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外宣期刊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外国读者。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即外国读者的口味是怎样的?相信不少人看过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所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也读过今天的美国人库恩写的《江泽民——他改变了中国》,我们试图从他们看中国的视角中,了解外国读者的需求。最终,我们发现那些曾被中国记者忽略的细节,那些不曾被中国记者提出的问题一一出现在他们的笔端。经了解,能经常有机会与中国记者同行,并不断亲自写稿的外国专家当属中国外文局各期刊社的专家为“最”。这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专家,一次次走到中国百姓的生活中去,将自己看到的原汁原味的东西传递给那些对中国感兴趣的海外读者。中国外文局近几年来组织了数十次外国专家采访团,赴中国各地采访,他们采写的稿件的确有新的视角,字里行间透着对发展中的中国的一份新奇,他们又将这份新奇传达给了更多的海外读者。本刊推出这组选题,就是要使我们的外宣工作者通过“外国专家‘写’中国”了解:中外媒体人之间,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表述,同一个过程不同的角度,以此进一步探讨新时期外宣工作“三贴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房宁 《对外大传播》2009,(10):45-46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临近,外媒对中国大庆前的社会动向越来越关注,涉华报道的题材范围也渐趋广泛。驻华外媒记者走入中国的大街小巷,观察采访一些我们熟悉得不认为是新闻的社会百态。这些报道用“镜头似的白描手法”展现社会景象,用深入的采访体现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人对当地生活的观感。这些文章读起来很轻松,能够在不经意中影响外国读者对中国的认识,很值得我们在对外宣传中借鉴。  相似文献   

3.
有读者说:“一个作者写多样的人和事,或者多个作者写同样的人和事,这样的书都吸引人。”《目目如新——外国驻华大使夫人访谈录》一书讲述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生活的故事。来自不同国家的大使夫人,她们看中国的视角和体验都带有新鲜感。当她们随着命运之船驶向久巳向往的古老又现代的中国,所有的记忆正在成为她们一生的珍藏。在一路感受、一路收藏的过程中,她们通过自己的视角也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的信息。本书由何秋菊编著,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现节选书中精彩都分,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4.
《对外大传播》2007,(11):58-59
有读者说:“一个作者写多样的人和事,或者多个作者写同样的人和事。这样的书都吸引人。”《日日如新——外国驻华大使夫人访谈录》一书讲述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生活的故事。来自不同国家的大使夫人。她们看中国的视角和体验都带有新鲜感。 当她们随着命运之船驶向久已向往的古老又现代的中国,所有的记忆正在成为她们一生的珍藏。在一路感受、一路收藏的过程中,她们通过自已的视角也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的信息。本书由何秋菊编著,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现节选书中精彩部分,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5.
有读者说:“一个作者写多样的人和事,或者多个作者写同样的人和事,这样的书都吸引人。”《日日如新——外国驻华大使夫人访谈录》一书讲述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生活的故事。来自不同国家的大使夫人,她们看中国的视角和体验都带有新鲜感。 当她们随着命运之船驶向久已向往的古老又现代的中国,所有的记忆正在成为她们一生的珍藏。在一路感受,一路收藏的过程中,她们通过自己的视角也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的信息。本书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现节选书中精彩部分,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6.
2006年底汉学家顾彬的“垃圾事件”带着反讽的意味,象征性地证明了误解的力量。早在此之前,顾彬多次撰文说明,汉学家有误解“中国”对象的权力,汉学的跨文化理解具有“误解的正面意义”,所以,并非“只有中国人理解中国”。汉学对“异”文化的研究,对西方而言目的是从他者的视角审视他们自己,对中国而言,汉学的(误)理解使中国人从另一个视角认识自我。顾彬的现代阐释学解释了何以汉学家有误解中国的理由及权力。  相似文献   

