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仇敏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97-102
语文课程肩负发展性教育的使命,传统课程领域的范式是课程开发,满足于语文课程历时性的工具意义。而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注重的是语文课程的共时性的人文价值。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必须凸显语文教育的文化特质和人文精神,消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二元对立,突出职业基础教育的特点。强调语文课程的普遍性和共时性的人文价值,必须和"技术兴趣"要旨以及具有"程序主义"倾向的"课程开发"相区别。  相似文献   

2.
曹霞 《语文天地》2013,(8):63-64
语文是具有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包含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关注人文精神不是应该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自觉与否的问题。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包含"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品德教育"、"文化教育"、"美感教育"等诸种因素。但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并非是前面诸种因素的简单相加就可以达到。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总是对丰富的人文内涵置之不理。因此,语文教师要将培养人文素质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来追  相似文献   

3.
论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人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精神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所体现出来的观念、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是文化的"形而上"部分。人文精神不仅仅是人文学科的内在思想反映,而是所有文化产品的思想映照。在高等院校中,人文教育不是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而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础,通过重构教育目标、阐释教育内容、强化师生关系以及优化校园环境,揭示与塑造人文精神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巨乃岐  巨亚智 《天中学刊》2007,22(6):134-138
人文素质是人文精神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灵魂。人文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普及教育、义务教育。人文素质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培养关乎每一个人,是每个人必须躬身实践、切身体认的"本己"活动,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转让性、不可停歇性等特点。提高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必须加强人文学科、民族文化、人类意识和个人修养四个层面的教育,并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语文学科为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倡导人文性,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阅读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等功能,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郭劲东 《文教资料》2010,(17):43-44
五年制高职教育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加强人文建设。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包含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关注人文精神不是应该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自觉与否的问题。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是单纯的“思想教育”,也不是单纯  相似文献   

8.
正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要加强,语文课程是基础技术与人文,在当代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重技术轻人文,特别是对语文的轻视表现得更为明显。"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在人类的科学文化体系中,那些直接或间接地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或学科对人的文化素质培养来说最为重要,所以技术与人文要兼重,知识教育(理工科、人文社会科学)和人文教育(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并重,21世纪需要的是技术人文主义者。  相似文献   

9.
人文性是一个内涵丰厚的概念,它是民族性与包容性、共时性与历时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多样性的统一,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建立在一般意义的人文性内涵基础上的,仅仅在人文性积极意义的向度上理解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不足取的。语文课程人文性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基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体现出先进文化的主导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学生人文精神体验的独特性和发展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凸现人文教育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文教育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及拓展课堂时空使学生掌握人文方法,提升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一、语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育的意义是双重性的,既是人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在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层面,要贯彻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态度、贯穿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性质、特点的表述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客观存在,关注语文课程和教学的人文精神,不是什么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而是一个自觉程度高低的问题。《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语文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从提高人文素养的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不仅仅体现在课程资源上,还包括师生拓展、实践、积淀的过程体现。作为新课标的直接实践者,在富有人文精神的语文学科中,针对以往语文教育中暴露的"缺乏对学生立体的人文关怀"、"漠视语文的人文特征"等弊端,给予学生人文关怀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凸现人文教育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文教育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及拓展课堂时空使学生掌握人文方法,提升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生成过程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义在确定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提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语文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标明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全新的课程观念和全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复兴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已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已成为新一轮课改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角度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这意味着“人文精神”将会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提升到重要的位置。《标准》在字里行间有意突出了“人文”一词 ,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个信号 :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追寻失落的“人文精神”。何为“人文精神”?通过学习《标准》,我们认为语文课中的“人文精神”,是教材中那闪烁着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 ,是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权力意…  相似文献   

18.
宫秀娟 《现代语文》2010,(7):152-153
语文是承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它宽广、深邃、丰富与厚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构建学生人文精神的任务就落到了语文教学身上。  相似文献   

19.
《考试》2007,(Z1)
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明确提出了"人文性",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  相似文献   

20.
金标 《教师》2011,(12):64-64
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人文""人文性""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词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众所周知,作为有着千年的民族文化积淀,经历过百年曲折探索的中国语言教育,必然承载着历史的、人文的复合因素。那么,如何正确把握人文的内涵,让人文性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飞扬?一、师生民主交往,激活人文精神“作为真诚的民主教育,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民主是师爱的灵魂,对学生的民主就是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理解。只有面对民主的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