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凤翔方言既有自成音节的词缀“子”,41个韵母中又有39个可以生成子变韵,自成音节的词缀“子”和子变韵可以自由交替使用。凤翔方言的子变韵是长音型,与山西临猗、夏县和山东博山相同。凤翔方言阳平字的子变韵只是拖长音节,不变调;阴平、上声和去声的子变韵在拖长音节的同时还变调,变调调值与后字为轻声的两字组中的前字相同。凤翔方言中虚词“着、的、得”和实词“上”可省略,用前字的D变韵母表示。“的”“着”“得”“上”等字和D变韵可以自由交替使用。D变韵方式和子变韵相同,即音节拖长,阳平字不变调,阴平、上声和去声字同时还变调。  相似文献   

2.
韵一般是指一个字音中的主要元音或主要元音加韵尾。它是一个字音中最响亮最悦耳的部分。诗词等文学形式要求有音乐性,即要求有音响和节奏等方面的音乐效果。因此,诗词一般都是押韵的。所谓押韵是指诗词句末用同韵或相近韵的字,使声音和谐悦耳。这些用在句尾的字称“押韵字”或简称“韵字”。韵不只一种,押韵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诗  相似文献   

3.
以唐诗为例,由于古体近体的体式不同,吟唱的规律也各不相同,但其基本法则应是“平长仄短,二四为重,声情一致,古近皆同”。所谓“平长仄短”,是指凡遇平声处,要吟得长些;凡遇仄声处,要吟得短些。但在用仄声字为韵时,则另当别论。因为既然  相似文献   

4.
黄宾虹书一八六四至一九五五安徽歙县人画家不招人眼但扣心扉或如春雨画山或如碧莲留风或如秋涛吼雪或如寒天牧云鲁迅书一八八一至一九三六浙江绍兴人作家  淘炼万物  笔短意长笔短 短到铁杵金针 短到眼不落尘 短到琥珀大千 短到晴空一鹰 短到前无古人意长 长到黑处存诗 长到白处成画 长到黑白交映铁拨铜琶不绝于耳 长到常读常新 长到与来哲同心林散之书一八九八至一九八九江苏江浦人诗人诗魂画胆八法随我点漏太湖之石 划夺黄山之烟字如雪谷寻梅 行同乱瀑问海奇峰剪月是其有鸟语空山为其无碑神帖韵 南北东西化一炉毛泽东书…  相似文献   

5.
四、偏旁部首 该部写法形态各异,如“何”字用楷小撇、“但”字用直撇、“信”字用弯头撇、“伏”字用重头撇。竖笔或长或短,或直或曲,变化多端,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诗歌十分重视押韵,俗语说“十诗九韵”、“无韵不成诗”,就指出了这个情况。但是,究竟什么是押韵呢?且看以下几个定义:①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也作“压韵”(《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18页。)②押韵指的是韵文中某些句子的末尾用上同“韵”的字,押韵的“韵”与“韵母”不完全相同,凡韵腹相同或相近的(如果有韵尾,韵尾也要相同),都属于同一个“韵”。(《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③诗的押韵就是双句的最后一个字都用同一个韵母的字。(…  相似文献   

7.
江有诰《诗经韵读》与王念孙《古韵谱》的用韵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对句末韵字的入韵方式理解不同;对某些句中字是否入韵理解不同;对句末韵字和句中字是否同时押韵理解不同;对某些句子或篇章是否有韵理解不同;对某些篇章韵例理解相同,但对入韵字理解不同。通过比较发现,总体而论,江氏和王氏在研究《诗经》用韵上各有得失,江氏之得远远多于王氏。相较而言,江氏对韵和非韵的辨别,比王氏高明;江氏比王氏更注重同篇各章在韵式上的整齐性;江氏在分析句中字是否入韵时,较王氏谨慎;江氏对某些句子或篇章是否入韵的处理,较王氏有道理。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韵文的文体特点,认为从用韵角度点校韵文是非常必要的,而从用韵的角度点校韵文主要应着重于两方面:标点和校勘异文.正确使用标点,一个韵段(义段)结束必须用句号,一般韵段内的一个韵脚字(每两句)后也可以用句号(或分号).古人用韵严格,韵例有定,不容失韵,一般以同韵部或邻近韵部字相押,可据此对韵脚字异文作正确校勘.  相似文献   

9.
合辙押韵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其中有一种对联用韵奇巧,称做同韵联,即对联中上联的字都押甲韵,下联的字都押乙韵,或两联的字基本都押同一韵。例如下面这副对联:  相似文献   

