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早期艺术与“美的艺术”存在四个方面的差异:情感差异;与外在关系的差异;抽象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差异;功利与审美的差异。所以“美的艺术”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早期艺术是人类心理尚未成熟时期与自然充满矛盾的产物。在与自然的矛盾中,原始人屈服于生存的功利。而从对原始时代经典艺术壁画、舞、乐、诗等的考察中,可得知原始时代的艺术真实形态是一种写实形态  相似文献   

2.
信息的出现和发展形成受众,受众的需要即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针对性,受众的信息需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媒体与受众的逐渐平等,使受众群体分化缩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在传播活动中,只有信息达到受众,并引发反应时,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播者为了提高效率,进行各种控制,包括宏观、微观,以及行政干预等。但受众并非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从诸多方面对传播过程实施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中"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争论的热点。本文在对相关概念及争议、理论追溯进行总结梳理的基础上,从唯物史观、方法论功能及提出动因三个方面论证了"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具有辩证统一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随着商品化和市场化而出现的文学艺术传播活动的“新机制”——“艺术生产”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述评,主要就这一概念的创始人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当代中国理论界的认识、争议等作了分析评价。同时也简介和述评了马克思之后的西马代表人物本雅明、阿尔都塞、马歇雷、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以及当代中国“艺术生产”的实践运作情况。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言外之意"同样存在于当今的新闻传播活动中。从传播活动受众的角度去关照文学中的"言外之意",可以考察"言外之意"的独特魅力,同时又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言外之意"提供可贵的对比参照系。在中国古典文学创造中大行其道的"言外之意"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应谨慎使用,要在规避消极影响的同时将其置于适当的语境之中。  相似文献   

7.
传播思想是人们对"传播"这一行为的认知、解释或见解,是研究我国传播学问题的新角度,这种研究方法融汇了历史、社会等因素,可以全面体察中国社会特殊的传播问题。蒙古族的传播思想限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之同时期汉民族的传播思想发展较晚。虽然蒙古族人民很早就开始了口头传播家族系谱与关于成吉思汗声望事迹的活动,但这些都是掺杂于其他社会活动之中的自发性传播活动;而成吉思汗时期蒙古族自觉的传播活动是以个人的自觉为发端的,并以服务于新帝国的行政统治为核心。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时代,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化创作、传播载体和传播受众三个要素是对文化传播具有很重要的影响的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决定了文化传播有效性的达成。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传媒领域的发展也极为突出。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传媒业逐渐失去国家财政供给,众多报社、电台、电视台逐步走上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发展道路.有些媒体率先市场化运营,在政策允许下不断创新。已经在市场上先声夺人。经济实力日渐雄厚。管理经验日趋成熟。但有些媒体经营思路僵化,难以取悦受众,生存岌岌可危。因此.研究受众心理与新闻传播效果对传媒的改革是非常现实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我们生活在一个传播的世界里,一方面接受着来自各种各样渠道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一方面又以各种方式传播着各式各样的信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传播的行为是伴随着人类而诞生的,对传播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人类传播活动的初始便从未停止过。而传播效果作为传播学极其关键的一环,对它的研究可以说与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一样长。作为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美的艺术,其发展自然离不开传播,离不开专属于艺术的传播效果的研究。本文以传播效果的理论为基础,按照艺术传播活动的构成因素,从宏观上把握艺术的传播属性,着重分析研究艺术传播效果的诸理论、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影响艺术传播效果的内外在因素,以期能提高艺术的传播效果、加强艺术传播学研究和学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艺术传播是指艺术作品的传递、交流和传承过程,是艺术家、艺术传播媒介、艺术传播方式、受众等诸多要素互动完成的艺术活动。艺术传播具有艺术性、传播性、时空性和文化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精神传播不等于大众传播或社会传播。大众传播是全方位的,包罗万象,其中也包涵精神传播;精神传播则是指囿于社会精神文明方面信息的传播。从社会意识的角度进行归纳,精神传播主要包括哲学、科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等基本的传播类型。  相似文献   

13.
我们生活在一个传播的世界里,一方面接受着来自各种各样渠道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一方面又可能不知不觉地以各种方式传播着各式各样的信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传播的行为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的,对传播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人类传播活动的开展伊始便从未停止过。而传播效果作为传播学极其关键的一环,对它的研究可以说与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一样长。作为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美的艺术,其发展自然离不开传播,离不开专属于艺术的传播效果的研究。本文以传播效果的理论为基础,按照艺术传播活动的构成因素,从宏观上把握艺术的传播属性,着重分析研究艺术传播效果的诸理论、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影响艺术传播效果的内外在因素,以期能提高艺术的传播效果、加强艺术传播学研究和学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类型文学"是近20年来从网络到现实逐渐流行起来的通俗文学写作,它把笼统的通俗文学进行更加细化的分类,使之具有一种模式化的风格,被众多读者群所追捧。本文主要探讨"类型文学"与其网络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标签模式、关键词搜索等具体的网络传播方式的分析,揭示"类型文学"在传播语境的影响下所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动画教育起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风格特点,但由于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导致中国动画与受众分离。文章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探讨中国动画教育的改革策略,在传承地方民间美术的同时建立高校动画艺术的品牌和学生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中国的民族之风和东方之韵。  相似文献   

16.
“为人生的艺术”与“为艺术的艺术”是19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界的两种不同的主张,产生于不同的美学理论基础,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提倡不同的创作方法.因为存在这么多的“不同”,令人觉得它们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调和的余地.20世纪20年代,这两种艺术主张传到中国,分别为刚刚产生的众多的文艺团体所信奉,所标榜,并因此而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成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当时的文艺界、美学界、学术界的许多著名作家、学者,对这一争论都表明了态度,发表了意见.这场争论虽然是20年代的事,但是,到了30年代、40年代,文艺批评家和美学家们却仍然要旧话重提,进一步探索争论的历史根源和理论基础,分析争论的实质.今天重新认识和评价这场争论,不仅要涉及某些个人、某些团体的功过是非问题,尤其重要的是,它还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者本位”和“受众本位”是媒介新闻传播中的两种理念,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峙、抗衡和渗透的张力,造成了新闻传播现实语境中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而在“传者本位”和“受众本位”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不但可以开阔新闻传播的视角和思路,丰富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实现传媒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俯视型受众对柳永词的不同态度及论争,不仅促进了柳永词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促进了北宋都市娱乐生活与审美观念的转变,而且直接影响了柳永词创作的内容与风格,使其词作不断雅化与诗化。  相似文献   

19.
"正能量"一词,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力争向上、不懈努力和不断追求圆满的积极情感。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充分发挥网络正能量及其传播的积极作用,消除网络受众的不良心理状态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基于此,亟待加强网络社会正能量,认清在网络正能量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增强网络正能量传播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花灯戏是一种民间歌舞戏。从湘西麻阳苗族花灯戏的起源、艺术形式、表演内容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阐述和论证,旨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地相融和交流,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