7.
一位多次出国学习和工作的同志曾说:“70年代我在外国时,把《人民画报》剪下来贴在宿舍墙上,那时画报就是我心中的祖国。到了80年代,外国人对中国了解多了,光靠画报已经不够了,《中国建设》(现名《今日中国》——编者)就成了我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媒介了。”还有一位同志说过,在美国的两年里,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与一个校方官员第一次见面时,他顺手从办公桌上拿起一本《中国建设》说:“我了解中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的确,在几十年中,外文局各外文刊物作为中国对外宣传仅有的几个主要媒体,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然而,进入90年代以来,人们听到的信息似乎是各刊发行量不断下滑、下滑……不错,现在外国人要了解中国太容易了,且不说数千万人的“大出大进”,也不说有多少外国电视台、通讯社驻京记者源源不断地把信息发到世界各地,仅就外国报社记者的文章就足以拉走我们的大批读者。在这些驻京记者与外国读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兴趣,甚至是共同的偏见。外国记者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且不轻车熟路!而我们要用外国人的文字为外国人办刊,困难何止一条、两条……然而,要全面、真实地对外介绍中国,我们自己不干,难道还能指望外国人利用他们的工具为我们的事业呼唤吗?难道我们能企望外国传媒向国际读者解疑释惑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改革办好刊物。我们高兴地看到,近一段时期以来,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各刊都在探索改革发展的路子。这种探索的核心是针对各自的读者群,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办出各自的特色来。我国的外宣离不开外文刊物,而外文刊物要想巩固、发展,只有继续改革,办出特色。我们期待着各刊的领导、编译出版人员在新的一年里,拿出更大干劲,继续苦练内功,深化改革,为对外宣传开辟更加广阔的阵地。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敞开,外国记者蜂拥而入,国内外文杂志不断涌现。相对过去,我们在编辑工作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可外国读者仍抱怨我们“内容不够丰富”。今天,要按中央指示把《北京周报》办成一份世界级新闻周刊,拥有更广泛的读者群,看  相似文献   

9.
有读者说:"一个作者写多样的人和事,或者多个作者写同样的人和事,这样的书都吸引人。"《日日如新——外国驻华大使夫人访谈录》一书讲述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生活的故事。来自不同国家的大使夫人,她们看中国的视角和体验都带有新鲜感。当她们随着命运之船驶向久已向往的古老又现代的中国,所有的记忆正在成为她们一生的珍藏。在一路感受、一路收藏的过程中,她们通过自己的视角也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的信息。本书由何秋菊编著,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现节选书中精彩部分,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0.
雪石 《对外大传播》2007,(10):16-18
2007年7月9日,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外大传播》等十一家中央媒体在国务院新闻办的组织下赴青藏铁路沿线采访,历时十天。 无论是外国媒体关于“生态移民生活状况”的质疑。还是关于“西藏文化是否汉化”的担忧,抑或是对“西藏矿产资源开发”问题的误解,当记者踏上青藏高厚的时候,都依据所在媒体的特点,通过各自视角,寻找着不同的故事。《西藏之窗》从2007年第九期开始,陆续选登了记者深入青藏两省区实地采写的稿件,敬请读者关注并与我们互动。信息反馈请发至dachuanbo@yahoo.com.cn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们每年都邀请并接待一些外国驻京记者来辽宁采访,在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利用外国驻京记者的笔和镜头进行对外报道是一件大有可为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报道不仅可以进入西方主流社会,也易于为西方受众接受。同时,外国驻京记者又熟悉中国国情,一般都熟练掌握汉语,到各地采访比较便利。但是外  相似文献   

