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神话具备“创造”、“变成”、“产生”这三个动词的意义。研究古代日本神话思想,不仅要和中国古代神话作比较,还要研究古代朝鲜的神话。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吸纳,构成了完整的古代神话思想。古代朝鲜、日本神话所表达的是“产生”和“成为”的神话思想,“创造”思想微乎其微;而中国的古代神话里既有“产生”和“成为”思想,又具有“创造”思想。它和古代朝鲜、日本的神话思想有相异之处。古代朝鲜和日本的神话思想相类似。  相似文献   

2.
一个字慢读成两个字又只表示一个字的意义的字,叫做“慢声字”。这种字,现代汉语里也是有的,如北京话中把“有”说作“爷九”,吴语中把“一”说作“郁结”。不过,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例如:一个字慢读成两个字又只表示一个字的意义的字,叫做“慢声字”。这种字,现代汉语里也是有的,如北京话中把“有”说作“爷九”,吴语中把“一”说作“郁结”。不过,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例如: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的“故为之说”的“说”,不少参考书都当作动词解释。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评注译析古文百篇》里,把这句话解释为:(我)为这件事作了这篇“说”的文章。在注解里又说:“‘说’原是名词,一种文体。此作动词。为之说,为这件事作一篇‘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文评注》,也持同样的看法。《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解释:“‘之’字作介宾,‘说’字作动词,指写作(这篇文章)。或者‘之’字作指示代词,充当定语,‘说’字作名词,指一种文体。两说都说得通,就柳文而论,前者才是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4.
“文本”是以版本的形态存在的.不能“但见其书有字即读”,只管“文本”不管“版本”,“版本”不等同于“版印之本”,“本”的种种问题几乎都来源于“版”.古代小说有其特殊性质,版本研究是古代小说研究的基础,也是对古代小说作出历史和审美评价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做”和“作”本来是一个字。古代只有“作”字,是个入声字。后来在说话中变成去声,可是读书音还是入声,就有人造出一个“做”字来代表说话的去声字音。“做”也不短,宋朝已经有了。这种“文白异读”的现象,现在许多方言里都很  相似文献   

6.
“避讳”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历史现象。当不知一个时代刻本的具体刻印时间时,当难辨同一种文本的不同时代版本时,当各家版本鉴定存有争议时,当一种刻本原本不存,传注本又较多时,若作推断,则往往依据避讳字。例如以避讳字有助于鉴定《近思录》的不同版本。  相似文献   

7.
“的”字结构能做定语吗?有同志认为,“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可以做定语,古代汉语的‘者’字结构则没有作定语的用法;现代可以说‘逃跑的士卒’,古代却没有‘亡者士卒’的偏正结构。”(《中学语文教学》,1980年第八期)我看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8.
众人皆知“千里马”,而“千里牛”却鲜为人知。在人们印象中,牛是一种行动缓慢的动物,于是人们常用“老牛拉破车”来比喻行动缓慢,办事效率低。其实,我国古代曾有“千里牛”,它们几乎像骏马一样行动敏捷。先说一个文字证据。“奔”字古写作“犇”。为何用三个“牛”字,而不用三个“马”字?“犇”本作牛惊解,因受惊的牛跑得飞快,故跑之急速曰“犇”。用三个“牛”字,正是形容跑得非常快。再说  相似文献   

9.
说明文解说客观事物,介绍科学知识,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教学时应着眼于它的逻辑性、准确性。但同时应看到,许多优秀说明文,是逻辑性、准确性、文学性三者兼备的。以《中国石拱桥》、《宇宙里有些什么》为例,择其要者有: (一) 形象生动的描绘: 《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已对石拱桥桥洞的形状特征作了说明;这一句后“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  相似文献   

10.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是白居易《琵琶行》中拟状音乐之美的佳句,其中“幽咽泉流冰下滩”句,各家版本所载不尽相同。《全唐诗》第十三册435卷4821页作“幽咽泉流水下滩”。“水”字下注云:“一作冰”;“滩”字下注云:“一作难”。清人卢抱经校本作“水下难”。段玉裁《经韵楼集》卷八《与阮芸台书》中作“冰下难”。日本那波本作“冰下滩”。(以上引文均见十三院校协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376页。)以上诸说,愚以为“冰下滩”是对的。  相似文献   

