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课本中的注释,对教师教语文和学生学语文确实大有好处。可现行课本中的注释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教师在备课时应对此进行再处理。就我所知,注释不尽如人意之处,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该注而未注 日本女作家壶井荣的《蒲公英》中有这样的话:“我们乱切一些现在连名儿都记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的注释存在前无注而后有注、当注而无注、"通"、"同"混乱等方面的问题,对语文教师的备课,学生预习课文和课堂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应引起教材编辑的高度重视. 一、前无注而后有注 课本中同一个词在前面的课文出现时未加注释,但在后面的课文中出现时却加了注释.  相似文献   

3.
<正>一九八○年我曾写过一篇《中学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刊于该年第六期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文中把中学语文课本(以下简称《课本》)上文言文注释中的一些尚可商榷的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风习、古训、假借、词例。几年来《课本》经过修订,篇目有所增加,原有选文的注释也作了一点修改。披览一过,觉得可以商榷之处还有,并由此而联想到古籍注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殽之战》一文有“妇人暂而免诸国”句,老课本(1983年版)编者兼收二注,云:“暂,通‘渐’,欺诈;一说暂,仓猝,匆忙。”1988年修订本的注释则改为“妇人几句谎话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暂,一下子,这个注释在文字表达上确与旧注有所不同,但实际上还是二注并存,翻译时把“暂”译为“谎话”,  相似文献   

5.
新版高中语课本中的言注释基本上是成功的,但其中也不无可商榷之处。这些问题的存在,只能通过参照前人的古注、严格区分语义注释和意注释等途径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6.
张勇 《学语文》2003,(1):26-26
初中语文第三册收录了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笔者在教读时,感觉到课本对此文的注释有两个失当之处: 1.虽注但不确切。课本对《尔雅》的注释是:我国古代的辞书,作者不详,大概是汉初的作品。这条注释忽略了《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相似文献   

7.
笔者曾撰《新版中学语文课本古文注释发疑》一文(载《宁波师院学报》1989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学》1989年第5期复印),对新版单册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若干注释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是该文的续补,主要是对新版双册课本文言文若干注释加以辨正以及对当注未注的几个疑难词语加以补释,少数几条是单册课本的。失当之处,敬请指正。惜不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卖炭翁》) 初二册245页注:“惜不得,就是‘惜之而不得’,舍不得(它),(却也)没办法。惜,舍不得。得,能够。”按,课本注解不确。惜本是爱惜、吝惜  相似文献   

8.
“殴”可以通“驱”唐遇春“今殴民而归之农”(贾谊《论积贮疏》中学课本注:殴,当作殴,通“驱”。陈向华先生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课本注释应改为:殴,通“驱”。并以为,“辞书找不到‘殴’与‘驱’相通的例子,有的注者把‘殴’作为‘驱’的假借字来解释,也是缺乏根...  相似文献   

9.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的注释工作尽管比较精审,但仍存在可商榷之处,主要为:一、释义讹误,二、语焉不详,三、当注未注,因此,有必要予以纠正之。  相似文献   

10.
在备课中发现文言课文中有应注未注和对课本注释有异议的地方,提出来加以补注和释疑。“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课本注:“〔利足〕脚走得快”。不当。这个句子的两个分句结构相同,解释应前后参照,顾及句子结构和用词特点。即然课本注“〔水〕指游泳,这里用作动词”,与此  相似文献   

11.
清代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是一部专门收集古书注解的工具书,在书前《经籍纂诂姓氏·分纂》和《经籍篝诂补遗姓氏·补纂》两个文件中所公布的被收入《经籍饕诂》的主要训诂文献,有一部分表述不清,今对其进行考辨,并统计被收入的主要训诂文献总数。  相似文献   

12.
According to the observance of ELT(English Language Training)classes in China,the selection of reading materials becomes a big problem.Most teachers there are in a traditional way of following the textbooks,and regard texts given in those books as the sole resource of teaching materials.However,those texts are not ideal for all situations,and when there are problems,we need to make improvements instead of sticking to the authority of textbooks.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illustrate the necessity of adapting reading textbooks mainly in a Chinese ELT context and set forth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bout adaption in different cases.  相似文献   

