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封建小农经济的生成是社会发展中综合因素促成的结果.从被同人学者所忽略的人口密度与生产方式即经济形态的关系来论证,中国从战国以来就已经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国家;正是这种人口密度大的状况,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没有走西欧封建社会那种领主制下的大庄园经济的道路,而是走了中国独特的地主制下的小农户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农本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础。由于地域特点和文化传承的不同,中国和西欧封建农本经济在土地所有制、农奴(农民)社会地位以及经济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中国的地主制经济具有顽强的自我再生能力和韧性,结构异常稳固,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能长期延续下去的原因。西欧的领主制经济则缺乏弹性与活力而易于瓦解,有利于向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过渡。  相似文献   

3.
论唐代的土地租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土地租佃关系,是随着均田制瓦解后,随着地主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而形成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封建租佃关系,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形成的标志。唐代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使土地租佃契约形式被普遍采用,且内容齐备,权责明确具体,这表明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驰,不平等天平开始向平衡方向倾斜,产权关系更明晰,土地私有制得到真正确立。唐中叶以后,以租佃关系为基础的庄园的大量涌现,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土地关系转折的重要标志,大土地私有制成为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发展的一般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4.
人们在谈论中国封建社会的盛衰时,往往直觉地认为汉唐是盛世,宋代积弱走下坡路。如果我们历史地考察,就会发现中国的封建社会是随着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和农民人身依附性的强弱而逐步向前发展的。战国秦汉阶段是农民人身依附于地主的时期;魏晋南北朝到唐中叶是庄园农奴制时期;唐中叶以后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宋、元两代是租佃制发展时期。本文只讲宋代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几个特征,谬误之处,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5.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营地主,其特征是以增殖财富为目的,搞集约经营,努力改善生产设备和技术,调整与生产者关系,讲究投资效益,与寄生地主形成鲜明对比。他们对于商品市场的拉动作用也大于小生产者。经营地主是中国封建地主政治经济体制的产物,土地商品化是经营地主产生的市场条件。中国封建社会地主的传统经营方式和发育不充分的封建市场,又制约着经营地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中国早期封建地主是从奴隶主阶级中分化而来,那末,西欧则是从日耳曼民族贵族演变而来。来源的差异,使中西地主阶级存在着维系机制、政治经验、文化素养等先天性差异。这些差异,使中西建立的封建经济结构也很不同。这种不同又造成中西地主在富与贫、贵与贱、爵与职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不少差异。这些后天形成的阶级地位的差异,表现在阶级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中国地主阶级是自然更新和社会更新的有机结合,西欧则是以自然更新为主。中西相较,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能更多地从被统治阶级中吸收杰出人才,其统治便更加巩固,更加险恶。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西欧却成为资本主义故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东汉以降,历经魏晋南北朝,伴随着政治中心的多极化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大改组,江南地区经济得到了开发,出现了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局面。在这一历史性巨变中,世族、豪强地主阶级赖以生存的庄园经济的充分发展和随之而来的庄园向城镇的转变,是他们历史创造活动的主动性充分发挥的结果,它给当时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江南地域生产力获得了长足进步,从而也就确立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历史地位。对六朝时期封建地主庄园向城镇的转变这一问题的研究,以往几乎无人问津。笔者认为对该问题从一个较新的角度来探索,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六朝封建地主庄园向城镇转变的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对于进一步揭示经济重心南移的真正原因也是大有稗益的。一、六朝庄园向城镇转变的历史前提  相似文献   

8.
王国强 《保山师专学报》1999,18(3):17-19,22
寺院地主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过程经历了几度盛衰,宋代王安石变法之后,寺院的经济特权随之遭到根本动摇。文章大概地介绍了宋代寺院在新的社会环境里,利用典买、租佃两种主要途径兼占田地的内容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地主经济使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充满竞争;儒家思想使参入竞争的家庭内部稳定有序,又使家庭与家庭之间相互协调,争而不过;官僚政治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经分开,从而使每个家庭在相对宽松的政治背景下组织生产,参加竞争,施展抱负。中国封建社会的三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竞争与调节两大机制,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一、地主土地所有制与經济危机的特点我國封建社会的經济危机是我國封建生產关系在运动發展过程中的必然產物,所以在討論这一問題时,必須首先对我國封建社会的基礎——封建土地所有制——有所認識。我國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在这篇文章中,我將在这一論点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經济規律的特点及有关諸問题。每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义都在不同程度上給与地主階級及地主政权以一定的打击,广大的農民往往在推翻旧王朝以后占有了一定数量的土地,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最重要特点之一是土地可以買賣,这与欧洲的世襲領地制是迴然不同的。恩格斯會經指出:‘对于一切以商  相似文献   

