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日前,首都图书馆古籍阅览室里传出诵读《论语》的稚嫩童声——首图专为孩子们推出免费国学小课堂,让他们从小接受国学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2.
我常常想,孔子《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不是他老人家为我们描述了当年他所经历的一种文化传播盛宴的场面,并且揭示了当时的文化传播者应当具备的传播心态?然而,也许由于某种文化习得性遗传的原因,到现在,许多教科书中,仍将“时习之”仅仅注释为经常温习。这样,三句话就成为逻辑上互无联系的并列语句。  相似文献   

3.
死而后已的“已”例:这部拍得非常朴实的电视剧,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也没有流传得开的插曲,但这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鞠躬尽瘁,死而后矣”的好人燕居谦,实在感人至深。死而后已:指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相似文献   

4.
一篇小品文的绝妙好题解放前,国民党统治区有一家报纸,对蒋介石频繁打内战深为不满,刊登了一篇小品文,题目是:《摩登论语:战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个题目是套用《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文章发表后,该报在一周内竞被罚停刊两次。另一家报纸对此愤愤不平,特意发消息,并加上这样一条标题:《报而时停之,不亦怪乎!》这条辛辣讽刺的绝妙好题,老百姓读之,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5.
傅杰  欣然 《出版参考》2007,(10):42-43
傅杰:《论语一百句》一则 自得之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开篇记录的孔子的第三句话。有朋自远方来而乐.是为人所知、为世所知时的快乐:人不知而不愠.是不为人所知、不为世所知时的平和。为人所知、为世所知不仅仅关乎你的愿望、你的能力.也常常关乎你的机遇、你所处的世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鲁达佛爷赞     
方成  王春瑜 《传媒》2002,(6):54
鲁达老哥何许人也?佛也,活佛也。或疑此说不亦妄乎?余曰不然。明代思想家李秃翁卓吾他老人家读《水浒》,至三拳打死镇关西处,挥笔批曰“活佛”,后凡见智深打死恶人,辄批一字:“佛”。真可谓一字千钧,洞开不二法门,点出智深神髓。当今红尘人欲横流,贪官污吏狼奔豕突,安得鲁智深佛爷再世,挥舞禅杖,使贪官污吏闻风丧胆,落花流水,不亦快哉!  相似文献   

7.
齐海丽 《大观周刊》2011,(34):193-193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回答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既“入乎其内”、“化乎其中”,又能“言乎其外”?我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8.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教他的弟子的第一项要求,也是孔子一生治学中最深刻的一种体会。一个人如果好读书,又能时时刻刻地温习和钻研,自然就会获得无穷的乐趣。不侍说,谁能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谁就会有不可估量的丰收。“三日不读书,语言无味”。书籍是人类的  相似文献   

9.
金圣叹批西厢,在“拷艳”一折,一口气写了三十三个“不亦快哉”。可谓快人快语快意,痛快淋漓。“快哉”体一出,仿者蜂起,各寄怀抱,不一而足。于笔者焉,吃杂粮一快事也,读杂书一快事也,写杂文一快事也。不揣谫陋,续貂十六条,一则凑趣,一则作序。其一,邦有道则庶人不议,邦无道则庶人多议,孔子之理也。专制兴则谀文兴,民主兴则杂文兴,晓阳之语也。文字狱与文字谀同在,太史笔与鲁迅风共荣。乱世杀出生路,杂文首当其冲;盛世广开言路,杂文受惠其中。春江水暖,秋气霜凝,先知先觉,感乎世情。不亦快哉。其一,长篇小说头绪纷纭,理论文章博奥深沉,诗词…  相似文献   

10.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1990年8月18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热情接待了张凯元等四位台湾客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主任邱光欣、教授沈如钢在座。这四位台湾客人都是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校友团的成员。由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成舍我先生创办的这所学校.设有报业行政、编辑采访、广播电视等系,有两种学制:高中毕业生入学后学制为三年,初中毕业生入学后学制为五年。自1956年建校以来,已培养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读过好多中国的古籍,上至经史子集,下及稗官小说。他本人就说过他幼年读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套。假如我们从《毛泽东选集》上去查,就会发现他引用的中国古籍,范围很广,计有:《诗经》、《论语》、《孟子》、《国语》、《老子》、《左传》、《孙子》、《列子》、《吕氏春秋》、《新序》、《淮南子》和《史记》等二十四史、《资治  相似文献   

