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和阵地,历来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简言之,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应该说,我国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有着明确而清晰的道德目标和规范,学校也花费了大量人力与物力。但遗憾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并没有养成预期的道德素养,反而浓厚的“道德冷漠感”、“道德虚无感”在学校蔓延开来,道德本身甚至遭到奚落和嘲笑,学校道德教育受到极大的冲击。学校道德教育并没有体现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当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黑板上讲道德"、"书本上学道德"现象,学生停留在课堂上"知"道理,没有跟进课后进行什么教育;学校尽量减少与社会的联系、自我封闭,德育基地的实践活动大大萎缩.于是,学生的道德视野在这样的分离中越来越狭隘,道德教育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每一所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体验实践活动内容、形式和空间,品德教学将体验实践活动的资源引入品德课程,利用体验实践活动进行品德教学的延伸,既可以丰富品德课程本身的内容,又凸现了课程的价值,课堂内外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相似文献   

3.
表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行为,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渗透于人类社会的教育活动中,作为表演场所的学校剧场有着重要的道德教育价值。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剧场中的重要角色,他们互为表演者和观看者。对于道德教育而言,道德学习的观察性决定了教师表演的基础性价值。同时,道德学习的亲历性和体验性决定了学生作为表演者的必要且充分的意义。因此,学校道德教育课堂不仅仅有教师表演,更应该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要通过创建表演式德育课堂,使学生成为道德学习的主体和自身道德生命成长的主人。  相似文献   

4.
培养现代青年的高尚道德品质,研究道德教育的规律,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既要受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和教育外部条件的影响制约,也要受到自身的成熟程度、认识能力、情感、意志系统等个人心理因素的制约。作为教育者在学生道德教育中,应研究其心理规律,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一、品德的心理成份道德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个人品德的内容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社会道德现象是无数个人品德的概括、集中。因此,研究社会道德教育,首先要分析个体的品德心理。研究品轴心理结构是从整体上…  相似文献   

5.
道德知识是个体道德理性形成以及学校道德教育实施的基本立足点,它不仅表现为特定的符号系统,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价值体悟,具有事实与价值的双重属性。但在当前的道德教育中,道德知识的价值属性却遭到了不同程度的遮蔽,这不仅令道德教育深陷外部灌输的误区,也使道德知识本身备受诟病。为破解这一困境,就需要充分彰显道德知识的价值属性,通过设置丰富的情境,全方位展现道德知识的多重内涵;通过开展真实的对话,不断引发学生的道德反思;通过运用欣赏性评价,涵养学生的道德体验与道德想象,进而在道德知识与学生发展之间架起一座“意义之桥”,真正实现道德知识应有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学校是传递社会价值的重地,教师肩负着道德教育的重大责任.课堂既是师生教学的场所,更是师生做人的场所,其间无时无刻不充满着道德的内容与事件.课堂本身就具有道德性,课堂教学中的一切都具有道德的教化作用.正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书育人"更加得以显现,教师的道德教化作用更加得以发挥,教师的行为示范力量更加得以实现.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构建起道德的课堂并承担起自身的道德教化使命呢?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学校是传递社会价值的重地,教师肩负着道德教育的重大责任.课堂既是师生教学的场所,更是师生做人的场所,其间无时无刻不充满着道德的内容与事件.课堂本身就具有道德性,课堂教学中的一切都具有道德的教化作用.正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书育人"更加得以显现,教师的道德教化作用更加得以发挥,教师的行为示范力量更加得以实现.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构建起道德的课堂并承担起自身的道德教化使命呢?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年轻一代的优良品德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自古至今人们所普遍信奉的一种主导思想。然而,与之相反,即否认道德教育的合理性,要求取消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观点,确实也以某种形式存在着。虽然这一理论未能形成磅礴之势,却始终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各国道德教育的实践。了解这一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较全面地把握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状况,而且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9.
著名学者刘惊铎认为:"体验是道德的本体,道德体验是有魅力的道德教育,道德体验就是回归道德教育真谛的道德教育。"《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许多课文的品德体验活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课程实施中,体验活动走过场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其教育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地实现。作为教学中的体验即体验性学习,是指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再造和再创活动,进而产生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它传授的不是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而高校道德教育中"主知观念"引导下的主知性道德教学虽有其自身合理性,但是大大缩小了道德教育的空间,简化了道德教育过程。这种价值取向下的道德教学以客观普遍化的知识割裂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高校道德教育要进一步发挥育人效果,必须从道德教学观念上、内容目标上和方法上进行转换,价值取向转向"主德"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从本质上说,品德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熏陶、一种感化。人在道德上的发展和完善,道德主体的作用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作为道德情感占主要地位的道德教育更应一切从尊重学生生命的权利出发,设法为学生提供一个道德教育的实习场所,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成学生道德教育实践的共同体,给予学生自身晤出道理的机会,通过主体参与的道德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境界,升华学生的情操。  相似文献   

