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琳 《青年记者》2012,(19):39-40
近年来,擅长讲故事的“华尔街日报体”越来越受到媒体重视,尤其是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与一线,基层紧密相连的“小人物”在报纸、电视上层出不穷.也许正是因为“小人物”的采写量大面广,容易让人麻痹大意,很多人在新闻实践中往往坠入“陷阱”.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目前各类媒体多做“旧闻”的现象,给出了旧闻的定位,结合长沙市都市报——《潇湘晨报》相关的旧闻报道,探讨了报纸做旧闻的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全省好新闻评选或征文中,我获过110多次大奖,其中获全国一等奖的作品有10件,获全省一等奖的有27件。但我最难以释怀的却是2000年经《湖南科技报》推荐、获1999年度全省专业报好新闻三等奖的《谭子贵,何时不再做“狗人”》。捧着这张来之不易的获奖证书,那往事又一幕幕地显现在我眼前……那怕天空中下刀子,也要赶赴现场那是1999年一个春寒料峭的上午。天空中下着瓢泼大雨。衡东县委外宣办公室成冬晖打来电话:“我碰到的一个题材非常感人,但不知从何着手,只好请你出马。”我询问一些简单情况  相似文献   

4.
《王大娘赶“财神“》是写一位农村大娘把上门送“财神”的人赶走的社会新闻,刊登在《新晚报》1992年2月1日头版头题,并荣获1992年全国晚报爱德杯新闻特写大赛三等奖。就这篇新闻的采写笔者想谈一下如何把一般性新闻写成好新闻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报纸是新闻纸,报纸版面的新闻含量高,其“含金量”就高。缺乏新闻含量的报纸,常因“水分太多”而被读者视为缺乏阅读价值。所以,要办好报纸,就得千方百计提高版面稿件的新闻“含金量”。  相似文献   

6.
刘明学 《军事记者》2005,(11):13-14
自7月27日始,解放军报在一版显位置,连续推出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献身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先进事迹。稿件刊登后,受到军委首长、总部领导和部队的广泛好评。下面我就参加这个重大典型采写的情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7.
2008年春节前夕,在北京的中华总工会大厦礼堂里,由教育部主办的"2006~2007年度教育好新闻颁奖典礼"隆重举行,我采写的通讯《一个国贫县为何热衷争创示范高中——对河南省民权县高级中学"放假事件"的调查与思考》(发表于《中  相似文献   

8.
9.
10.
本文通过《工人日报》紧扣工会中心工作,立足地方特色,分析"三工"新闻报道如何既要有鲜明的特色,又要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提出"三工"新闻报道要突出新闻和导向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一堂生动的战备教育课》,2月27日在前进报刊发后,第二天在网上的点击率就超过千次,收到的短信和电话达百次,直到现在网上的热议还在进行中,这种反响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此文之所以引起读者的热捧和关注,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稿件真实地反映了基层部队的实际情况,捅破了人人都知道、心里都明白,但谁都不愿说的这层“窗户纸”。其感悟有三: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中.常见的是一人一事一地的简单的新闻事实。但也有一些新闻,题材重大,内容丰富,并具有较强的思辨性,那么仅靠短小的消息,不足以充分体现其新闻价值。遇到这样的题材,不要轻易放过,而应深入采访、深度思考、深刻表达,之后形成的深度报道会更有震撼性。深度报道因其“分量重”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逐渐成为媒体的拳头产品。  相似文献   

13.
杨福安 《新闻界》2001,(5):69-69
我采写的《“县官”请“社官”作报告》(本刊在第三期作了评析)在四川农村日报刊登后,立即在广大读者特别是农村各级干部群众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并被评为全国农民报好新闻二等奖和四川省好新闻一等奖。回顾这篇稿子的采写经过,我有以下几点体会。立意,来自素材的追踪挖掘我作为一名农村基层通讯员,天天和基层干部群众打交道,所闻所见的新闻素材不少。但是,真正具有好的新闻价值的题材并不多。所以,注重发现好题材,抓住好题材,始终是我从不放弃的想法。《“县官”请“社官”作报告》就是我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偶然)发现而紧抓不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朝廷多数设有采风官,他们摇着木舌的铜铃走村串户,翻山越岭。征集民歌民谣,同时听取民声民意,回来后经过去粗取精,加工整理,把有用的东西提炼出来,适合公开的便在官员之间传诵。不适合公开的便呈上朝廷,供天子和大臣们研究讨论,作为行政决策的依据。春秋时期此风最盛。采风官们搜集了大量的民歌民谣,到了孔子手里,经过反复提炼、删改,最后剩下了305篇,又依据这些民歌民谣的来源和反映的题材对象的不同,将它们分别编入了《风》、《雅》、《颂》三个类别当中,结集刊印。于是中国学史上有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相似文献   

15.
好新闻都是用脚“写”出来的,笔者曾经亲身经历的一次采访,让笔者对这个道理感悟颇深。  相似文献   

16.
2004年5月的一天,我在地处黔北东南角的余庆县乡下采访,像往常一样,喜欢在田间地头转悠。走在乡间的田坎上,迎面遇到一群赶场(赶集)归来的乡民。只见他们三三两两,不停地大声“啧啧”赞叹,都在集中谈论当地出了个“博士寨”的事;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交通肇事逃逸的新闻很多,但鲜有成功之作。归纳起来,此类新闻无非是记者接到线索后,尽可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当事人、目击者、交警和医院等方面。新闻的行文也趋于模式化,先讲清楚5个"W",然后渲染现场的惨状,再写事故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肇事车辆可能留下的线索、交警方面正组织全力调查等内容。像交通肇事逃逸类的突发新闻,差不多每天都有报道,但又很少有让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精品。为什么?笔者认为,过于注重"短平  相似文献   

18.
叶锡环 《新闻实践》2011,(12):64-66
叶锡环,半路出家,年近四旬,是温州都市报一位跑民生新闻的普通记者。在调入报社6年间,他4次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这在浙江新闻界是十分少见的。他为什么会频频获奖,其作品又有何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9.
因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一年之后,《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江山市历史文化村落纪行》再次引起关注。回想当时的采写过程,感觉深入"走转改",大胆运用诗意的笔调,重大主题活动可以写得更加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20.
张谌 《新闻窗》2013,(2):40-41
李承鹏在中国的足球迷中算得上是个人物。他写了19年球评,拥有数量不小的“粉丝”。后来他又转了行,找到了远离足球的新行当——写书。2009年5月,他带着自己的新作《寻人启事》,来到贵阳西西弗书店为书造势,与书迷们进行“零距离”接触,一时间掀起一阵不大不小的热浪。无论是记者见面会、新书签售会,还是在贵州大学进行的主题讲座,这位被人昵称“李大眼”的才子,都赢得人们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