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雪霏 《科技风》2013,(15):204-205
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境界说"受到了叔本华哲学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即将从"境界"的生成过程、"境界"的形态种类和"境界"的艺术表现方式这三方面入手,分析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对叔本华哲学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整书内容似一篇精美散文,其言情沁人心脾,其辞无半点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然更为堪称绝妙的是,全书以“境’!}涵盖通篇。愚再三研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深感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意境之美,遂作此文以自慰。  相似文献   

3.
说到语文课的"本色",我不禁想起返朴归真、铅华洗尽、清水芙蓉这些美好的词语.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在我看来,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无乃两个字--本色.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诗话创造彭杰创造思维的程序,历来是一个众说纷坛的问题。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一曲《人间词话》对我们认识创造思维程序,划分创造思维的阶段,掌握创造规律不无启迪和借鉴。他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根据这三种境界,创造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代著名的古典文论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于是,王国维提出了他著名的读书三境界。王国维的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比喻做学问之前,先要有思想准备,看到学海无边、知识无涯,从而激发有志青年奋斗并为之献身的精神和勇气,同时又感慨自己的学问之不足。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比喻开始读书做学问为有所收获,要刻苦攻读,不怕艰苦,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最高目标,孜孜不倦,纵然是身心交瘁,殚精竭…  相似文献   

6.
我国学者王国维在其传世佳作<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其三种境界依次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阐述了文学史衍进的轨迹和规律,考察20世纪中国文学的嬗变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古人的文学史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现今的文学思考和研究,昭示着一种贯通古今的文学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8.
“古今之成事业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是第二境。‘众里寻我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乃第三境。”这是清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描述的优秀班主任工作论文治学三境说。作为一名小学的班主任,我一直有着这样的志向,一直向往着达到这样的三重境界,并以此来鞭策自己,勉励自己。  相似文献   

9.
在科学研究中,常常因灵感的突发而发现真理,这样的例子实在不少。这种联想的力量,究竟从何而来,足以引起人们的思索。巴斯德说过,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没有长期创造性活动,没有艰苦的思维探索和精神准备,纵然机遇来到了你的面前,也会擦肩而过,失之交臂的。历史上痛失诺贝尔奖的例子,值得人们深思。以著《人间词话》而闻名的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引用宋词来比喻钻研学问所经历的三种境界。其  相似文献   

10.
杨春艳 《科教文汇》2010,(26):63-64
吴文英的词风格独特,吴词的价值,在过去并未得到应有的发掘和承认。本文从现代文学的视角,通过分析其代表作《风入松》,具体而直观地指明吴词与象征派诗歌的相通之处,揭示其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境界说倡导形象鲜明,逼真如画;姜夔词清空峭拔,含蓄朦胧。两种意境风格各有短长。王氏对姜夔的评价失之公允。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境界说倡导形象鲜明,逼真如画;姜夔词清空峭拔,含蓄朦胧.两种意境风格各有短长.王氏对姜夔的评价失之公允.  相似文献   

13.
缪世硕 《今日科苑》2005,(8):i005-i006
湖北省2005年自主命题作文题型采用是无题式情景作文,情景材料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美文,其材料谈的是为文。其实也谈的是做人处世。它阐明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既要认真,又要超脱。供料着眼于宇宙人生。可谓豪放大气;启迪哲理思维,可谓意旨深远。命题者力求在情景材料上以及写作的提示上为广大考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这种初衷、出发点是很好的.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然而试题一面世,人气不足。批评有加.大多考生认为“这篇作文题出得有点歪”。那么,“歪”在哪儿呢?笔者认为歪在材料的“艰深”、提示的“宽泛”。  相似文献   

14.
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是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也被王国维称为与世界上任何一部悲剧比较都"毫不愧色"的作品.试以《窦娥冤》的主要人物为对象,分析整部作品中所蕴涵的深刻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学者王国维曾用三句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述诗词创作中的三种境界,即悬想、苦索、顿悟。其实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也必须经历这三种境界。我们在进行发明创造活动时,不妨也沿着"悬想——苦索——顿悟"的思维境界步步推进,做出与众不同的发明作品来。这种步步推进做发明的方  相似文献   

16.
一定境界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境界一词来形容一些人在某方面的高超技能和学识涵养.如棋艺精湛者,谓日:技艺境界真高啊;精通五行八卦者,谓曰:道术真是练到一定境界了啊;学富五车,虚怀若谷者,也有学术境界之高的称谓. “境界”一词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后汉书·仲于统传》中有记载:“当更治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在这里,“境界”只是用于形容面积大小罢了.  相似文献   

17.
话说礼俗     
邵凤丽 《百科知识》2014,(18):45-46
正礼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词语概括,是寓礼于俗、以礼节俗的生活文化模式。"礼俗"一词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并历代传承,它的内涵丰富、覆盖面广,涵括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何谓礼俗礼俗既可以析解为"礼"与"俗"两个名词,同时也可以用作一个专有名词。从文字学角度看,《说文解字》中记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字表示向神灵祈福的实践活动。王国维在《释礼》篇中提出"礼"字像是把两块玉盛在器皿中去祭祀,表达对先祖的敬意。从这个意义上看,最初的"礼"字代表  相似文献   

18.
"《易》尚随时"是白居易对《周易》时位观的概括,表现了一种"变"和"不变"之"变",以至于合和的境界。这种观念对白居易的出处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白居易"善应"的处事态度和理性的思维,"善应"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变",理性的思维则是一种"不变",在理性的影响下,白居易才将"变"和"善应"演绎成了一种"不变"的人生哲学。在这样的人生哲学的指导下,白居易的闲适诗创作更为明显的体现了他的"《易》尚随时"观,从"不偏执"的创作心态和"合和"境界的诗美追求两个方面体现了《易经》中的智慧和美感。  相似文献   

19.
元好问作为金代诗词创作的高峰与方家,其遗民诗词风格形成与其身世与遭际志节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于历代评价间,元氏遗民词怀溯故国而境界发越,体现出多重矛盾的士人心态与彷徨伤痛的思想感情,元好问词与修治《金史》的举动相映衬,体现出气节的操持与心理变化的历程,于金元诗词文史间具有重要的词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帝:废物原本是妙药"帝"是"蒂"的初文,甲骨文作■,从■"(不)"从"■","不",王国维《观堂集林》:"不者,柎也。"指花萼;"■",表示束缚、集中的意思,会意指花与枝茎的连接处,即蒂,瓜熟蒂落的"蒂"。"蒂"字或写作"蔕",《说文解字》:"蔕,瓜当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