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报刊上,“是否”误用屡见不鲜。例如:①“兰希海受贿案”是否冤案(《南方周末》1998.8.21.)②一稿引来众人评说chinese是否贬义(《报刊文摘》1998.10.29.)以上两例都是新闻标题,“是否”都当作“是不是”来使用,其实均属误用。“是否”与“是不是”意思一样,但在用法上两者并不完全相同。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可以用“是否”,也可以用“是不是”。例如:“他是否同意”,“他是不是同意”;“他是否高兴”,“他是不是高兴”。在名词性成分  相似文献   

2.
先看两个例子:①“明月如霜,好风如水。”(苏轼《永遇乐》)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例①中用“霜”喻“明月”,用“水”比“好风”。“霜”和“水”在这里不带动作,是静态的。而例②中用“银河落九天”比喻“直下三千尺”的“飞流”,“银河落九天”则是一个带有动作的喻体,它不仅描绘出瀑布的形状,而且还形容出瀑布那种一泻千丈的气势。这种把喻体的各种动作描绘出来,即是以一个带有动作的甲物去比喻乙物的比喻就  相似文献   

3.
“戛”读jiá,是一个拟声词,如“戛戛、戛然”。“戛然”有两个意思,一是形容嘹亮的鸟鸣声,一是形容声音突然中止。这个“戛”常常被人误写为“嘎”。例如: ①路上不时有中巴喘着粗气在母亲身边嘎然而止……(《邹当荣小小说精选》)  相似文献   

4.
释“加”     
“加”是个会意字。《说文》:“加,语相增加也,从力从口。”“加”从“口”从“力”,表明是从口中强加于人的意思。既是从口强加,当然是言过其实、凭空构架的不实之词了。例如:①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例①“加”可训为“强加”,例②“加”可释为“欺骗”,均反映出“加”从“口”之义,是它的本义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宝贝”一词的解释是:“名①珍奇的东西。②(儿)对小孩儿的爱称。③指无能或奇怪荒唐的人(含讽刺意):这个人真是个!”然而,下面这些例句中的“宝贝”似乎都很难用这几种释义来解释,  相似文献   

6.
“无赖”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①放刁撒泼,蛮不讲理;耍无赖。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也叫无赖汉、无赖子。很明显,这两种义项的感情色彩均为贬义。  相似文献   

7.
“暴发”《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户。突然发作:山洪-。“爆发”《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火山-。通过外部冲突的形式而发生重大变化,例如用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中有这么一个句子:“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里的“好了”是一个双音节的语气助词,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不用犹豫的意思。例如: ①你只管跟我走好了。②有我在,你放心好了。③我答应你好了。④你不怕死就往下跳好了。有时,“好了”所表达的语气不甚清楚。例如:  相似文献   

9.
“象……”这类句子中的“象”,在下列句中也可换写作“好象”、“好似”、“似”、“如”:①远看长城,它象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长城》)②当我偷偷地往电影院走去的时候,背后象有个人在指着我说:“说话不算话!”(《我的心事》)例①的“象”是动词,带宾语“一条长龙”;例②是副词,作状治,也可换用“似乎”。“象”,可和“一样”、“一般”“似(shi)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的句子中, “认为”与“是”经常相继出现,挨在一块使用,例如——①索绪尔主张,语言共时系统的研究必须以说话者活的口语为依据,我们认为是很有卓见的……(徐思益《方光焘与中国现代语言》) ②对《诗经》“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解释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是赞扬而不是讽刺。(毛志成《疑“儒”》) ③但是这种前提根本不能认为是毫无疑义的。同样有理由可以提出相反的看法,即认为相似是本质的,区别完全是非  相似文献   

11.
补语的前面往往用结构助词“得”,“得”是补语的标志。例如:①我们一口气跑下去,跑得真快。(《老山界》)②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在烈日和暴雨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得”都是补语的标志。有的“得”附在别的词素后面,它和前面的词素一起构成一个动词,如“值得赞美”、“取得好的成绩”、“懂得这个道理”、“免  相似文献   

12.
在古汉语中,有时把本来应该分开来说的事情并成一个句子来说,这样的句子,叫做“合叙”。例如: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同上)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 例①是“非亭午不见曦”和“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并成一句来说。句意为:如果不是中午,就见不到太  相似文献   

13.
“诞辰”和“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诞辰”“诞生”两词经常误用。例如:①今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杰出活动家保加利亚人民的领袖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诞辰一百周年。(《红旗》1982年第12期)②塔巴科夫临时代办举行招待会纪念季米特洛夫诞辰一百周年。(《人民日报》1982年6月18日)③纪念鲁迅先  相似文献   

14.
2000年欧洲足球锦标赛期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曾多次播放一个题为《诸强印象》的短片,短片中给东道主之一的荷兰队打出的字幕是“鸳梦重温”。若用“旧(好)梦重温”来形容,可谓妥帖;但编导者却用“鸳梦重温”,准确吗?“鸳梦重温”还常见于各种报刊。例如:①在濮存昕的人生档案中,有九年当兵的历史——长篇电视连续剧《光荣之旅》中的贺援朝,是濮存昕离开军营后在荧屏上饰演的第一  相似文献   

15.
“呜呼”是个复音虚词,从语法角度来讲是个叹词。“呜呼”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往往表示不同的感情色彩,其中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表示褒扬、赞许。例如:①呜呼!亦盛矣哉!(张溥《五人墓碑记》)②(谭嗣同)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梁启超《谭嗣同》)例①用“呜呼”表示对“贤士大夫们”在魏忠贤生祠埋葬周顺昌,并为  相似文献   

16.
在去年的非典和今年的禽流感流行期间,一些媒体在进行相关报道时,有的用“爆发”,有的用“暴发”,有的“爆发”和“暴发”并用。究竟用哪个正确呢? 查《现代汉语词典》可知,“暴发”有两个义项:一是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例如:“前些年,他靠投机倒把成了暴发户。”“他很善于走上层路线,没几年就暴发起来了。”二是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例如:“河上本来有一座小桥,山洪暴发时,被冲毁了。”  相似文献   

17.
王晓维 《语文知识》2005,(12):16-16
《现代汉语词典》对“灰色”的解释是:①像木柴灰的颜色;②比喻颓废和失望;③比喻态度嗳昧。  相似文献   

18.
在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第五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1994年版第109页有这么一句话:“实际上,闻一多遭到枪击,立即毙命。”句中“毙命”,我认为用得很不恰当。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70页,我们看到“毙”有三个义项:①死(用于人时多含贬义):~命。②枪毙:昨天~了一个土匪头目。③(书)仆倒:多行不义必自~。从以  相似文献   

19.
“涵泳”对读书来说很重要,但有不少人不明其义,把它写作“涵咏”。例如: ①二是要沉潜涵咏,重在领悟。 (《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9期) ②“腹有诗书”之“有”是占有,必须通过诵读、默读而涵咏、浸淫其中以期  相似文献   

20.
“粉身碎骨”的字面意思是“身体粉碎”。运用时的实际含义有:①形容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甘愿承担最大的牺牲,②形容惩罚极重或彻底毁灭;⑧表示极其严重的后果。“粉身碎骨”在唐代就出现了它的雏形,使用较广,变式较多,如“碎骨分身”(《敦煌变文集·卷四·太子成道变文》)、“粉身厌骨”(张(族鸟)《游仙窟》)、“粉骨碎身”(蒋防《霍小玉传》)。历经宋、元,到明清时代定型。我们把它的语义和语境以及同义成语的换用、连用等结合起来分析,看看它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