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横塘"一词屡见于唐诗中。它在唐诗中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不仅仅是指单纯的水塘、堤岸,具体的地名以及三国吴时的古迹"横塘",它还是古时女子住所的代称,男女之间产生恋情的隐语,送别离散场地的代名词。它逐渐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性和符号性的代称,被广泛的应用于诗中,并对唐以及唐以后诗、小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古典诗歌作品中的“疑”,除了作动词“怀疑”、“疑惑”、“猜测”等解释外,它在不少诗句中则要作“像”、“好像”、“似”、“类似”、“如”、“若”“譬”“欲”解读。这一项义释,在对仗句的“互同义”中可以找到有力的证据,且还可以修辞格中的明喻(“甲像乙”)、暗喻(“甲是乙”)中得以证明:“疑”、“疑是”均属联系比喻句中本体与喻体的联系词(又称“喻词”)。但这一项义释,除了《广释词》、《诗词曲语辞例释》、《汉语大辞典》有此说外,其最常见常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海》、《辞源》均无此释义义项。这是这些工具书的失误。  相似文献   

3.
钟艳萍 《中学文科》2009,(18):10-10
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我国古代诗歌;有一种艺术光芒能直抵读者的内心,让人在灵魂深处产生震颤的意象,它就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西楼”。  相似文献   

4.
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我国古代诗歌;有一种艺术光芒能直抵读者的内心,让人在灵魂深处产生震颤的意象,它就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西楼”。  相似文献   

5.
古诗赏析起当前中考语文的热点、难点和重点。许多学生死记教师的讲解.当面对灵活多样的赏析题目时却束手无策。我根据近年中考命题的要求,结合诗歌教学实践,总结出简便实用的“五美”赏诗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推荐如下:  相似文献   

6.
朱小伍 《湖南教育》2003,(23):53-53
从春秋到晚清,我国诗歌中上出现了难以计数的咏雪诗句,它们组成了一幅绵长的瑰丽画卷,展现出雪在诗歌中独特的艺术魅力。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它融情于景,用纷纷扬扬的大雪烘托征人归来时的黯然神伤,蕴藉典雅,耐人寻味。以雪入诗,抒发情感,可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正因如此,“雪”才成为文人们歌咏不衰的艺术形象。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雪景颇为壮观。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但诗中大部分笔墨都用来歌咏边塞早雪的奇异景象。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诗人…  相似文献   

7.
《辅导员》2011,(13):123-123
数字从一到十,单纯来看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巧妙地运用它.进行艺术加工,嵌入诗歌.结构精巧,能使诗歌形式奇异.读起来琅琅上口,趣味横生,有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孙孟明 《语文知识》2003,(11):11-11
诗要写得有韵味,必须做到“深藏而又浅露”。例如: 自闭长门经几秋,罗衣湿尽泪还流。一种蛾眉明月夜,南宫歌管北宫愁。——唐·裴交泰《长门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唐·王昌龄《长信怨》这两首诗的主题都是一个“怨”字,写的都是失宠的宫妃。前一首含蓄程度浅,同皇甫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中镇军,自(唐)李善作注以来,不但事实至今没有澄清,而且积误愈多。镇军当谁?若凭证据,诗中镇军非刘裕,非桓玄,而是实指刘牢之。  相似文献   

10.
“虚”和“实”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技法,“实”指的是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的是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部分。在古代诗歌中,“虚”与“实”也是相对而言的,包括有者为实,  相似文献   

11.
古代诗歌中的“愁”情,是历代诗人骚客在特定时期特定情境抒发的特殊感情.这些含“愁”的诗句已经成为古诗中意蕴独特的文字风景,也是震撼人心的诗苑奇葩。诗人的“愁”情深广厚重,意蕴丰富,而展现这些特殊情感的手法更是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12.
“自”字在古诗词中出现频繁,用字灵活,常常表达丰富的情感或体现深厚的意蕴.非常值得大家深入揣摩和仔细玩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语言和时代紧密相连,时代的投影在一些社会性的人际称谓上尤其明显。“老板”是当今社会的高频词,近年来不少学者探求“老板”一词,其说法错综复杂。文中分析关于“老板”身世的几种不同观点,并根据笔者在闽南方言中发现的语言材料进行佐证,认为“闽铸铁钱说”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阅读古代诗文时常会见到“燕”和“雁”两个字,二者在文化内涵上有很大的差别。 燕和雁都是随着季节冷暖,南北迁徙的鸟类,冬去春来,它们按时往返,给人以诚信之感;雁和燕都是众多鸟类中相对温和的动物,形状、羽色上是这样,呜叫声也是如此,这和中国古代文人的儒雅是相符的;雁在秋日高空成队飞翔时,队形一丝不苟,衬以秋日肃杀气氛,愈显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壮美;燕子,特别是家燕,一般不轻易改换做巢地点,给人感觉如守约的老朋友;  相似文献   

15.
张育霞 《快乐阅读》2011,(17):124-125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星空中,中国古代诗歌以其含蓄、唯美、韵律强等特性散发出独特的光芒,深受人们的喜爱及推崇。对于古诗的阅读和评价,我们应该做到诵读为前导,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  相似文献   

16.
含蓄,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充分运用语言的暗示性、象征性去启发、唤醒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发现作品字面意义之外的隽永深长的意味和情趣.因而,讲究含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也就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先秦典籍称诗的情况,得出其时无“风”的看法,作为诸国诗乐的统称,是郑声,非“风”。郑声的形式与雅乐背离,是社会新现象的表现。孔子为维护宗周权威,希望借“放郑声”,在礼乐上正名分。  相似文献   

18.
李白诗《望天门山》云: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直北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其中的"直北"一词,今世各种选本,往往作"至此"。作"至此",固然直白易懂,却带来几个问题,无法解决。  相似文献   

19.
孙孟明 《语文知识》2000,(10):14-15
汉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卷三《精华篇》里云:“《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这可算是“诗无达诂”的起源。所谓“达诂”,换一种说法,即“通达的解释”。何以会产生“诗无达诂”的现象呢?因为凡诗历来就有“贵曲忌直”之评说。“贵曲”指写诗隐晦,是一种含而不露的艺术手法,通常称之为“含蓄”。诗之“含蓄”,我们以为可分“单义性含蓄”和  相似文献   

20.
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化、再现的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创造美,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