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学期,笔者坚持每天走进课堂听推门课.连续听了六节原生态的口语交际课.发现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课下滔滔不绝的孩子们到了课堂上却屡屡“失语”。本文归纳了几种“失语”的症状,虽然只是这六节口语交际课中的部分教学片断所反映出来的症状,但却透视出目前口语交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2.
一、案例背景 听多了英语"获奖课"、"交流课",我们欣喜地感受到如今的课堂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失掉了一些秩序、一些威严,却使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轻松和自由.然而,在<英语课程标准>颁布并取得一定成绩的今天,有专家却为此而"深深的忧虑".  相似文献   

3.
杨哲  卢应松 《湖北教育》2009,(11):58-59
最近,听了一些省、市级优质课.讲课的老师大多在35岁以下.他们的课有的引人入胜.有的却“引人入睡”;有的课灵动活泼.有的却沉闷无味;有的课不知所云.有的课却让人回味无穷。究其原因是教学类型不同。  相似文献   

4.
全国著名专家来金城为甘肃教育传经送宝。各位专家的课虽不敢说让人“心有灵犀一点通”,但至少觉得“如听仙乐耳暂明”。三天的授课使听课的师生感到课堂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却实实在在。老师们虽然没有寻章摘句、细磨慢研、舌灿如花。却真正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使学生实现了自我感悟、自我创造的过程,也启迪了我的心灵和智慧.特别是钱梦龙、支玉恒、程红兵三位专家的课让我受益匪浅。我认为他们教学风格的共同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那天.我们一行人去听一位老师的课,大概是想让课堂轻松一些。讲课的教师在上课开始时有意给学生讲了两个有趣的笑话。可是第一个笑话讲完后,连听课的老师都笑了.全班同学却没一个笑。学生是这位老师的“原班人马”。老师觉得不对劲,于是自我解嘲了一下.又绘声绘色地讲了第二个笑话.同样十分精彩。这次不少同学笑了.但听起来却非“原汁原味”.叫人感觉特别别扭。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而教学工作的中心是课堂教学。因此,听评课是校长的主要工作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专家、校长探讨了校长听评课的视角、行动方式,有人认为校长的“听评”课应该变为“看议”课,还有人进一步认为校长的“听评”课要升华为“观析”课等等,不一而足,但不管是“听”、“看”还是“观”;是“评”、“议”还是“析”,变化的只是其视角和行动方式,没变的是听评课的本质。这样的探讨实际上再次论证了校长深入课堂听评课的重要性,强调了校长听评课的意义与教研员、教务主任、学科教师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听专家的观摩课,还是听教师们的家常课,“教不完”现象都时有发生。新课程标准理念引领下的课堂,难道会时时是这种“教不完”的课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教不完”的原因在哪里呢?其实就在教师身上。下面是自己的一些看法与浅显的思考,以期得到同行  相似文献   

8.
几年前.美国科学教育协会代表团访问上海.在一所著名的重点中学听了一堂特级教师经过精心准备的课.课堂教学内容精当、层次清楚、语言规范、板书漂亮,问题设计合理.学生回答精妙。这无疑是近乎完美的优质课。然而美国代表团对此却质疑:“课堂上老师提出了很多问题.学生们对答如流.既然学生都知道了,这堂课还有必要去上吗?”是啊.这就是我们要的课堂吗?  相似文献   

9.
听课、评课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技巧交流的有效方式,一般来说,青年教师学习的主要方面是对课堂的学习,学习的方式就是听、评课。学校也往往引导教师向着这一方向走,每学期组织“汇报课”、“展示课”、“示范课”等各种名目的公开课,以便让教师们参与到听评课活动中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但很多时候课讲了,老师们也听了、评了,却总感到有某些不足。到底有哪些不足呢?其实很简单,我们的听评课方法存在某些不足。正确的听评课方法除了要“听”、要“评”以外,更要有“说”。  相似文献   

