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格非的作品《人面桃花》跟以前他所写的小说的风格大不一样,在这部作品中处处流露出对于生命的缺憾,一种无从感知却又实实在在的空虚,这就给我们造成了一种叙事空缺,同时,表现手法的模拟观照超越了历史成为了某种寓言。  相似文献   

2.
《山河入梦》作为格非“江南三部曲”的第二部,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书选取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中“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至文革前夕的特殊年代,以谭功达与姚佩佩二人作为叙事主线,二人虽性格迥异但都在心底追求着“乌托邦”式的小岛“隐居”生活,最终梦想幻灭,一个在监狱里孤独终老,一个被缉拿归案后枪决。充分展示了中国人在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心灵矛盾和精神迷茫,并对悲剧产生的不可避免性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3.
《人面桃花》是格非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锋文学转向较为成功的一部作品,展现了他在新世纪历史文化语境下对革命、性、乌托邦的新思考。本研讨在表达关于《人面桃花》独特审美阅读体验的基础上,主要讨论了格非在小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与继承,分析了《人面桃花》悬疑解疑的结构方式、错位的爱情叙述和乌托邦理念,阐述了格非对人类内在精神的可贵追寻以及追寻所具有的精神高度、困惑与局限。  相似文献   

4.
先锋作家格非已经沉默了十年.其2004年新作<人面桃花>引起文坛、媒体广泛关注.这部作品表现出来的在小说主题、形式、语言等方面的回归反映了格非在小说观念上某些引人注目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郑荣 《文教资料》2008,(28):177-178
格非是一个具有个人写作特点的小说家,其小说<人面桃花>中故事情节的有意空缺、重复叙述构成了小说独特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6.
2004年出版的《人面桃花》这部小说保持了格非一贯的神秘感、思想性,体现在“人面桃花”在小说中的独特涵义、浓重的心理描写、对于革命旗帜下理想与欲望的揭示以及梦醒后的醒悟诸方面。  相似文献   

7.
格非是先锋派作家中典型的代表,他的小说带有迷宫一样的神秘色彩。《褐色鸟群》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特别是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时间与空间的交错,真实与错觉的颠倒,现实与梦境的纠葛……把故事推向了神秘的高峰。格非就是运用组合、拼贴的手法,通过意象的切入,巧妙地向我们展现了他的神秘王国。  相似文献   

8.
格非在《褐色鸟群》中首先设定了一个前提:"我"的记忆出现阻梗,从而揭示了记忆的不可靠;叙事的套层和圆圈式的重复揭示叙事的不可靠;在文本后面,是格非和读者的现实世界,最后在格非的层层质疑和诱导下,不仅文本内的一切值得去质疑和否定,读者最终会突破文本,走出来开始关照周围的经验世界。于是格非的彻底的否定,即反讽就实现了。  相似文献   

9.
格非新作《月落荒寺》以横切社会的视角展现了转型期知识分子与当代大众生活的荒芜现状。作家延用视角定位、物象堆砌、人物身份等方式刻画真实生活,引读者对中国社会现状作思考、起共鸣;又以“特殊修辞”勾勒精神空虚、以言语隐喻铺垫多重伏笔、以人物设定道出本质追求,呈现了知识分子在现实与可能间定位选择的多重困难,发人省醒,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人面桃花>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格非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推动小说中女主人公走向革命的主要是一种内在动力,即一种创造历史的乌托邦主义激情,对于这种历史乌托邦的审视,显然是这部小说的重心所在.小说以一种类似于成长小说的模式,完成了对历史和人性的双向反思.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以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分析《人面桃花》中历史的断裂,革命与爱欲的错位,以及秀米禁语对真实历史的嘲弄。这也可以说是格非对整个历史与人性叙述中豁达而淳厚的到达。  相似文献   

13.
《人面桃花》是一部极具先锋特色的新历史小说。在叙事手法上它打破了传统历史小说的宏大叙事,通过民间叙事和边缘人物来解读历史,探索历史背后的人性法则。同时它放弃了传统历史小说中的二元对立模式,将英雄俗化,还原了英雄作为普通个人应该具有的真实情感。对革命也进行了解构,革命不再是光辉神圣的,其中充满了那么多的偶然性。  相似文献   

14.
小说《迷舟》展现了作家格非高超的叙述技巧,它颠覆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言说方式和书写定式,显示出迷宫般的魅力。空白的合理使用、对读者的期待与满足心理的准备把握以及对叙事视角的变异,是“格非迷宫”的形成之源。  相似文献   

15.
《人面桃花》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格非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推动小说中女主人公走向革命的主要是一种内在动力,即一种创造历史的乌托邦主义激情,对于这种历史乌托邦的审视,显然是这部小说的重心所在。小说以一种类似于成长小说的模式,完成了对历史和人性的双向反思。  相似文献   

16.
作为“江南三部曲”的第二部,格非依旧在历史中营造自己的‘‘桃源梦”,在这次“造梦”’的过程中,格非塑造了身份特殊的“边缘人”,通过对他们的刻画,使读者认识到知识分子身处历史漩涡的不由自主及“独善其身”,进而带领读者领略异化、扭曲的“桃花源”——花家舍,同时看到了格非自己的“追梦”旅程。  相似文献   

17.
格非的《人面桃花》出现了“沉默的世界”“一本日记”“花间蚂蚁”三种人生境遇。文本中的人物命运与“金蝉”“忘忧釜”“阁楼”三种器物息息相关。三种人生境遇与三种器物营造了一种“人生如梦”的感慨。在如梦的人生中,各色人物通过对空间距离“远游”和时间距离“乌托邦”的实践,进行着对梦想的追求。在《人面桃花》的故事里梦中追梦不是疯狂的举动,而是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18.
格非,先锋派作家。1964年生于江苏省丹徒。主要著作有《格非文集》《欲望的旗帜》《塞壬的歌声》《人面桃花》等。有英、法、日、意等语种的单行本在国外出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受博尔赫斯影响的当代名作家格非把游戏介入到小说之中,构建了他的“迷宫小说”。本以他的作品《锦瑟》为例,着重挖掘了他的作品里关于时间和梦境的思考和诘问,以及因作品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美学色彩,兼论了《锦瑟》给时下写作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对英国基督新教公理宗牧师杨格非及其所著汉文小说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探讨,揭示了他街头布道家的传道特点,以及这一特点与他汉文著述所运用的语体风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着重分析了他的代表作《引家当道》所展示的理想的中国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及其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