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而只出现客体(指喻体和借体),形式上很相似,所以容易混淆,比较难分辨。那么如何辨别呢?一、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点,有相似点的是借喻,没有相似点的是借代  相似文献   

2.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中的“状元宰相”和“地底下”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有的答案是“比喻”。(见1989年《语文教学通讯》第一期48页)这个答案值得商榷。我认为“状元宰相”和“地底下”都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有人说它是“比喻”,这实际上是将借体误为喻体了。是相似还是相关,这是借喻和借代的本质区别。借喻的喻体和本体相似而不相关。大都是两类事物。一般都可化为本体象喻体的格式。借代的借体和本体相关而一般不相似。大都是同类事物,一般都不能化成本体  相似文献   

3.
张静先生主张借喻借代合并,借喻并为借代的一个小类,称作“喻代”。“借喻无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都符合借代的特点,不应该算比喻的一种,而应该划归借代”;“明喻、暗喻跟借代的界限很清楚,但借喻跟借代有什么区别,就很难分清了”,这是张先生主张借喻借代合并的两点理由。我们认为:借喻和借代在形式上很相象,但内容不尽相同。借喻跟借代都有甲(本体)和乙(喻体或借体)两部分,且都是以乙代甲,乙出现而甲不出现。但是,借喻甲乙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借代和借喻。修辞方法中,最难区分的是借代和借喻。如何区分二者有两种方法:①借代的本体与借代体之间必须是密切相连的,借代是本体的一部分或本体的某一特征。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只是相似的关系。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群众财物,针线是群众财物的一部分。“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用箭头比喻雨,只是说雨像箭头。②借代的借代体与本体之间不能加比喻词,而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一般可以加比喻词,构成明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旌旗代革命部队,不能说成“革命部队像旌旗;阎罗则比喻反动统治者,可以说成“反动统治者像阎罗”。③借代是一种事物,借喻则必须是两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教研会上,一些同志为判断小学语文第七册《瀑布》一诗中出现的“白银”、“珍珠的屏”的修辞方法而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借喻,有的说是借代。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借代与借喻的区别何在,其区别有二: 第一,借喻是借与本体事物有某些相似点的事物来比喻本体事物,而借代则是借与本体事物有某  相似文献   

6.
借代和借喻象一对孪生姐妹似的,让人容易认错.下边试谈一下怎样识辨.一、借代出于“同”,借喻来于“异”.“同”,是表示借代的借体和本体有着通同之处.具体说,借体必须是出于本体的“固有”.“存现”或“连属”事物.如:①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③严奇候带上七十多个还乡团,一百多个保安队,煮晚饭时,从马庄出发.(陈登科《淮河边上的儿女》)上述例句的借体是加点的词和词组.本体依次是“船”、“一切财物”和“还乡团、保安队的匪兵”.这类借代或以部分代全体,或以全体代部  相似文献   

7.
1.借喻和借代 借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方法均不出现本体,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两点。 (1)构成的条件不同。 借喻构成的基础是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同本体之间有一点极其相似。如“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这里以“三座大山”比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沉重压迫”,二者有相似点,是借喻。 借代的构成基础是“相关”,即要求借体、本体之间具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如“孤帆远影碧空尽”,这里是用部分代整体,即用“帆”代“船”,二者没有相似性,但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借代是常见的修辞格之一,是用与本体事物有某种联系的其他事物(即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借代与借喻不同,借喻重于“喻”(比喻);借  相似文献   

9.
“借喻”和“借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格的特征和区别,人们的理解是有分歧的。请看以下的三个材料: 1960年上半年全国通用高中课本语文第四册里《典型报告》一篇后面的练习(二)这样写道:“‘他真是咱乡的水利诸葛亮。’诸葛亮代替聪明多智的人。这在修辞学上叫‘借代’……”(这段引文以下简称“材料一”) 江苏省教育厅教材编辑室主编的《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1961年秋季适用)里《长江大桥》一课的“语言知识”部分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10.
“圆规”和“芦柴棒”是借喻与借代纠葛的典型例子:有人说是借代,因它们直接用特征代替了本体:有人认为是借喻,理由是“圆规”和“芦柴棒”是分别借来形象地描述杨二嫂与包身工肖像特征的。两种观点谁是谁非呢?我们从借喻与借代的区别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借代是常见的修辞格之一,是用与本体事物有某种联系的其它事物(即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借代与借喻不同,借喻重在“喻”(比喻):借代重在“代”(代替)。中学课文中的借代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十二类:一、特征代:即用与本体在特征上有联系的借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学习修辞方法,要掌握修辞方法的特点、作用及分类诸问题,同时也要掌握修辞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有助于全面掌握修辞规律,避免混淆、误用。这里就几种常见修辞方法的区别和联系问题,谈谈本人的看法。一、借喻和借代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方法所以容易混淆,是因为这两种修辞方法的本体都没有出现,而只出现了喻体或借体。例如:①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看不见太阳。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两个句子中的“幔”和“一针一线”的本体分别是“乌云”和“群众的东西”。①句中的“幔”和②句中的“一针一线”,从形式上看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相似文献   

