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螳螂捕蝉     
园中有榆 ,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 ,欲饮清露 ,不知螳螂之在后 ,曲其颈 ,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捕蝉 ,而不知黄雀在后 ,举其颈 ,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 ,不知童子挟弹丸在下 ,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 ,不知前有深坑 ,后有窟也。此皆见前之利 ,而不顾后害者也。(《韩诗外传》)注释 :榆 :树名 ,落叶乔木。 方 :副词。相当于“始”、“才”、“正在”、“将”等。 攫(jué) :抓。螳螂捕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诗”与“史”的关系有一个嬗变的过程。先秦时代诗与史是不分的,诗即是史,史即是诗。清钱谦益《胡致梁诗序》:“孟子曰:《诗》亡,然后《春秋》作,《春秋》未作以前之诗,皆国史也。人知夫子之删诗,不知其为定史。人知夫子之作《春秋》,不知其为续诗。《诗》也,《书》也,《春秋》也,首尾为一,书离而三之者也。三代以降,史自史,诗自诗。”  相似文献   

3.
孙叔敖纳言① 贾谊 孙叔敖为楚令尹②,一国③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④衣粗衣⑤,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⑥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⑦,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⑧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⑨。”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⑩,官益大而心益小(11),禄  相似文献   

4.
孙叔敖纳言     
刘向 《阅读与鉴赏》2007,(6):37-39,72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相似文献   

5.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诟,人尽来贺。子独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相似文献   

6.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惠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相似文献   

7.
道一无隐     
形而上者,非无形之谓。既有形矣!有形而后有形而上。毛形之上,亘古今,通万变,穷天穷地,穷人穷物,皆所未有者也。器而后有形,形而后有上。无形无下,人所言也。无形无上,显然见之理,而邪说者淫曼以衍之而不知惭,则君子之所深鉴其愚而恶其妄也。  相似文献   

8.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见《论语·泰伯》篇。郑氏曰:“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民从之;若皆知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郑氏认为民皆愚顽,所以,王者设教,只要他们跟从,不须知道本末。这种解释和孔子思想不相符合。《子路》篇记载,孔子适卫,冉有仆。孔子回答冉有的问话说,“民庶”之后,要“富之”,“教之”,没有认为民愚顽不教的意思。西晋何晏《论语集解》修正了郑氏的解释。他说:“由,用也,可使用而不可知者,百姓日用而不能知。”何氏采用了战国时期对民的相当流行的看法。如孟轲说:“行之而不著焉,穷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尽心》下)《中庸》也说:“百姓日用而不知。”朱熹《论语集注》承袭了何氏的解释略有更益。他引用程子的话说:“圣人设教,非不欲家喻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耳。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四暮三之术,岂圣人之心乎?”近人也相信这种解释,如钱穆《论语新解》说:“民性不皆明,有智在中人以下者,故有不可使知也。若在上者每事於使民由之之前,必先家喻户晓,日用力于语言文字,以务使之知,不惟无效,抑且离析其耳目,荡惑其心思,而天下从此多故矣。”徐英《论语会笺》说:“盖政令之推行,有不得不然者,势也。政令既行,  相似文献   

9.
《五人墓碑记》中的“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句,中学课本注:“[剪发杜门]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杜,塞、闭。[佯狂]假装疯狂。[之]往。”按此注释,若将“剪发”理解为“剪发为僧”,当指遁迹于荒山古庙,和“闭门不出”似无联系。而把“之”作“往”解,“佯狂不知所之”,也就是装疯卖傻,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的意思,这就和前一句的“脱身以逃”犯重,而且“不知  相似文献   

10.
超然台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  相似文献   

11.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丢失)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摇摇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者,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忧指忘心者诫》节选![战国]@孟子  相似文献   

12.
姜钰 《学语文》2006,(5):19-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教育警句。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这句话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也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优点而学习,看到短处而改正自己’。”李泽厚还援引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之师也。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李泽厚对于朱熹执意为“三人”说并不满意,认为朱熹在这里…  相似文献   

13.
涸泽之蛇     
泽涸,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者。子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必以我为神君也。”乃相衔负以越公道而行,人皆望之,曰:“神君也。”  相似文献   

14.
郭俊臣 《初中生》2009,(7):52-53
【原文】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人,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  相似文献   

15.
攫金者     
齐人有砍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 所②,见人操③金,攫④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 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也?” 对吏曰:“殊⑤不见人,徒⑥见金耳!” (选摘自《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16.
《为学》中有一处议论:“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这种“人之立志”的议论不符合上文所叙述的关于蜀之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且与全文的论题也不符。先说议论与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不符。故事谈到蜀之鄙二僧都有一个去南海  相似文献   

17.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  相似文献   

18.
书之网     
网者,捕鱼捉鸟之器具也。然“书网”何哉? “书网”顾名思义,乃以“书”为“网”也。网者众多,概而观之,不下数百,上天入地,无所不在。上有“鸟网”,下有“鱼网”,自然界态网”,人间亦有“关系网”。古人叹“天网之恢恢”,今人赞互联网之奇妙。然予独爱“书网”者,皆胜于其它也。  相似文献   

19.
眇者识日     
《阅读与鉴赏》2008,(7):95-97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粲。”扣碟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日:“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禽,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相似文献   

20.
愚人     
城之南,有愚泉,饮之则愚。皮子玉暗念:若引愚泉入城,举城皆愚。治城者舍我其谁! 乃潜引愚泉入城河,已则凿井而饮。不数日,城人皆愚。初,愚人各以田产屋舍赠人而人皆拒,唯子玉来者不拒。城之土地房屋尽归皮氏。后又各持珠宝抛掷,子玉拾取之,俨然首富。城人怪之:田产,珠宝,粪土也。吾等弃之,子玉宝之,是愚人也。乃聚而谋曰:“城有愚人,城之耻也。人神之所共愤,天地之所不容,宜共弃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