11.
宗华 《语文学习》2010,(9):42-42
苏洵的《六国论》里有这样一句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对于这句话里的“向使”二字.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注释里把它翻译成“以前假使”.但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是欠思考的、不当的。如果作这样的翻译.在语法上首先是说不通的.“假使”难道还有“以前”、“以后”之说吗?  相似文献   

12.
《论积贮疏》“岁恶不入,请卖爵子”中的“爵”字,在文中当“爵位”讲,不是容器。但它是从“容器”衍化而出的引申义。“爵”的本义是“礼器”,古代祭祀时要斟酒,爵,就是盛酒的容器。朱骏声说:“凡酒器亦总名曰爵。”这恐怕是从广义的角度说的,一般地说,爵在古代的用途,相当于现代的酒杯,不过,它的形状跟常见的酒杯是迥然不同的。(如下图) 爵字的钟鼎文作  相似文献   

13.
一、上古前期(西周以前)上古前期,“得”字是“获得”的意思,只作动词用。我国最早的文献甲骨文里,“得”字已经出现了。甲骨文中的“得”字从又持贝,纯属“获得”的意思(甲骨文中的“获”字亦作从又持佳;“得”、“获”两字不但构造相近,而且意思相同),例如《铁云庄龟》第百十六页:“不绍龟()贞”,又第百四十四页:“()不”。《左传》定公九年:“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说文》:“得,行有所(,古得字)也”。这些早期的文献和注释里,都告诉我们“得”字最初是“获得”的意思。在《周易》、《尚书》、《诗经》里①(《周易》“得”二十三见②,《尚书》“得”十一见,《诗经》“得”十三见),“得”  相似文献   

14.
卢彩云 《云南教育》2003,(31):21-22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了,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新的课程标准和叶圣陶先生的精辟论述阐明了语言训练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营造语言训练环境,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言,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呢?1.用好教材使学生能说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力度大、速度快,各种版本的教材,竞相…  相似文献   

15.
说“自己”     
说“自己”安徽枞阳中学马茂书自己,在现代汉语里是个自称代词;在古汉语里是两个词,在表意与用法上,“自”与“己”有相同之处,更有千差万别。先说“自”。《孔雀东南飞》里有些“自”字。人教社《教参》在“疑难问题及难句解释”4中说:“按‘自’字除作‘自己’外...  相似文献   

16.
与神说话     
从古至今,无论是诗歌、雕塑、绘画还是现代的小说、游戏、电影,古代神话一直是一个宝库,里面盛满了黄金般珍贵的故事、闪闪发光的思想、苦干坚毅的精神以及珠光宝气的幻象。“神话”二字,从字面上看,意思是“神的话”,我们阅读神话,就是“听神说话”,再加上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就是“与神说话”。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证了老子的生平。古时在姓氏之前常冠一“子”字,或于姓后缀以“子”字是一种尊称,此为古代之习惯称谓。唯独对道家学派创始人不是在其李姓后缀一“子”字,却在“子”前冠一“老”子,何以要这样称呼?这个“老”是姓还是有其它涵义? 文章还对《老子》一书的成书年代以及版本进行订正和辨析。并依据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抄本,对该书的章节次第进行释疑。文章在作了考据辨析之后,对老子的思想作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在古文里,“之”字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用法复杂,变化较多。正确地掌握“之”字的各种运用规律,准确地辨析它在具体句子里的词性、含义和语法功能,对于阅读和教好古代散文,都是必要和有益的。古文中的“之”主要作代词、动词和助词。其中作代词和助词的机会最多,用法也复杂;而作动词的机会较少,用法也较简单。  相似文献   

19.
“而”是个象形字。《说文解字》上说:“而,颊毛也。”它的本义就是面颊上的毛,也就是胡须。这个字很早就被借用作虚词,所以古代文献中作胡须解的“而”字并不多见,以至于一般人不了解它的本义。  相似文献   

20.
读了黄华静、陈元康《谈谈多部首字的检索》(《语文知识》1996年第3期)一文,很受启发。不过,关于多部首字的检索规律,我的看法同黄、陈二位老师的看法不尽相同。多部首汉字的检索,确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比如,有时同一个构字成分,在一个字里作部首,而在另一个字里不作部首,像“龙”在“龚”字里作部首,而在“笼”字里不作部首;有时一个合体字只取一个构字成分作部首,像“拢”取左不取右,“顶”取右不取左,“雾”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