12.
王芳 《教育科学》2021,37(4):41-47
从场域的视角审视学校道德生活,将道德置于广阔的学校生活中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学校社会组织理论,构建了学校场域道德生活的基本分析框架,分别从关系、组织、行为、课程四个方面理解"此在"与"彼在",关注作为存在者的学生"此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困境与探寻"彼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出路."此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困境表现为师生关系场域道德生活疏离、班级组织场域道德生活枯燥乏味、课堂行为场域道德生活功能失调、品德课程场域道德生活欠缺生活质感等."彼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出路有关心学校场域中学生的整全生命存在、实现班级组织的道德教育价值、建构课堂行为场域的道德教育意义、传承品德课程场域的道德内容.  相似文献   

13.
消费文化以其自身的逻辑和价值旨趣型塑着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消费文化的本质是物质主义的、追求娱乐化的生活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解构了道德,自然成为威胁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道德教育应直面消费文化的冲击,引导学生理性认识消费、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和积极开展休闲教育。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所涉及的是人的灵魂、精神中最深沉的部分。但当今学校道德教育却忽视学生的内在道德需求,忽视引导和提供机会与情景让学生体悟个体的人格尊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这与道德的真义是不符的。然而,人文精神却能帮助当今学校道德教育走出困境,突破道德教育的瓶颈,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它传授的不是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而高校道德教育中“主知观念”引导下的主知性道德教学虽有其自身合理性,但是大大缩小了道德教育的空间,简化了道德教育过程.这种价值取向下的道德教学以客观普遍化的知识割裂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高校道德教育要进一步发挥育人效果,必须从道德教学观念上、内容目标上和方法上进行转换,价值取向转向“主德”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林孝宗 《中国教师》2010,(23):62-63
<正>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品德与生活课程最主要的改变是提出了"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理念。这一理念告诉我们: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与生活是活动型综合课程,提倡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关注儿童正在进行的现实生活,要重视生活本身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人的不良品德的形成,既与失常的道德教育有关,也与正常的道德教有关.分析这些相关因素有助于科学认识道德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改进和加强学校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在给大学生们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出现一些网络道德问题.而道德问题的出现与网络本身的技术特点和网络环境、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弱化、大学生自身心理、思想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必须提高学生应用网络的基本能力和道德水平,建设"绿色校园网络",从制度上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9.
按照主体性原则的要求,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学生应成为道德的主体,他们的道德认识应该在其自身活动与情感体验中获得,而不是接受外在的灌输;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应该以自我的道德觉醒为基础。学校道德教育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体性,站在“人性本善”的视角中,回归学生“生活世界”,彰显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自主性、平等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实效,使学生的道德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实施体验性、探究性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效问题,从感受需要倾听、感受不是想象、感受需要细化思考的过程这三个视角,提出要重视感受在道德教学中的重要价值.真正关注学生感受的生成与提升的教学,有助于促进道德教育更接近人性,更接近真实的生活,更具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