10.
王振刚 《教书育人》2004,(12):35-35
一段时间以来,听了一些新课程指导下的小学语课,耳边总能听到年轻老师们说出的—些同样内容的教学语,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些课堂“时髦语”有—些中看,却不中用。  相似文献   

11.
2005年3月,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成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实验学校,这意味着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关系的真正确立。我们在合作探讨“基于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听评课作为一种合作研究方式,它对于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审视我们当下的听评课,却又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简单处理、任务取向、不合而作等。究其原因.最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老师们缺少听评课的框架,即我“依据什么”听评课?二是听评课的活动很不规范,即“如何”听评课?于是,我们在崔允都教授及其团队的指导下,开始了听评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有没有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听着听着就“小鸡啄米”了?有没有老师已经讲到了第二题.而你的思绪还停留在第一题上的时候?这样可不行!老师上课讲的都是精华的东西,“咀其精华”才能得到进步!学会听课.是每个人走进课堂之前必修的一门课,那么这门课,你又能打多少分呢?  相似文献   

13.
课堂观察框架与工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2005年3月,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成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实验学校,这意味着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关系的真正确立。我们在合作探讨“基于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听评课作为一种合作研究方式,它对于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审视我们当下的听评课,却又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简单处理、任务取向、不合而作等。究其原因.最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老师们缺少听评课的框架,即我“依据什么”听评课?二是听评课的活动很不规范,即“如何”听评课?于是,我们在崔允都教授及其团队的指导下,开始了听评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听语课,尤其是一些公开课,常听到一些称得上是“完美”的课:讲完最后一句话恰好下课铃响起,分秒不差;课堂结构一环紧扣一环.课堂提问一个紧接一个,没有丝毫的“冷场”;板书设计巧妙无双,绝无一个多余的字。赞叹之余,不禁疑虑渐生:这么“完美”的课能算是优质课、示范课吗?且不说这些语课是否带有演戏的味道,我们只从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去衡量那些语课.就会发现那些所谓“完美”的课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切都在教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王济洪 《今日教育》2007,(1S):41-41
不久前.在听了片区的几堂新课标展示课.并有章参与了教研活动后.我产生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上课老师有太多的“鸳鸯绣取从君看”的做秀成分.至于后面的教研.时间短不说.几乎没有从课堂的教学情况出发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6.
实施新课程,老师们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语文综合性学习了。尽管在培训会上听了诸多专家的报告,这“性”那“性”地抄了一大堆笔记,但在实践层面,老师们仍然是一头雾水,找不着北。按照专家的理论,大家在课堂内外竭力地向那些“性”靠拢,几次活动下来,倒也热热闹闹,生成了一些东两,但就整个课的形态和过程来看,却是姜予牙的坐骑——“四不像”。那些“性”,诸如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综合性等似乎都有了,  相似文献   

17.
作为区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的评委。8天听了50多节课,收获颇丰,一些想法也在头脑中日渐清晰。结合平时听的一些常态课,我认为“感悟过度”是现在课堂上出现的比较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学期,我坚持每天走进课堂听推门课,连续听了六节原生状态下的口语交际课,发现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课下滔滔不绝的孩子们到了课堂上却屡屡“失语”。我归纳了几种“失语”的症状,虽然只是这六节口语交际课中的部分教学片段所反映出来的,但却透视出目前口语交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误区一:盲目照搬,目标标签式[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介绍家乡景物》。[案例]师:同学们,昨天老师得知了一个好消息:宜昌市要进行优秀小导游的评选,各班要上报两名参赛选手,谁想参加呀?(生踊跃…  相似文献   

19.
张老师上课幽默风趣,很受学生欢迎。千万别以为他是故意为之,他的搞笑本领乃是临场发挥,完全“天然”。高三的复习十分枯燥,但听的课却兴味十足,于是记录下了他的一些课堂趣言趣事:  相似文献   

20.
听了很多课.发现那些教学效果不理想的课.教师预设的课堂提问都存在一些问题.而课堂上一些追问、补问更是显得随意,这些课总体给人的感觉是提问多、碎、浅、偏、乱。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面对问题,研究有效提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