12.
“豆腐块”者,短新闻之戏称。出自作者之口,每属谦辞;出自读者之口,则多含贬义。故短风久倡而未盛,长风屡刹而不止,其源盖出于对“豆腐块”之谬见。子曰:“必也正名乎?”为“豆腐块”正名,此其时矣。豆腐块之为物也,营养丰富,物美价廉,乃大众之美食。然制作豆腐洵非易事:一曰求细,重在去杂;二曰求新,贵在鲜嫩;三曰求精,妙在特色。三美俱备,方称上品。故工其事者纵穷毕生之力,未必尽臻佳境。新闻亦然。所谓短新闻乃“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之说,不亦惑乎! 纵观中外新闻名篇,能传诵一时,历久弥新者,  相似文献   

13.
学着宽容     
说到宽容,我想先从一位智者谈起。那就是众所皆知的孔老夫子。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意思是说:“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坭?”子曰:“其恕乎!”意思是:“那大溉影提恕吧。”所谓的“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  相似文献   

14.
<正>日新月异大发展的今天,信息量在膨胀,理念每天在更新,媒体以更新、更好的姿态迎接着挑战,党报的生存发展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作为副刊编辑,如果不会学习,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未雨绸缪,不能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习问题,很容易落伍,甚至被淘汰。《论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对于副刊编辑来讲,同样意义非常。无论作哪一样工作,都需要有专业水准,有过硬的业务基本功。无论工作是否是自己学习的本专业、老本行,  相似文献   

15.
<正>清阮元校刻《左传注疏》哀公八年载:吴为邾故,将伐鲁,问于叔孙辄。叔孙辄对曰:"鲁有名而无情,伐之,必得志焉。"退而告公山不狃。公山不狃曰:"非礼也。君子违,不适雠国。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可也。所托也则隐。且夫人之行也,不以所恶废乡。今子以小恶而欲覆宗国,不亦难乎?若使子率,子必辞。王将使  相似文献   

16.
年初得悉戴文葆同志将所撰书评集纳成书即将出版,便厚颜向京中出版界友人函索。翘盼中收读以《新颖的课题》为名的书评集,真有“好书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之慨。将这本书评集题名为《新颖的课题》是十分贴切的,将这本书称为新颖的书同样是很恰当的。一位为人作了一辈子嫁衣的编辑出版一部自己撰写的书评集,眼下不是孤例,也属罕见,你能说不新颖么?但如仅作如是观却未免又失之肤浅。其新颖之处更在于这部写于三个不同时期的书评集  相似文献   

17.
读书快事     
金圣叹批西厢,拷艳一折,有33个“不亦快哉”。这是他与朋友斫山赌说人生快意之事,20年后想起那段妙文。回想平时笔者读书,亦有些“不亦快哉”的感想,胡乱记之,以博读者一笑。 托友买《围城》,汇来苏联作家长篇小说《围困》3册。来信称“此书现在已不新鲜,今从六折书柜上购出,不知尔何求之切切?”时夕阳黄昏,奔至收发室领取包裹,捧读书札,乱点鸳鸯。不亦快哉!  相似文献   

18.
编辑与学者得而兼乎·孟庆远·80年代的某一年,中国吐版工作者协会在峨眉山下的红吐宾馆,召开了一次编辑出版学术讨论会。在一次编辑大组讨论会上,笔者提出了“编辑与学者得而兼乎?”的命题,并阐述了自己战观点:学者十编辑,即学者型编辑,应是编辑奋斗的方向和目...  相似文献   

19.
沟通问题     
沟通是人类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虽说语言文字是极有效的沟通工具,但问题似乎不在这里。动物没有语言文字,却很容易沟通,极少有误会不理解的地方。人大约太复杂了吧,虽说有各种各样的沟通手段,却始终难以沟通。自古朋友反目,情人生隙,夫妻失和,君臣猜疑,父子成仇,大多因为沟通不畅所致。孔子有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做学问的人,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生气恼怒。境界高标绝俗,只是人是社会动物,除非隐于山林,否则沟通关乎生存。屈原应该算是君子吧,忠君不二,忧国忧民,学问更是没说的,遭谗去职,却无法申…  相似文献   

20.
汉代人贾谊在《新书·春秋》中说:"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母亲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南朝宋人刘义庆之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德行》载有人劝庾亮卖掉被认为是害人的"的卢马",庾曰:"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