13.
以往研究在德育教材编写的理念、德育教材的功能和定位、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教材的路径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富有新意和价值的观点,值得肯定。但是,以往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研究基础方面,教材编写理念研究成果丰富,教材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在研究视角方面,侧重教材编写者视角的研究,忽视教材使用者视角的研究;在研究内容方面,教材内容研究分散,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材研究欠缺;在研究范围方面,注重教材编写研究,忽视教材建设其他方面的研究;在研究深度方面,重视个别国家教材的介绍,缺乏对其深度反思;在研究方法方面,多采用常规方法,较少运用教材研究常用方法。基于以往德育教材研究的问题以及德育教材的时代境遇,未来德育教材研究要加强基本理论研究、关注德育教材的使用研究、侧重基于课程标准的德育教材研究、拓展德育教材的研究范围、增进对国外德育教材研究的深度反思、重视运用教材研究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以探明甲午战争后,壬寅癸卯学制出台前,新式学堂所编辑的蒙学课本的主要特点。研究结果发现:此一阶段的蒙学课本具有传统蒙书和日本小学读本的双重身影,从而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了新的特点。一方面,其继承和借鉴了传统蒙书的编写特点,不仅在语体上使用浅显文言,而且在选材上广泛取材于传统蒙书。另一方面,其积极向日本小学读本取经,取材偏向于现实,编排上循序渐进,并引入了歌谣体。  相似文献   

15.
《搜神记》是东晋干宝撰写的一部志怪小说。对汉语词汇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广泛搜集语例,对该书中的九个称谓词语加以考释,同时修正了大型辞书和古籍校注中与此相关的失误。  相似文献   

16.
1902年中学教育正式确定后,国文教科书经历了从政府编纂到非政府书局编纂的过程。在蔡元培"五育"方针的指导下,民初中学教科书的内容注重将文法写作、领悟文章美感以及提升道德素养等融入国民意识培养的体系中,带有不甚明显的爱国主义色彩,加之其取材中国经典文化和由浅入深的编排,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引导社会价值判断的目的。不过由于课程设置与编纂的矛盾,受众有限,其培养国民意识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  相似文献   

17.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文章从应用型本科教科书订购与图书情报服务的辨证关系原理出发,针对目前在图书订购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阐明了以图书情报为导引开展应用型本科教科书订购工作的必要性,并结合教科书采购的实际情况和图书情报的主要作用,提出如何协调好两者关系,进一步搞好应用型本科教科书订购工作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8.
1978年以来,我国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在词汇篇章、内容设计和练习形式等方面有了可喜的发展,表现在教材的实用性与篇章的系统性相结合,词汇的多样性、动态语料的时效性相结合,教材等级和"国别化"教材的针对性与内容涉及领域的多元性相结合,练习题型形式多样等方面。特别是近10年来,报刊阅读教材在文章的选取方面,借助于网络技术的进步,更多地体现了教材的科学性与创新性。这些变化,预示了未来报刊阅读教材的发展趋势:新词语的需求量增加、海外国别性教材需求量大增以及科学助推应用的要求加速。这一趋势,为报刊阅读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文革初期上海的第一套中小学暂用课本也称之为"红色课本",其红色的脸谱,政治第一、实用性、学用化的内容,以及革命式编排,迥异于传统课本。但不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忽视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习等也成为"红色课本"的困局和宿命。  相似文献   

20.
The terminology used to refer to the population aged 65 and over in introductory sociology and social gerontology textbooks was examined and the issue of ageism was raised in relation to labels used in beginning textbooks. Analysis showed that in 20 sociology textbooks the most common referent was “old people,” while in 13 gerontology textbooks it was “elderly.” Despite an expressed preference for the term “senior citizens,” very few sociology books used that term whereas about two‐thirds of the gerontology books used it. In the beginning sociology books, discussion of elderly was most often found in the topical chapters that dealt with stratification or inequality. While there was no commonly accepted best term of reference, a number of textbooks did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terminology and the difficulty of finding suitable langu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