11.
宋静 《快乐阅读》2012,(15):121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分析自然经济的特点,明确其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封建地主政权,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了极大的干预。这种干预,持续时间之长,深入领域之广,以及影响之深远,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少见的,可说是中国封建政治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国封建地主政权,是适应地主经济的需要而出现的。反转过来,它忠实地为地主经济  相似文献   

13.
世族地主政权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政权形态,它存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其特点是掌握政权的不是一般地主,而是一些占有大量土地和世代当官的大地主,亦称世族地主。世族地主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能能够建立世族地主政权?世族地主政权在我国历史上起过哪些作用?这是本文准备探讨的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毛主席在分析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特点时指出:“不但地主、贵族和皇室依靠剥削农民的地租过活,而且地主阶级的国家又强迫农民缴纳贡税,并强迫农民从事无偿的劳役,去养活一大群的国家官吏和主要地是为了镇压农民之用的军队。”①马克思也形象地描述过:“捐税体现着表现在经济上的国家存在。官吏  相似文献   

15.
王珂 《林区教学》2014,(9):28-30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地主阶级以热闹的形象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之中。不同历史时期,所处的地位也不同,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由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支配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作为一个文学叙述的对象,其所承载的社会历史意义,不断被解构而呈现出单一性、模式化、平面化。基于此,主要从各个历史时期小说中地主形象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地主"作为一个文学描写的工具,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而新时期对地主个体性、独特性的回归,体现了当代文学对审美意识的回归和价值重估。  相似文献   

16.
庄园是英国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基层生产和管理单位。一个典型的封建庄园体现了英国封建制度的主要方面,可谓中世纪英国社会的浓缩体。中世纪英国社会经济的一切重大变迁几乎无一不在其组成细胞的庄园打下烙印。而庄园制度的瓦解是中世纪后期英国乡村社会经济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改变了英国乡村社会的特点,导致了英国整个社会结构的重组,是资本主义在英国得以发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封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是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封建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是封建社会中社会生产和社会变革的主体。封建庄园在历史上曾是大多数封建国家的封建主统治农民的主要领域。所以,研究封建庄园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对阐明整个封建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日本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也存在过封建庄园制度(公元八世纪末至十五世纪末),存在过与欧洲大多数国家类似的庄园剥削体系和其卞的农民阶级。马克思曾说:  相似文献   

18.
把握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把握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封建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中国的封建社会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西周时期的领主制封建社会;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过渡性封建社会;三是秦汉至明清的地主制封建社会。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来看,科学把握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研究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本文首先剖析了西周时期的封建领主私有制,批判了封建土地国有制,研究了西周宣王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嬗变;其次考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土地兼并和双层土地所有制关系;然后考证了井田制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最后辨析了封建领主私有制和封建地主私有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的讨论,在今日史学界中已经越来越深入和越来越热烈了,大致可归为下列几种看法:(一)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形式的所有制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是作为地主所有制的一种补充形式,或者说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隐蔽方式。(二)主张均田制破环以前占主导形式的土地所有制是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破坏以后占主导形式的则是地主土地所有制。(三)认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主导形式的所有制是国家土地所有制,这一论点,在讨论中有  相似文献   

20.
把握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把握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封建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中国的封建社会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西周时期的领主制封建社会;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过渡性封建社会;三是秦汉至明清的地主制封建社会.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来看,科学把握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研究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本文首先剖析了西周时期的封建领主私有制,批判了封建土地国有制,研究了西周宣王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嬗变;其次考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土地兼并和双层土地所有制关系;然后考证了井田制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最后辨析了封建领主私有制和封建地主私有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