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愁”这种无形无状、无轻无重的情感,被浪漫多情的文人描绘得摇曳生姿、风情万种。一、“愁”情千姿百态有思乡的愁,如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那悠悠的乡愁,在浩淼的江水上,在飘忽的白云里,诉尽了诗人心中的思乡情。  相似文献   

2.
文学语言中有一种现象,即用近乎相反的语言可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言若反而情相类。如同是言愁,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杜甫却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都是借头发来说,却一“长”一“短”。  相似文献   

3.
开设“宋词鉴赏”课,心灵浸润在一片“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意境中.宋代词人用生花妙笔,浸蘸着心中的万千愁绪,或赋情于景或寓情于事,将一个忧伤却又难以捉摸的“愁”字写得异彩纷呈、摇曳多姿.宋词中以奇思巧喻描绘愁绪的精言妙语比比皆是,现择例类析.一、愁绪如“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之多,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愁思之长,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穷无尽.作者借用“一江春水”把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的恨表达得富有深度和力度.又如秦观《江城子》:“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相似文献   

4.
薛艳 《语文天地》2010,(10):22-24
近日翻检《李清照集校注》,品味精妙字句,获益良多。念及《武陵春》一词,其中有千古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觉其似有所本,然又不甚明了。复忆起与宋初郑文宝诗《柳枝词》末句相似,于是笔者又翻找《宋诗选注》,幸得其然。钱锺书先生还于注释中提供出几处“载愁”之例,只周邦彦《尉迟杯》、石孝友《玉楼春》、王实甫《西厢记》、陆娟《送人还颓安》四处,仅列例句,叙述简略。为了弄清“载愁”的来龙去脉,笔者又查找了一些其他诗词,并作了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曾刘景文》)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九日和王巩》)《菊谱》云:“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古人“立象以尽意”,“菊花”“黄花”是常用的意象。  相似文献   

6.
张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向被人们所忽视,尤其在论及七言诗的最早起源时,张衡的《四愁诗》一向由于其第一句中的一个“兮”字,无缘于最早的七言诗称号,而被称为骚体诗,本文就张衡的《四愁诗》与屈原《离骚》作出对比,指出两者之间的同异。给出《四愁诗》在诗歌史上的一个恰当的地位,肯定它的极高成就,并且就张衡所处社会环境和张衡自身的性格、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四愁诗》中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7.
吴昊 《语文知识》2000,(4):39-39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必得秋霜?”(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其中“明镜”一词,课本未作注解。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和《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在评析此诗时,均理解为诗人揽镜自照,对镜端详,显然是把“明镜”直解为生活中梳妆用的镜子。笔者认为,这样解析欠妥。  相似文献   

8.
周君龙 《今日教育》2007,(7S):73-73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大夫跋涉.我心则忧”(《都风·载驰》),“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豳风·七月》)……《诗经》里信手拈来的诗行,或言离别之愁思.或写相思之愁怨.或发思乡之愁苦.或抒亡国之愁闷,无不感情真挚,动人心弦。[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稼轩历经宦海沉浮,报国无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真是愁到极致则无言,“欲说还休”。而今“愁”是什么,“愁”有多少,理不出头绪,掂不出轻重,更不知从何说起。一折《西厢记·长亭送别》全篇剪不断,细梳理,尽离愁。为抒离愁,王实甫不是“欲说还休”,而是苦心煞费,全力经营,尽量说透。  相似文献   

10.
在对诗歌文本的意义阐释上,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刘勰的“知音”说等,都是以探求和追寻作品确定不变的原意为目标的。然而事实证明,这往往既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法完成的。与此不同,《易经·系辞》中有“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的思想,荀子也说:“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到了西汉,董仲舒更是明确提出了“《诗》无达诂”的命题。他说:“《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春秋繁露·精华第五)刘向也曾提到:“传曰:《诗》无通诂,《易》无通占,《春秋》无通义。”…  相似文献   

11.
从古风中的三平韵用韵规律、转韵七古的对仗原则、李白诗中长短句的位置以及《蜀道难》的版本等方面考证《蜀道难》中“愁空山”前确有脱漏,以证实前人的推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离骚》内容为依据,从其创作实际出发论证了王逸“离骚”即“别愁”说的合理性,并以“别”为线索,分析《离骚》的创作契机和艺术构思,对人们习用的清王邦采的分段法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13.
打开浩如烟海的中国古诗词画卷,其中不乏有抒写愁情的典范: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妙!杜甫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陆游的“中原北望气如山”,“镜中哀鬓已先斑”,将国愁、家恨融为一体,妙!而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南渡后不久,其夫遽然病逝,亡国之痛、丧偶之悲给了她以沉重的感情负担,如何渲泄和抒写心中的愁情,《声声慢》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4.
李莉 《中文自修》2007,(3):31-31
据传《阳春白雪》是由楚国著名歌舞家莫愁女在屈原、宋玉的帮助下传唱开来。其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 :“传奇者流 ,源盖出于志怪……其间虽亦或托讽喻以纾牢愁 ,谈祸福以寓惩劝 ,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因之 ,许多研究唐传奇者 ,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唐传奇的“文采与意想”方面 ,其“纾牢愁”、“寓惩劝”的功用则被忽视。卞孝萱先生的力作《唐传奇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从唐传奇与唐代政治的关系入手 ,发掘隐在唐传奇文字背后的史事 ,文史互证 ,触类旁通 ,为唐传奇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成果。唐代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但许多或有目共睹、或不可告人的政治矛盾也发生在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16.
《关睢》二章:“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管锥编》卷一考论:《传》、《笺》以“服”与“悠”皆释为“思”,不胜堆床骈拇矣!“悠”作长、远解,亦无不可。何夜之长?其人则远!正复顺理成章。《太平乐府》卷一乔梦符《蟾宫曲寄远》:“饭不沾匙,睡如翻饼。”下旬足以笺“辗转反侧”也(页66)。  相似文献   

17.
郑愁予的短诗《错误》是一首轻灵隽永的名作。它显示了作者对自《诗经.卫风.伯兮》以来的闺怨主题的“追忆”,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题材上直接继承了古典闺怨诗的传统;意境上展现了清俊婉丽的古典气息;语词上借鉴了前贤作品中的众多“有意味的形式”。与此同时,作者基于特别的个人体验和时代背景,对传统闺怨诗也有“摆脱”,即等待主体的泛化、闺怨内蕴的深化和摹写身份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四书”“五经”简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为《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事。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  相似文献   

19.
《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根据儒家诗论系统,结合《毛诗序》合理的理解和解读《诗经》中所蕴含的思想,从“人伦礼仪”、“天下之乱礼乐王道”及“天人阴阳谐和”三个逐渐深入的角度进行分析,有助于从现实层面阐释《诗经》的要旨一“《关雎》之道”的文化内涵,便于《诗经》以本来面目走向大众.  相似文献   

20.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哪些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诗句?生: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生:还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生: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师:同学们都积累了很多古诗词。老师也给同学们提供了几首(投影显示) :有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