多章节都可以读出孔子为人处世的生动故事。日本著名汉字学家白川静读《论语》,读出了“活着的”孔子。他说:“我们在阅读《论语》时,不仅能想象到孔子的音容笑貌,也能捕捉到那不灭的精神。孔子唯有在《论语》里是活着的。”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教师和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不主张将学生仅仅培养成某种具有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孔子的教育理念是通过教育使各种人才都成为有修养、有境界,能够影响整个社会,对社会产生更大作用的“君子,”也就是人文素养很高的杰出人才,从而对社会做出贡献。孔子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四教”(文、行、忠、信)为主要内容教育学生。孔子的教育方法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富有创造性,具有永久的价值,其中正确认识无知与有知、学与思的结合、个性化教育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不少人认为孔子主张“父母在不远游”,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孔子远游观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体现在游于学、游于政、游于隐、游于山水、游于考察等诸方面。他的远游观虽处于朴素的不完备形态,但却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一文中说:“中华民族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在列举的人物中,孔子就是一个。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出重人事、轻鬼神的主张,重视人的作用;在政治上他主张仁政,反对暴权,认为“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子》)这些都是有利于人民的进步思想。因此,孔子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一、“启发”释义 “启发”一词,是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提出的,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启发”二字的来源。第一个阐释“启发”涵义的是郑玄,他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史记·孔子世家·集解》引)郑玄认为“启发”的作用在于使学者“识思之深”,无疑是正确的。但什么是“心愤愤,口悱悱,”为什么“必待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呢?他却未作说明。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关键于弄懂“愤”“悱”的含义。《说文》:“愤,懑也。从心,贲声。”又:“懑,烦也。烦者热头痛也。”关于“悱”,《集韵·尾韵》:“悱,心欲也”;《文选·成公绥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历史上 ,私学一直扮演着传播与传递中华文化的重要角色 ,其发展源远流长。笔者侧重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对私学发展的影响 ,揭示了中国私学发展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及其与官学系统相互消长的发展规律 ,目的是以古鉴今 ,在当今中国私学的发展中 ,注意发掘和利用中国的文化遗产 ,使私学更符合中国国情 ,更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20.
孔子读书观是以"为己读书"为目标,以人、书并读为方式,并在求真、求善统一的前提下,讲求读书应以知行合一、学思并举为历程。这些思想时至今日对我们依然有着巨大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