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邱文华 《新高考》2004,(11):12-13
2004年高考对联题的出现,意味着高考在考查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方面又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对联题是检验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就对联题的设置而言,它还可涉及到目前高号的许多知识点,如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以及对偶、比喻、夸张、对比等许多的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形式短小,文辞精炼,言简意深,对仗工整,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高中生已经积累了较多的古典诗词,为学生接触对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联也是高考的宠儿,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卷中关于对联的题目有增无减,新教材更是在必修一的"梳理探究"中专门设立了《奇妙的对联》这个章节,这就对我们高中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课堂教学中对联的作用。因为适当地运用对联艺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联从唐宋起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是一种至今仍具生命力的文学样式,不仅如此,对联也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但受关注程度不高。如冯梦龙编纂的话本小说集"三言",近来人们对其中插入的诗词研究较多,但对对联却鲜有提及。文章对冯梦龙"三言"中对联的形式、来源、功用、修辞和艺术特点作了论析。  相似文献   

4.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样式,具有很浓的人文性和很高的语言要求,对学生而言,对联的撰写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对联的撰写》一课,充分利用如皋的自然、人文资源,使之成为课堂教学及练习的材料;同时,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下的"现挂"艺术,注意把握启发的时机和层级,把对联知识和语言训练有机地串联在一起,着力实现"实中见趣、透中见活"。  相似文献   

5.
写作对联是旧学的必修课,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对中学生虽没做要求,但是,对偶、对仗修辞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并且要求能准确、熟练运用。一些地方教材编有对联欣赏的内容,有些省份中考试题中也出现了填写对联的题型,高考考对联题很常见,一些教师会自觉地让高中学生提前感受一下此类题。另外,对联是中国民间常见的一种文化形态,每个学生都会从小就受到不同程度的熏陶,从心理上比较容易喜欢上这种练习。  相似文献   

6.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恰当地运用对联,既能起到语言文字的传承教育作用,又能对学校文化环境起到烘托甚至画龙点睛的效果.运用对联诠释学校文化,张贴对联展示、传达学校的办学理念、宗旨、愿景、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方式,以及家校合作途径等,营造育人氛围与情境,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行动,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7.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对联可以说是相当地普遍。作为中学生,也应该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熟悉并掌握对联的一般知识,并且要能书写出独特、新颖、精彩的对联。对联不仅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能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学素养。因此,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全国卷、广东卷和浙江卷中都出现了对联试题,让人耳目一新,并且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对联的复习备考。  相似文献   

8.
魏形峰 《文教资料》2010,(31):33-34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形式之一,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和手段来增强表达效果。由缺隐、急转、谬读、改写、总分、串组等特殊的修辞手段构成的对联异彩纷呈,极具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9.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它可以美化环境,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可以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和美的享受,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联,除了可以状物写景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臧否人物、评述事件、教育群众。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撰文谈谈对联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对联在识字教学中运用的依据 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的创制是以汉字自身的特点为基础,在识字的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对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1.
对联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应用广泛,旋律优美,形式活泼,概括性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懂,广为大众喜爱。秉承"古为今用",弘扬传统文化的宗旨,我在教学中常常运用对联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普及对联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要决胜高考对联题,考生必须不断加强语言积累,切实提高语文素养,牢固掌握对联常识,仔细分析出句特点,善于运用联想思维和多种修辞手法,灵活化用相关知识。只有成竹在胸,做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无往不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从各地的中考试题看,对联的考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对联的内容博大精深,是一部浓缩了的文化史,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时,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现就有关对联知识介绍如下。一、对联的起源对联将汉语特有的节奏韵律与书法艺术结合在一起表情达意,具有独特的美质。对联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种艺术形式。对联最早用于庆祝春节,叫春联。春联由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多的桃木片做成的,上面书写除祸祈福的话,悬挂在门旁以避鬼驱邪。最早的一副春联,据说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特点和用途,并学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学习对联,发展学生智力,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对联是中国的国粹,对对联乃是读书人的基本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成语对联是由结构上基本相同、意思上相近相关或相反相对的两条四言成语构成的。它们像对对子一样地排列在一起,在字面形式、语义内容、构造方式、语音成分、辞格运用等方面,都表现出均衡对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而成语随着人们交际语言的发展,数量日益增多,运用日益广泛。通过活动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对联是一种没有列入文学体裁,却是雅俗共赏,应用最广泛的特殊的文学样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千山寺庙对联中,各种修辞手法灵活,构思巧妙,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技巧,形成佳对。从而反映出千山寺庙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9.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它熔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炉.教师巧妙地运用对联来导入新课、分析教材,总结历史知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达到弘扬祖国优秀文化艺术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源远流长的一种文学形式,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中西文化多元碰撞的今天,对联的译介显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对联形式的处理、内容的把握、文化的翻译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对联的翻译问题,指出对联的可译性,分析了在翻译实践中可采用的具体方法,揭示了对联翻译的重要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