13.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本来并不难分辨,但何以这些年来还在不断探讨?主要关键是对其内涵未能从本质上把握住。这里试将愚见再阐述如下: 首先,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原来互不相干的两码事;而借代的本体与代体是血肉相联的一码事,一般代体都包容于本体之中。其次,一般说来,借喻都可化为“本体象喻体”的格式:借代则可化为“本体中有代体”的格式。当然,也有例外,少数借代句倒过来,可化为“代体中有本体”的格式。如“大人应有大人的  相似文献   

14.
湖南新化县上梅中学邹质同志在给本刊的来信中提出,“鲁迅《故乡》中的‘然而圆规很不平’‘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两句中的‘圆规’,其修辞格到底是借代还是借喻?”邹质同志在来信中写到:贵刊第五期龙德贵的《借代借喻新探》指出“明显的是借喻”,而《语文学习》八五年第九期程忠勇同志的《借喻、借代分歧与解决的办法》则列举了借喻与借代的争论、认为“圆规”既有称代作用、又有比喻作用,相得益彰。主张把借代的含义扩大到包括借喻。  相似文献   

15.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有四种方法,掌握了它们,不但可以加深对比喻的认识,还有助于了解比喻与借代、比拟、比喻义、比较的区别。1.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这是区别借喻和借代的关键。例如:①离开这个阎王殿!就是饿死也比在这里强。②远处来了两个红领巾。句①中,地主的家和“阎王殿”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属于比喻中的借喻。句②中“红领巾”和它所代本体“少先队员”之间没有相似点,“红领巾”只是“少先队员”的特征,用特征代替本体,是借代。另外,正因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凡是借喻只要加上本体和喻…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修辞复习提纲中对借喻和借代的定义说得很清楚:借喻是“直接把甲说成乙,不用比喻词”。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但是在具体运用时,仍有不少学生对这两种修辞格认识不清。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种修辞格在结构上有相似点。借喻由本体、喻体构成,但本体不出现,喻体直接出现。借代由本体、借体构成,本体也不出现,由借体直接出现。我们来看下面两个例句: (1)中国人民坚决拥护钢铁长城。[借喻]  相似文献   

17.
借喻和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学生在学习中不容易分辨清楚。读过一些谈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的文章后,又因讲得复杂、艰深,反倒越看越糊涂。《语文报》236—6阅读版刊出的师进通《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一文,算是比较明白的,不妨摘录如下: 它们(指借喻和借代)的本体都不出现,都是用乙事物来代替甲事物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借喻构成的特  相似文献   

18.
人们对借代和借喻的区别谈得很多,有的很有理论深度,但不如教给学生一种简易的辨别方法更实用些。我们知道,借代是不直说某人某事的名称,而借用与它们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一个比喻句中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即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代侧重相关性,侧重“代”,有人称  相似文献   

19.
借喻和借代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难分辨的,但有少数如“圆规”之类的修辞现象,究竟是属于借喻还是借代却存在着分歧。主要原因是借喻和“以特征代”的借代在形式上很相似,都具有代替另一人或事物的作用。就此,我想谈谈借喻和借代的区别,然后再分析“圆规”之类修辞现象的归属。 一、关于借喻和借代区别的判定规则 (一)借喻和借代构成的客观基础不同。 构成借喻基础的两个事物之间是相似的关系,它们至少有一点极相似,或形状或色彩或性质,并且它们是本质不同的异类事物,因为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构成借代的两个事物之间是相关的关系。相关就是彼此关联之义。借代是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  相似文献   

20.
以鲁迅《故乡》中的“圆规”用法为代表的一类修辞,疑乎借代与借喻之间。作者认为,根据修辞构成、修辞本体与客体间的关系、修辞形式转换的内在规律来看,应是借喻而非借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