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上课最后一堂法语课的上课是在同学们都坐好后,韩麦尔先生宣布的。这之前,作品有很好的铺垫:情节上的铺垫是镇公所的布告,情绪上的铺垫是上课前的三点异常情况。作品从小弗郎士的心理出发,依次写了教室很安静(而他希望的是像平常那样“总有一阵喧闹”),然后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穿了绿色礼服,而最后更吃惊的是后边几排坐着“好些镇上的人”。有了这样的铺垫,于是在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时,才在小弗郎士心里激起了强烈的感情,也才合情合理。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作品没有用“我们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样感情平淡的陈述句,…  相似文献   

2.
李小鲁 《师道》2008,(11):18-19
很小的时候读过一篇课文《最后一课》,这是法国小说家阿尔封斯·都德1873年写的。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军色当一役战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进逼巴黎,法国面临沦陷的危机,只好割让阿尔萨斯等地求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课文《最后一课》讲述了阿尔萨斯的小学生小佛朗士有一天上学,到了教室后发现了不寻常的气氛,后来老师告诉学生们,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从明天开始就只许教德语了,并充满感情地给孩子们上完了这最后一课。  相似文献   

3.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讲述的是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同学们请谨记:母语是最美的语言,热爱祖国是永恒的真谛。  相似文献   

4.
《最后一课》是法国小说家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也是我国中学课本中的传统篇目。全篇只有3400字,但却是一篇享誉世界、久传不衰的短篇佳作。作品所描写的情节很简短,写了一个调皮的小学生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文章既没有揭露侵略者的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堂课”中。叙述的语言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朴素、明朗、简单,还常常带出一些稚气。但这篇作品却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都德的《最后一课》,篇幅只有 3400字,但却是一篇享誉世界、久传不衰的短篇名作,它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我国的中学课本几十年来都把它作为必选篇目。但仔细想来你会发现,这篇作品所描写的故事情节很小,也很简单,只不过写了一个调皮的小学生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而叙述语言呢 ?也从那个孩子的角度写出,朴素、明朗、简单,还常常带出一些稚气。但这篇作品却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和长久的生命力,原因在什么地方呢 ?我以为就在作家独具匠心地处理了大背景与小事件的关系。大背景在作品中没有详尽、充分地展开,只有几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相似文献   

6.
都德的《最后一课》不足3000字,故事很简单:普法战争后,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异国统治者下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的命令。就在这样一个严重的时刻,顽童小弗朗士瞪着他的眼睛认真地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从这堂课上,我们体会到了国土沦丧的法兰西民族的屈辱、愤慨,深信这个伟大的民族绝不会屈服。小说不用泼墨重彩,只是淡淡勾勒,平平叙来,但蕴藉深沉.我们感受到了力透纸背的力量、画外的惊雷。[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一八七○年普法战争后,法国遭到惨败,和普鲁士订立了丧权辱国的条约,付出巨额赔款,还把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割让给普鲁士。这两省人民沦陷在异族的统治下,过着水深火热的悲惨生活。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语的事件为题材,通过描写小学生小弗朗士学习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和感受,以及教师韩麦尔带着国土沦丧,悲愤交加的心情上最后一课的经过,刻划了这两个不朽的典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8.
【本文背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七课《最后一课》写于德法战争第二年,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相似文献   

9.
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当普鲁士侵略者侵占了他的国土,命令学校只许讲德语,他在给学生上最后一堂法语  相似文献   

10.
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以19世纪70年代普法战争为背景,当时法国在战争中惨遭失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洛林,法兰西人民深怀亡国之恨。作者将这一重大的社会历史题材和深刻的爱国主义主题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将这一场景谱写成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的艺术典范。关于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人们已经说得很多了,比如“侧面取景”、“以小见大”的选材艺术,比如“高度概括集中的典型化技巧”。  相似文献   

11.
上课 最后一堂法语课是在同学们都坐好后,连迟到的小弗郎士也坐好了,韩麦尔先生才宣布的。这之前,作品有很好的铺垫。情节上的伏笔是镇公所的布告,情绪上的铺垫是从小弗郎士眼里看到的3点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12.
早年上初中时.语文课学过一篇课文叫《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这篇小说写到普法战争时法国战败。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了普鲁士.根据柏林当局的命令.这两个地方的学校将取消法语课,改上德语课。  相似文献   

13.
《最后一课》作为一篇经典的文章,一直被选人初中语文课本之中。小说家都德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本课教学的重点,则是指导学生理解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位主人公的形象,进而感知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若问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中文。第二呢?那也绝对不是法文。小时候学《最后一课》,幼小的心灵着实被都德感动了一把。此时此刻却不禁浮想联翩:若是明天我们的法语老师也垂头丧气地走进教室,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那该多好!  相似文献   

15.
<正>小说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通过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塑造,让学生感受小说创作独特魅力。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真实普法战争为历史背景,通过法语教师教授孩子们上最后一节母语课的故事感染了众多读者,并成为语文教材中的必学篇目之一。《最后一课》是一篇世界皆知的经典短篇小说,也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都德出生在法国的一个小镇,从小生活贫困,但是从没有放弃热爱的写作,并且善于将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6.
大凡读过都德的《最后一课》的人,都会像文中那个聪明顽皮的小学生小弗郎士一样,被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营造的爱国情感所打动。他说,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是啊,  相似文献   

17.
《最后一课》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写的一篇小说,也是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的典型形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习惯于平铺直叙,不会描写人物。所以,在备课时着重从“教会学生阅读小说方法”和提高他们写作能力上着手,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掌握人物描写;第二,理解主人公深厚的爱国感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之情。这节课从“小说三要素”提问开始,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小说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然后我又补充了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利于…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设计 1.教学分析 《最后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小说以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军队占领为历史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  相似文献   

19.
教材一轮一轮更新,能成为传统课文,稳居宝座,也是作品生命力的一种表现。《最后一课》显示了自己的生命力,都德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成功的经验呢?1叙事叙什么事,也就是选什么材料,至关重要。都德写最后一课,确是抓到了一个极好的题材。这一课,就半天时间;地点,主要就是一间教室;人物,虽说教室里全是人,需要描写群像,但需要下功夫写的只有两个人物,拿一个学生作为故事叙述者,再写好一个老师;总而言之,记叙要素比较简单,写起来比较容易。《最后一课》是小说,揣测起来,都德虚构这个故事也比较容易。然而最后一课的内涵可就…  相似文献   

20.
《最后一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都德(1840-1897)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当时法军大败,普军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面对普鲁士军队的掠夺屠杀,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此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朗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一博大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