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写作行为的表现比较复杂,他表现在写作的全过程中。把写作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考查,“写作行为”为了生产的目的——“文章”的产生,总是作一种含目的性的,定向化的运动。写作行为这种因写作主体与文章的不同而表现的运动形式无论多么不同,但总是有自己一定的环节性和技续性,并以此建立和完成了写作过程的总体系统。那么把写作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查,其内在的机制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2.
一、双重转化的缘起  相似文献   

3.
在写作流程中,“物”转化为“意”,“意”转化为“文”,是一条重要的写作心理规律。激发学生写作双重转化的主要力源为情感、赏识、需要、审美四个方面,双重转化中的重要环节为感受、摄取、运思、表述、反馈等。  相似文献   

4.
在写作流程中,“物”转化为“意”,“意”转化为“文”,是一条重要的写作心理规律。文章分析了促发转化的力源,并紧扣双重转化中的感受、摄取、运思、表述和反馈诸环节陈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在写作流程中,“物”转化为“意”,“意”转化为“文”,是一条重要的写作心理规律。双重转化机制是靠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高度集中、互相配合、高速运作完成的。情感、赏识、需要、审美是双重转化机制的主要力源。感受、摄取、运思、表述和反馈是双重转化机制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指教育科研成果被运用于教育实践,给教育实践带来效益的现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是一种客观的现象,有其特定的价值和表现形式,它客观存在于教育实践中,是教育科研价值实现的体现。国家设置专门的教育科研机构,鼓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诗歌文体中,对偶一直贯穿始终,在早期它只是一种修辞手法,后来它是构成近体诗的必备条件.可以说,对偶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灵魂和生命.  相似文献   

8.
一、学生个体道德认知的发展与道德行为改善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却不能刻意用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因为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都是个体在人格成长中经由社会化的历程逐渐发展起来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生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两个阶段,即十岁以前的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多半是根据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十岁以上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根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他律的判断具有客观性,表现为向学生发出命令的权威性,依赖于发出命…  相似文献   

9.
相比较教学理论,教师教学理念表达的是教学理想,而非教学理论所固有的内涵;相比较教学实践,教师教学理念表达的则是理性的和观念的教学现实,而非感性的、具体的和实在的教学实践。教师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需要经过三个基本阶段:教学理念的理解、认同和内化;教学理念的评价、选择和运用;教学理念的反思、修正与升华。  相似文献   

10.
写作行为和创作行为是不同的两种行为:一、功利实用性的写作心态和明确的目的性是写作行为非常突出的特征;创作的非目的性、审美性、自由的创作心态是创作行为的重要特质。二、写作行为讲究文章合体,操作上有一定的工艺程序性、规范性;创作则要求时时创新,体式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乎情,创作从根本上来说不可教不可学。三、写作行为偏重于实用思维、理性思维和功利意识,文本上形式服从内容的需要和支配;创作行为主要依仗审美思维,文本上内容和结构同构,形成一种有意味的暗示。  相似文献   

11.
写作行为和创作行为是不同的两种行为:一、功利实用性的写作心态和明确的目的性是写作行为非常突出的特征;创作的非目的性、审美性、自由的创作心态是创作行为的重要特质。二、写作行为讲究章合体,操作上有一定的工艺程序性、规范性;创作则要求时时创新,体式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乎情,创作从根本上来说不可教不可学。三、写作行为偏重于实用思维、理性思维和功利意祝,本上形式服从内容的需要和支配;创作行为主要依仗审美思维,本上内容和结构同构,形成一种有意味的暗示。  相似文献   

12.
感谢言语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交流沟通方式。以帮助行为作为切入点,来研究感谢的生成机制。但由于现实生活中帮助行为与感谢又不是一一对应的,所以,还研究到非助行为引发的感谢。  相似文献   

13.
人作为生命个体,由于其不自足性,时刻对环境提出要求,而具体的要求标准则是感情与理智,两者作为倾向力共同构成生命力的全部.文学与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叙事性文学还是抒情性文学都是由情感催生的,而两者的区别也是由感情的强烈程度和性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培养大学生的荣辱感,引导他们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亦有利于整个社会风尚的改进。大学生的荣辱感是大学生依据自己内心深处善的标准,对特定行为与现象作出的肯定性或否定性评价而产生的愉悦、满足或愧疚、  相似文献   

15.
现有的关于学生主体性的研究大多是从批判的视角论述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而从正面论证学生主体性是如何生成的研究较少。主体性并不是天然存在的动物性本能,而是人投身于活动才能获得的功能特性,活动是主体性生成的源泉。学生的主体性是通过学业学习活动生成的,由于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学业学习的任务,因此学生主体性的生成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主体性生成的标志就是掌握了作为客体的知识。  相似文献   

16.
趣味的生成和人类基本的体验活动知、情、意三者不相分离,并伴随其中.知的阶段能产生知趣,情的阶段能产生情趣,意的阶段能产生意趣,而知、情、意三者的同时共生就会产生趣味.言、景、身体体验与知趣,象、情、审美移情与情趣,意、事、艺术抽象与意趣是趣味生成的心理机制所包含的三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创新型人才有其独特的素质。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建立对创新人才应具备素质的科学认识,了解创新型人才素质生成转化机制,把握将潜在的素质转为现实素质的发展途径。文章在分析创新型人才基本素质构成的基础上,探讨素质转换的实现路径,提出创新型人才素质的三阶段多维度生成机制模型,指出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注意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教师无效教学行为及其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无效教学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培养,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不利于师生共同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从只关注学生的学习、考试成绩等狭小空间到关注每一个生命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生成转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型人才有其独特的素质。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建立对创新人才应具备素质的科学认识,了解创新型人才素质生成转化机制,把握将潜在的素质转为现实素质的发展途径。本文在分析创新型人才基本素质构成的基础上,探讨了素质转换的实现路径,提出了创新型人才素质的三阶段多维度生成机制模型,指出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注意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高中思想政治课是由教与学两个基本环节所构成的双边交互活动。教师与学生尽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任务各不相同,但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依存、相互建构,两者密不可分。在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和观念的影响下,学生在政治课堂中往往成为被动接受教育和影响的对象,而教师则成为教学活动的绝对主角,主导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这种相对独立而又凝固化的师生内部关系使得教与学之间出现了割裂和断层。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