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将自己创作的唱本配以当时流传在山东地区的俗曲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说唱文艺作品集,自清至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作品深刻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下层人民的穷苦生活;同时宣扬孝悌、仁义等儒家伦理道德观,具有劝善惩恶的教化作用.这部作品无论是对清代社会的研究还是蒲松龄这位文言小说家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琴瑟乐》是在明清小曲《两头忙》和《闺艳秦声》基础上,融合小说《金瓶梅》内容改编而成。庆大本在《琴瑟乐》文献版本里最特殊,且与《金瓶梅》联系紧密。为借名人传世,某位佚名文人伪托蒲松龄之名,整理编创庆大本《琴瑟乐》。通过蕴藏“金瓶梅”题材内容,改变说唱体制的方法,扩充情节的方式,庆大本《琴瑟乐》巧妙融合小说与音乐,达到雅俗共赏。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文学与文献,不应忽视《琴瑟乐》。  相似文献   

3.
《聊斋俚曲集》是清初山东淄川(今淄博)人蒲松龄所著,书中以当时的鲁中方言根据《聊斋志异》故事及当地风土民情编写了大量唱词。通过分析唱词中的对话部分,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到清初鲁中地区的方言中对第二人称的称呼方式大致有五种,即"你"、"称谓词"、"领属敬辞"、"您"以及"恁"。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讨论了《聊斋俚曲》(1)中表"使役"和表"被动"的"给"字句之间关系问题。通过对《聊》的穷尽调查,发现《聊》中存在了一定数量的表使役和被动的"给"字句,并且从句法、语义的角度分析了"给"字句由"给予义"发展为"使役义"再到"被动义"的演变过程,由此进一步证明了蒋绍愚先生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山东方言中也存在着"给"字句使役被动兼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王聿发 《文教资料》2009,(12):32-33
《聊斋》俚曲是明末清初蒲松龄利用流传于当时的时调俗曲作曲牌.用白话及淄川一带的方言俚语填词创作的长篇讲唱叙事故事。其所包舍的近300条熟语中。与佛教文化相关者不乏其数。择其要而释之,既有助于分析《聊斋》俚曲的艺术特色,又便于把握蒲松龄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6.
《聊斋俚曲集》是清代淄川人蒲松龄用鲁中地区方言写成的白话讲唱文学集,对于其中的方言俗语,许多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考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部分方言词的解释仍不确切、充分。"形容"即"比照胜过"之义。"煨温"本指"小火慢炖或加热食物,使之保持一定时间的温度来炖熟食物",后引申有"维持,保持"义。"血真脉子"是"血汁脉"的方言变音,其义实指"血脉",即"人体内血液运行的脉络"。"将将着"即"骑坐在脖子上(双腿跨在被骑人的胸前)"。"巴结",是动词,应释作"劳碌奔波"。"抅"本字当作"构",当指"伸手触摸或拿取远处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国文学史上,蒲松龄是为数极少的既在传统文学的领域中,又在通俗文学的领域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作家之一。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诗词文赋以及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而且也给我们留下来璀璨的通俗文学巨著《聊斋俚曲》。  相似文献   

8.
夏天,蒲松龄在屋里写书,写着写着,总觉得不顺手,实在写不下去了,就搁下笔,来到门外站一会儿。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与《聊斋俚曲》的比较谭兴戎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同一个作家,运用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形式,创作相同题材的文学作品的现象,是颇为罕见的。有之,则当首推清代伟大的作家蒲松龄。蒲氏在创作《聊斋志异》之余,还写了十四篇《俚曲》①,其中,有...  相似文献   

10.
学者们对《聊斋俚曲集》中保留的方言俗语词做了大量的考释,但仍有部分词语意义不明,有待诠释。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方言例证,对几个词语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11.
《聊斋俚曲集》是清人蒲松龄写成,创作多用方言俗语,本文选出能够反映作品方言特点的部分词语,从构词法、构形法、语义、修辞法和色彩意义等几大方面对其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聊斋俚曲集校注》由临沂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泰校注,九州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5YJA740064)的最终成果。此书以路大荒先生辑录、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6)的《蒲松龄集·聊斋俚曲集》为底本,参照蒲先明先生整理、邹宗良先生校注的《聊斋俚曲集》,盛伟先生编校的《蒲松龄全集·聊斋俚曲集》,同时参考了日本庆应大学相关藏本、  相似文献   

13.
王桂龙 《现代语文》2007,(10):126-127
称数法中概数表示法的运用,是语言生动活泼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语言表述准确性的要求.聊斋俚曲是明清山东方言研究的重要资料,它产生于近代汉语后期,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重要时期.本文想通过对俚曲中概数表示法的考察,窥见其向现代汉语过渡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聊斋俚曲集》是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利用流传于当时的时调俗曲,以方言俚语填词而创作的通俗说唱作品集。《聊斋俚曲集》所收的十五部俚曲,展现了广阔的封建社会的生活画卷,描写了许多性格丰富、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世俗中的普通女性。另一类是异类女性形象。本文试对《聊斋俚曲集》中的世俗女性形象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快曲》是蒲松龄十五种俚曲之一种,它通过颠覆性的结局迎合了下层民众的阅读期待,是对长期以来“尊刘抑曹”正统观念的进一步加强,宣扬了鲜明的“忠君”思想,反映了蒲松龄典型的儒家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6.
17.
通过对《庄家不识勾栏》套曲全方位的解析,力求深入全面地挖掘、整理这一珍贵史料,试图复原历史上元杂剧演出的具体形制,使读者对在中国戏曲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元杂剧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总体认识。  相似文献   

18.
王聿发 《现代语文》2006,(10):39-42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把"歇后语"分为两种类型:"原来的歇后语"和"新兴的歇后语"①."原来的歇后语"就是"藏词",这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我们要重点讨论的是"新兴的歇后语",也就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歇后语."新兴的歇后语"是汉语中的一种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口语性语句,也有人叫"缩脚语"、"俏皮话"或"引注语".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戏曲器乐曲牌[夜深沉]是由昆曲声乐曲牌[风吹荷叶煞]变化发展而来,作为戏曲器乐曲牌的代表作品,[夜深沉]所反映的不仅是声乐曲牌与器乐曲牌的渊源关系.更昭示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一曲多用,一曲多变”这一特有的创变规律。  相似文献   

20.
[醉落魄]曲牌来源于唐教坊曲[一斛珠],在其流变的过程中,不仅牌名有所变化,且从属的宫调也有所不同。梳理该曲牌在不同时期的流变情况,意义在于不仅能考察其曲体体征,及其在戏曲中的使用规律;还能从中窥探出北曲(主要指元杂剧)和南曲(南戏及传奇)创作中审美情趣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