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问题日益突出;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和未来城市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前瞻价值.但是由于长期受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遇到了诸多困境,阻碍了他们学校融入的进程.为此,应多方采取措施破解这一难题,建议可通过城市家长、学校和家庭等多方协作来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校融入.  相似文献   

2.
随迁老人是指与子女一起生活在城市而户籍在农村的老年群体。他们为了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从农村来到城市,或者从原来的城市来到另一个城市,面对这个陌生的城市,如何去适应异地的生活,融入新的环境,处理好家庭产生的矛盾,成为随迁老人在新的环境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随迁老人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属于边缘群体,他们面临很多困难,却很无措,子女要多人沟通、多关心他们,社会要关注和关怀随迁老人。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推动下,又一次迎来新一轮的社会流动,即老年人口随子女向城市的流动。可是对大多随迁老人而言,或许是因为对子女牵挂、对孙辈的照顾,他们从农村进入城市,或从原来城市进入另一个城市,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如何适应与融入这完全陌生的城市场景与社区生活、如何处理相对复杂的家庭关系,已经成为随迁老人面临的重大人生课题。鉴于此,我们在此呼吁社会各界应积极关注这一群体,并将社会工作介入到随迁老人问题的解决中。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福州市某社区的18位随迁老人的非结构性访谈,了解老人的城市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随迁老人进行社会工作介入,并通过回访了解社工介入后老人的感受和收获,发现随迁老人的城市适应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家庭教育是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城市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农民工聚居地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家庭教育总量、学习环境、教养行为和亲子关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研究分析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因素,从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层面提出构建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家庭教育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异地高考政策作为整个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改革中的一部分,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理念,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加强社会管理、保障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异地高考政策的价值体现包括教育价值、公平价值、社会融入价值等三个方面。异地高考政策对随迁子女社会融入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进一步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  相似文献   

7.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于2010年9月21日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指出,今后20年,中国需要解决4亿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然而,农民工最担忧的是子女教育,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难以让农民工产生融入城镇的"归属感",甚至对企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都带来重大影响。为破解农民工随迁子女升学难题,我们立足于社会转型的现实,探索农民工随迁子女流入地升学的具体且可操作之对策,为全国探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与大量劳动力转移相伴随的是其子女在城市的受教育问题及社会融合问题。对随迁子女而言,教育融入是实现社会融入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教育融入”为视角,论述随迁子女在受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挖掘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如何使随迁子女顺利实现教育融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2亿多农民工的几千万随迁子女进城读书,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新问题,主要体现在:流入地政府财政压力增大,挤占了其他行业的财政资源;农民工随迁子女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形成城市社会边缘群体;流入地城市社会刑事案件增加,影响城市社会和谐稳定;城市家长、农民工家长均不满政府政策,政府左右为难。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事关国家战略、社会和谐和个体发展。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近年来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研究持续攀升,在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融入、相关教育政策分析等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存在着成果不够丰富、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内容不够系统和研究方法和视角不够多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文章通过对河南省X市的调研,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普遍存在学业成绩不理想、适应环境困难、对城市的归属感差等问题。从社会生态系统论的视角来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农民工随迁子女所处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不理想,从学校和家庭中得到的支持不足。对此,社会工作者需要从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工作行政共同入手,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一个公平友好的社会环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教育难题。  相似文献   

12.
职业期望代际流动性是代际职业流动的早期特征,表现出青少年子代相对于父代职业的流动倾向。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对初中生职业期望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重点探究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城市本地学生的差异性。研究发现:随迁子女相对缺乏学校、朋辈以及家长的支持;随迁子女的代际流动性更强,相对而言更期望从事高于父代阶层的职业,比城市本地学生更“上进”;学校、朋辈和家长支持维度的多项因素影响着初中生职业期望的代际流动性。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对培育农民工随迁子女之职业期望提出三点对策建议:促进社会融入,培养新型市民;开展职业启蒙,塑造职业期望;加强三方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13.
陈榕 《考试周刊》2012,(21):177-178
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原因,随迁子女往往在心理上出现一些问题。对此,应该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注意发挥家庭、社区、学校各自的教育优势,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随迁子女提供良好环境,使他们融入城市、融入社会,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流动人口的数量在不断上升。伴随着流动人口激增而引发的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银川市兴庆区第十九小学随迁子女学生人数占学校总学生人数的70%左右。面对随迁子女教育特殊性的难题,第十九小学通过搭建家校共育平台,在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更深入了解情况,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社会实践调研队前往银川第十九小学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相似文献   

15.
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成长的主要场域,存在着诸多影响儿童社会融合的因素。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以481名随迁儿童为调查对象、287名农民工为访谈对象,对随迁儿童社会融合状况及其家庭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调查,结果显示随迁儿童社会融合总体状况不良,心理融合、结构融合、文化融合等各测量维度水平都明显偏低,其中学前儿童在某些测量指标上普遍优于小学段随迁儿童。此外,普通话良好、对所在城市有较丰富认知的随迁儿童的社会融合也相对较好。随迁儿童的社会融合与其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及家庭内部的亲子交流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其父母的年龄呈负相关,与其家庭经济收入的相关不显著。为促进随迁儿童的社会融合,一方面家庭、学校与社会应努力提高随迁儿童的普通话水平,提高其对所在城市的了解,另一方面随迁儿童父母应加强亲子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并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会融合能力,以发挥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参考》2013,(22):10-14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把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列为战略目标和发展任务之一。由于各地教育的基础与区情不同,当前的工作重点、亮点也不一样。多年来,福建省泉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努力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从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三个方面给予高度重视,践行“平等·融入·成才”理念,创造条件让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融入当地社会与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优质教育,促进随迁子女成才,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的先行区域。近日。本刊编辑部特邀请福建省泉州市第十五中学校长陈溪林、福建省石狮市锦峰实验学校校长许伟哲、福建省泉州开发区实验学校校长胡福进,就此进行了恳谈。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前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主要存在"两为主"政策的瓶颈、公共资源配置路径的狭隘性等制度局限,以及社会认同的困惑、学校歧视的隐蔽性等心理阻隔。本文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从制度层面提出政府、市场、公民社区等多元主体框架,从心理层面提出构建社会与学校和谐育人环境,真正保障随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融入。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社会对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关注,从学校层面促进随迁子女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考察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现状,分析学校层面特征对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城缜儿童相比,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较差,表现形式更加隐蔽,且极端个体更多。学校因素能够解释随迁子女学校适应得分变异的14.26%。在学校层面,学校硬件设施、人力资源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对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具有正向影响,而学校外地学生比例、班级规模则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贤臣 《现代教学》2014,(7):132-132
近年来,我校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逐年上升,已成为杨浦区随迁子女比例最高的初级中学。如何开展“融入教育”,帮助随迁子女尽快适应上海的学校生活,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成为我校必须直面的问题与挑战。因此,我们选择以“融入教育”课题研究为切入口,着力研发“心理导航与生涯教育”校本课程,尝试通过有系统、分层次的课程化教育系列研究,来帮助每一个随迁子女更好地融入上海。  相似文献   

20.
以城市公办初中校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系统探讨其心理融入水平,归纳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身份认同、归属感、学校主观生活质量、学习适应性、学校人际关系适应、主观幸福感等方面的特点。提升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心理融入水平可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