12.
有读者说:"一个作者写多样的人和事,或者多个作者写同样的人和事,这样的书都吸引人。"《日日如新—外国驻华大使夫人访谈录》一书讲述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生活的故事。来自不同国家的大使夫人,她们看中国的视角和体验都带有新鲜感。当她们随着命运之船驶向久已向往的古老又现代的中国,所有的记忆正在成为她们一生的珍藏。在一路感受、一路收藏的过程中,她们通过自己的视角也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的信息。本书由何秋菊编著,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现节选书中精彩部分,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3.
有读者说:"一个作者写多样的人和事,或者多个作者写同样的人和事,这样的书都吸引人。"《日日如新——外国驻华大使夫人访谈录》一书讲述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生活的故事。来自不同国家的大使夫人,她们看中国的视角和体验都带有新鲜感。当她们随着命运之船驶向久已向往的古老又现代的中国,所有的记忆正在成为她们一生的珍藏。在一路感受,一路收藏的过程中,她们通过自己的视角也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的信息。本书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现节选书中精彩部分,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4.
思念老北京     
有读者说:"一个作者写多样的人和事,或者多个作者写同样的人和事,这样的书都吸引人。"《日日如新—外国驻华大使夫人访谈录》一书讲述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生活的故事。来自不同国家的大使夫人,她们看中国的视角和体验都带有新鲜感。当她们随着命运之船驶向久已向往的古老又现代的中国,所有的记忆正在成为她们一生的珍藏。在一路感受、一路收藏的过程中,她们通过自己的视角也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的信息。本书由何秋菊编著,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现节选书中精彩部分,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5.
《对外大传播》2005,(2):52-55
大量从农村涌进城市的“打工者”,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正在成为一个蓬勃壮大的社会群体,他们以不可低估的力量在推动着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遇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今天,社会各界都越来越关注“打工者”的命运,2003年和2004年“两会专题”关键词的“三农”问题,就重点包括了打工者的生存发展问题。现在,海外媒体也在不同层面向中国“打工”群体聚焦。2004年,《远东经济评论》的记者用了7个月的时间,追踪报道了一位在广东东莞打工的农村姑娘经历的故事。我们做对外传播的媒体记者最想知道国外受众想了解什么?我们的涉外记者也最应该知道我们的国外受众最爱看什么样的文章?而该文作者通过他的眼睛,捕捉和过滤了一个中国普通打工妹的生活场景,由于挖掘的深入,刻画的真切,在一定层面上,折射出中国当代农民与时代共进的悄然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客观叙述中跃然纸上。一个外国记者所写的阿敏的故事,似乎给我们涉外媒体很多启示。在此,我们选编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以飨广大做涉外宣传的同行朋友们。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农民工群体近年来一直是海外媒体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中国制造企业被迫减产裁员的大背景下。外国记者写农民工,往往是只言片语匆匆带过一、两个人的故事,用很大篇幅分析和批判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大到政策制定与人权,小到一些有悖公平的现象,对农民工群体的介绍往往或嫌偏颇,或嫌单薄。因此,很多海外读者对“农民工”、“进城务工潮”和“返乡潮”这些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概念始终一知半解。  相似文献   

17.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民众越来越关心“中国”品牌的树立,学习英语的热情也被点燃。越来越多的外宣干部和业内同行向我们表达了期待看到双语栏目的期望。因此,我们在2006年第一期开办“双语视窗”栏目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看看周围的媒体,《北京青年报》、《参考消息》、《国门时报》上有许多精粹的小短文,像一只只啄木鸟,善意地提醒了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行为背后“尚未和国际接轨”的细节,读后让人回味不已,在获得借鉴意义的同时,也带来更深入的思考。我们效仿中英文对照的版面形式,旨在通过外国友人的视角来看中国,从中折射出东西方观念、习俗的异同。通过一篇篇这样的文章,让读者在领略异域文化同时,也能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双语视窗”栏目从2006年开办至今,已经走过了两年的路程,这些由在华外国友人撰写的小文章,以他们在华所见所闻为切入点,生动具体地反映出东西方观念、习俗的异同,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个既有趣又值得深思的问题。栏目一再连载得益于读者反馈中的正面回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换一个角度,从外国友人目光的折射中审视一下,更有助于全面地了解我们自身。同时,本栏目采用英汉对照形式,这些原汁原味的英文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原意的理解,也是一本学习现代英语的鲜活教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双语视窗”栏目从2006年开办至今,已经走过了两年的路程,这些由在华外国友人撰写的小文章,以他们在华所见所闻为切入点,生动具体地反映出东西方观念、习俗的异同,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个既有趣又值得深思的问题。栏目一再连载得益于读者反馈中的正面回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换一个角度,从外国友人目光的折射中审视一下,更有助于全面地了解我们自身。同时,本栏目采用英汉对照形式,这些原汁原味的英文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原意的理解,也是一本学习现代英语的鲜活教材。[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即将到来,民众越来越关心“中国”品牌的树立,学习英语的热情也被点燃。越来越多的外宣干部和业内同行向我们表达了期待看到双语栏目的出现。因此,我们在2006年第一期开办“双语视窗”栏目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看看周围的媒体,《北京青年报》、《参考消息》、《国门时报》上有许多精粹的小短文,像一只只啄木鸟,善意地提醒了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行为背后“尚未和国际接轨”的细节,读后让人回味不已, 在获得借鉴意义的同时,也带来更深入的思考。我们效仿中英文对照的版面形式,旨在通过外国友人的视角来看中国,从中折射出东西方观念、习俗的异同。通过一篇篇这样的文章,让读者在领略异域文化的同时,也能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