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谢灵运是六朝时代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和素养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具有"赏情适性"的审美追求。此种创作审美追求突破了"诗言志"的传统,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心灵自由性,以及审美的超功利性,把文学上升到审美经验层面,摆脱玄言的藩篱,走向诗的审美独立,成为我国诗歌美学转型期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2.
谢灵运山水诗不仅景中寓情,也多有直抒情怀者。其“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句即寓时光流逝、万物盛衰改易的生命意识之慨。其诗中多有忧生之嗟,仕途之蹇、多疾病等是最重要的原因。谢诗中多有佳句,其风貌有自然可爱、逸韵谐奇趣两种。它们的形成与诗人沉溺山水又擅于情景表现的艺术技巧等有关。谢诗中也多有言论说理的成份,与全诗尚能气脉流贯。其议论说理,与他受玄言诗遗风影响及谙熟佛理、多仕宦人生之慨关系至切。  相似文献   

3.
饶迎 《现代语文》2007,(4):16-17
谢灵运的山水诗就其取景来说,有明显的特征——光亮清朗。这种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玄学养生论所带来的畅神观念。这种取景美学明显属于优美的范畴,是自然山水审美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4.
谢灵运和谢玄晖是中国山水诗的开派作家,他们的创作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玄晖山水诗作明显具学习灵运的痕迹,但因二者个性,经历和时代精神不同,其山水诗作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5.
谢灵运作为时代美学思想变迁的敏锐感受者,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划山水的人,完美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他的山水诗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为成功的美学实践之一。谢灵运在山水诗领域所展现的审美特质与运思模式对中国的山水诗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谢灵运山水诗以较为丰富的意象构成至情至性的山水诗境。除奇山异水的主体意象外,谢灵运还创造了飞舟、窗等相关审美意象,组成一个较为丰富的意象群,真切地传递出审美思潮变异的信息。谢诗既有因象见意的自然,也有以意炼象的精关,是对诗歌文学潜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谢天运山水诗极具色彩美,有着清、幽、艳、鲜四大特色。他追求“清”的旷味,笔下景物极为清美,不缨垢氛,受玄学、佛学影响,景物有种清逸远韵。谢灵运喜欢纵深旅游,其诗有着“深远”的风貌,别具幽趣,有种杳冥飘渺的神秘气息。谢诗又有艳丽的一面,色彩鲜艳、构图均衡的景物描绘随处可见。谢诗有种澄鲜晶莹之美,鲜活朗润。澄净明澈。  相似文献   

8.
时国强 《丹东师专学报》2010,(3):131-134,151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玄学语句。在结构上构成了起承转合的重要环节。在情感内容上使所表达的主旨意趣进一步具体明朗化。深化了诗歌的主题。玄学得意忘言的思维方式有助于理解谢诗写景繁芜的特点。玄学的高远追求提升了山水诗的脱俗品格。  相似文献   

9.
诗歌意象是一种情感符号。谢灵运的山水诗却有意识地将感情冷藏起来,传统意象出现的频率随之降低,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山水诗的诗意。作为补偿,由于诗歌来自对现实的直接观察和个人的切身体验,使山水诗摆脱了以往公宴、送别等题材诗歌里的景物描写程式,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在山水诗刻画准确、体验细腻的秀丽景色中,蕴涵着丰富的理趣,具备了意象应有的品质,因而逐渐形式化,又转化成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相似文献   

10.
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著名诗人,其山水诗中蕴含着大量自然美因素。文章将从山水之色、山水之声、山水之形三个方面对其山水诗的自然生态景观进行探索研究,并力图作一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1.
山水诗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审美对象和表现对象,抒发诗人对山水的感受的诗歌,它是人们对自然景物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达到一定水准的反映。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创作的先河,他的山水诗歌作品洋溢着清新恬静的蕴味,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对后世古典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元末明初遗民刘履编有<风雅翼>,取<文选>中的谢灵运诗,对前人训释进行删补,断以己意.刘履从理学观点出发,以诗歌本身为依据,发掘谢诗符合儒家道德伦理规范的思想情感,对谢灵运的心性人品多作肯定,这在谢灵运接受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从中可以窥见其诗学观点和遗民观念.  相似文献   

13.
玄言诗在东晋盛行有百年之久,在这期间,山水诗也在发展着,它们之间互相交融,彼此消长。东晋后期湛方生的山水诗已是较成熟的山水诗了,此时玄言诗与山水诗的消长已发生倾斜,山水诗呈蓄势尽发的态势。刘宋时的谢灵运、鲍照对山水诗的成熟壮大起到了关键作用。谢灵运以写景细腻精致擅长,鲍照以取景奇异感情炫魄著称,二者又程度不同地都融情于景。谢诗承继玄言,而又降其为附庸;鲍诗无承老庄,激抒胸襟块垒。二人对玄言诗的消退和山水诗的勃兴的贡献至为重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山水诗不仅再现了中国历史发展变化的脉络,而且再现了时代、社会变迁投射在人的性格和心理上的印记,同时反映出人的价值观和精神形式随着人化自然而发展,人的审美感觉越来越敏锐。只有从“自然人化”的高度考察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历史贡献,才能深刻地认识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维的许多诗作,特别是他晚年所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极富禅理禅趣。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佛学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深刻影响,王维往往能把宗教体验转化为一种审美体验,从而创造出出神入化而又饱含禅宗神韵的千古佳句。王维之所以能把宗教体验转化为审美体验,一是得益于其艺术家兼佛教徒的特殊身分,二是与其对解脱方式的认识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含蓄是中国文学语言中的重要属性,它不仅可以拉开读者与文学作品间的距离,在赋予文学作品张力的同时,给读者驰骋想象的空间。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在适当的审美距离之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握好原文中的含蓄表达和蕴含情感,从而使译文读者在译文阅读过程中获得与原文读者尽可能相似的审美感受,也使译文获得与原文相似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7.
谢肇淛的笔记著作中包涵着很丰富的明代社会生活史料,也多方面地体现了谢肇涮本人的文学思想与史学理念。目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尚比较薄弱,本论文在梳理笔记现存各种版本情况的基础上,考证其刊刻前后厦版本异同,进而考察三种笔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试论谢逸诗歌的思想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逸诗歌的思想内容丰富,包涵了他怀才不遇的无奈和世态炎凉的感叹;安贫乐道的隐逸理想;以及对友情和亲情的咏叹,其中对友情的抒发涵盖面又是较为全面的。而诗人也正是通过这些情感的抒发暂时忘记了苦涩的命运,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诗歌变形,是指创作主体(诗人)为了更本质地反映生活,更强烈地表达情感,在创作时,运用想象和联想等心理活动改变客观物象的原本面貌,将生活原型打碎,按照美的原则,对客观物象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意象。这种因变形创造的意象,既与生活常理相悖,又在更深层次上与情理相通,它是艺术的真实,具有更高意义上的审美。可以说,变形是通向诗美的重要途径,变形是生活真实通向艺术真实的桥梁,变形是衡量诗人心智高低的重要尺度,变形也是衡量鉴赏者心智高低的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