10.
在陕西方言里,无论保留入声的陕北还是不保留入声的关中。“弱着缩”等少数古入声字除了入声或舒声阴声韵的念法,还有[aη]组阳声韵的读音。我们认为,这些药韵、屋韵字的[-η]尾是由古入声韵尾[-k]转化而来。“麻将”来自“麻雀”。“雀”为药韵字,南方“雀”与“将”同音,与陕西药韵的“着弱”读[aη]可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11.
《诗经》用韵是有一定标准的。顾炎武的《诗经》韵读反映出他以句句入韵为《诗经》的主要韵式;王念孙、江有诰的韵式较段玉裁复杂,包含了多种句中韵的类型。我们认为四家韵式中,偶句入韵和虚实字脚不相押为《诗经》的主要韵式,其韵读为韵脚字系连的主要材料;句中韵和小停顿处入韵为次要韵式,其韵读只在出现频次较高或韵相近的情况下对韵部归纳起辅助作用。此外大雅中有部分颂诗是无韵的,不能作为韵字系连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王力先生在《诗经韵读》一书中用通韵或合韵来解释《诗经》中异韵部字的押韵现象。其中,多数是有道理的,但其中有些用例,可以不作为通韵或合韵的韵脚来处理,或者看成是交韵,因而可以不看作是通韵或合韵;也有些用例,可以根据其在《诗经》中总的押韵情况进行重新归部,就会形成同韵部的字押韵,而不是异韵部的字押韵,因而不必用通韵或合韵来解释。这样处理以后,《诗经》中通韵和合韵的用例就会减少很多,从而可能更符合《诗经》押韵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3.
释“韵”     
汉魏以降,“韵”字开始在中国文化史上逐步生成其独特意味。本文的发现在于:韵字在先秦很可能与“埙”字相通,它的原始意义是指古代音乐和乐曲的音高调式标准。东汉后期,音韵学兴起,“韵”又成为训诂学将文字按“同声”归类的语音标准。随着魏晋玄学与人物品藻的风靡,“韵”字的用法越来越形而上,终于由具体的音高、语音标准,进入了“天人之际”的无限,由可言说者转而成为不可言说者。  相似文献   

14.
<正>(PPT显示)《杂说四》,看其凡提唱千里马者,七便有七样。转变处风云倏忽,起伏无常。韵短势长,文之极有含蓄者。——清·过珙《古文评注》卷七师:《杂说四》即《马说》。清代过珙评说本文“韵短势长”,意思是:文章短小,但气势雄长。(板书:何为“气势”?)(PPT显示)【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磅礴|人民大会堂~雄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相似文献   

15.
《全明散曲》韵谱与《中原音韵》韵谱交错参差的深层次原因,主要与周德清建立的音位间架、明代曲家选取曲韵脚字的倾向性有关。《全明散曲》韵谱收字不包含异体字,就字在《全明散曲》韵谱中出现的频率可分为:常用字、非常用字;就《中原音韵》韵谱收字的系统性可分为:系统性失收字、零星失收字;就其为前代或同时代韵书收编的情况可分为:《广韵》或《集韵》所收字、明代字书所收字、明代曲韵书所收字。《全明散曲》韵谱收录了四例具有方言特征的入韵方言词。  相似文献   

16.
梁武帝天监二年,北方外族侵犯南朝,曹景宗率军反击,大获全胜。为此,梁武帝特意为曹景宗在光华殿设宴庆功,并叫当时最会写诗的沈钧给大臣们分派韵字。(这是古人写诗的一种形式,按指定的字韵写诗。)沈钧给每个大臣两个字为韵写诗,但考虑到曹景宗是武将,文化程度又不高,就没有给他分配韵字。但是,曹景宗这次出征,是以少胜多,本想吟诗抒发保卫祖国的壮志,见没有韵字给他写诗,就直接向梁武帝请求分配韵字写诗。但是这时,容易做诗的韵字都已经分配完了,只剩下两个不好做诗的“竞”、“病”二字。于是,曹景宗对这两个字思索了一会儿,沾墨挥笔,一气…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音切声韵分别系联后考察师古韵类开合口和重纽的性质,认为师古音切韵类开合关系相当一致,唇音字不分开合;师古音切喉牙唇音重纽韵在反切下字上无对应关系,不能用师古的反切下字定被切字属于寅A类或寅B类重纽韵字。  相似文献   

18.
射字法是民间流行的一种猜字游戏,其继南宋赵与时《宾退录》和元代陶宗仪《辍耕录》的记载之后,仍然散见于明清时期各种韵书中。以明清时期五种韵书所记载的射字法为例,展示其形式多样,但本质都是对韵书韵字声、韵、调的拆分及组合。射字法不仅是古时读书人熟稔官韵韵部的好方法,同时射字游戏所使用的韵书或韵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语音面貌,因此它在语音史的研究上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分析虚词,较难完全依据字形,关键要借助于语音。本文试将“声近义通”之训诂学传统方法运用于主要体现语法功能的虚词的研究上,对有通用现象的一组字,进行包括声纽和韵部在内的语音上的全面考察。针对目前存在的“声近义通”研究中的重韵轻声现象,本文指出,在声纽和韵部皆可或同或近或转的前提下,在有实际语言材料证实的基础上,始可判定虚词用法的“声近义通”。  相似文献   

20.
古代汉语中的双音词,除了“昭昭”、“赫赫”、“天天”、“灼灼”等迭音词而外,一般都是联绵词。所谓“联绵词”,又称为“连语”,是由两个音节联缀而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表示一个意义的双音节单纯词。绝大多数联绵词的两个音节之间都有双声或选韵关系。所谓“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所谓“迭韵”,指的是两个字的韵相同(韵头可以不同,但只要韵腹、韵尾相同,也算迭韵)。以现代汉语的词为例,“珍珠”是双声关系,因为“珍”(zhēn)和“珠”(zhū)的声母都是“zh”;“光芒”是迭韵关系,因为“光”(guāng)和“芒”(máng)的韵都是“ang”。双声迭韵联绵词大都用来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用“貌”字来解释。例如《诗经·周南·关睢》:“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其中,“参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