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ona,原指“面具”、“脸谱”,用来表现剧中人的身份、性格和角色特点。在“面具”转化为“人格”时,产生了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一个人在生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行为;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人的真实面目。现代教育伦理学认为,所谓人格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文化关系中所显现的品格和行为程式。马克思也曾指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由此可见,人格应该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某一部分(道德、文化关系)中形成和塑造的。所谓“学生人格”则是学生在一定的道德文化关系中所显出的品格特征和行为程式。  相似文献   

2.
如何找准人格教育的切入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格既可以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可以指“个人的道德品质”,而“人格教育”则不但包括了解个体良好性格与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过程,而且包括对“人的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的训练。找准人格教育的切入点,是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而要找准人格教育的切入点,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人格,全面了解学生,挖掘出学生人格缺陷形成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认为,人格通常理解为人的社会倾向性,即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的综合表现,不涉及能力问题,有时甚至用来单指一个人的品德。人格障碍,从心理学和病理学角度分析,是指介于精神疾病与正常人格之间的一种行为特征,也就是人格的畸形变态。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和人格形成期,由于教育、引导不力及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在人格的逐步形成中往往会向不健康的方向发展。青少年学生的“人格障碍”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1.“依赖型”人格障碍。这些青少年学生由于长期在家庭的娇生惯养中生活,久而久之,生活难…  相似文献   

4.
人格指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在内的人的性格、气质、情感、意志、能力、志趣等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它是人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造就的。健康人格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地发展,它是现实人格的良好状态,是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表现个人个陛特征的人格模式。大学生的人格现状决定了其健康人格培育的紧迫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小学阶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学校在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合格的“四有”新人和接班人,是学校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特别是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健康的人格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所谓人格是指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等。小学生健康的人格就是指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康的性格、健康的兴趣和能力。  相似文献   

6.
所谓性格特征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我国大多数心理学家根据性格表现形式,认为性格由以下几个特点组成:1.性格的理智特征。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方面的认知活动特点与风格。2.性格情绪特征。指人对情绪的控制所表现的某种稳定的、经常表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情绪的强度、稳定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3.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一个人在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水平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4.性格的道德特征。指反映在对现实的态度上的特点,主要是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如对人对事的态度等。良好性格特征与语文学习有着互相促进的作用,语文教学中的良好性格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一、完美人格的表现“人格”一词内涵深刻,外延广泛。它既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又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同时也指人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总的来说,人格是人的主体意识的集中表现、凝聚和升华,是智力活动以外的又能对智力活动产生效益的一切心理因素。完美的人格包括:健康丰富的情感,坚韧不拔的意志,积极浓厚的兴趣,纯洁稳定的动机,独立崇高的思想,坚韧刚强的性格,良好的文明习惯等。它主要表现为:认知兴趣浓厚,想象力丰富,审美感强;对环境感受力强,能察觉别人忽略的事实;思路畅通,解答问题敏捷;能提…  相似文献   

8.
匡兰萍 《文教资料》2005,(18):116-117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做主,通过自身活动,自主地探索来获取知识,掌握学法的一种学习行为。笔者在教学科研中,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指导思想1.回顾我国教育三大变革:30-50年代,提倡掌握知识:60-80年代,提倡培养能力;90年代以后,倡导塑造人格。可见,面向21世纪的教育,应该追求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完美、全面地发展。2.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的最大  相似文献   

9.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家长、老师都要努力帮助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的“生活技能”不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而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社会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将心理社会能力解释为:是一个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的行为的能力。1.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要让他们明白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造就快乐自信的人格。2.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良好的…  相似文献   

10.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将对人的一生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在小学数学课上到底应该养成哪些习惯呢?这些习惯又该如何培养呢?下面谈谈我自己的观点。一、对于低年级学生应该培养他们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一年级的孩子都善于表现自己.爱听表扬。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我经常采用旁敲侧击式的表扬方法,来激励其他孩子。比如.课堂上我经常表扬举手发言的孩子:“王某回答问题前先举手.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新编)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简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指具有相对正确的信念和世界观,并以此为核心,具有相对正确的动机、态度、理想、行为等。而具有健康人格的学生应该是热爱学习、生活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课的威力,一是靠真理的力量,一是靠人格的力量。所谓真理的力量,是指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过正确的传授方法把自己掌握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谓人格力量,是指政治课教师个人的性格、气质、思想道德品质、业务能力等对学生的影响力,也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深受学生敬佩。尊重和信赖的感召力量。只有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坚定的道德信念、正确的道德行为、优良的工作作风。较强的育人能力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才具有这种人格的感召力量。作为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除了拥有真理的力量外,具有高尚的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13.
自我教育能力,是指一个人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品德、人格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评价、自我监督控制、自我改正,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习惯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学生思想、品德、人格形成发展完善的手段。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必不可少的途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可见,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4.
杨绛散文人格美来吸引人,以人格的力量来感染人。她的人格美主要表现有“真诚”二字上,在文中坦露出一颗真诚的心,“据事纪实”,让读者自己法鉴别,去品味,可信度极高;还表现在她自身是贤妻良母,具有兹爱、善良、宽厚、谦逊、重义轻 、乐于助人等高尚品德和一颗“平常人”之心,同时也不乏坚强勇毅、百折不挠的阳刚之气。“人品即是文品”,杨绛散文成功的艺术经验正在这里。  相似文献   

15.
浅谈小学生自主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作主 ,通过自身的活动 ,自主地探索来获取知识 ,掌握学法的一种学习行为。笔者在教学科研中 ,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指导思想1 回顾我国教育三大变革 :30—50年代 ,提倡掌握知识 ;60—80年代 ,提倡培养能力 ;90年代以后 ,倡导塑造人格。可见 ,面向21世纪的教育 ,应该追求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完美、全面地发展。2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 :“学校的最大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 ,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事实也正是如此 ,…  相似文献   

16.
杨德华 《考试周刊》2011,(74):220-221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那么,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班主任,如何去爱学生,而且是去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呢?在职校中,“问题学生”往往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爱“好学生”不难,因为他本身就讨人喜爱。爱“问题学生”才是对我们最大的考验。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及时地解决学生思想上遇到的困难,从而实现思想到行为的转化。  相似文献   

17.
<正>自我肯定是指个体对自己外在形象、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和行为表现等方面的认可、欣赏与肯定。“我喜欢我自己”“我爱我自己”“我真的太棒啦”,这些都是“自我肯定感”的表现。当一个人拥有“自我肯定感”,才能发展自信,产生自我满足和自我认可,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哪怕是面对自己不擅长的事情,都能肯定地认可自己和鼓励自己。培养幼儿的自我肯定感,就是认同幼儿现在最真实的样子。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肯定,让幼儿拥有自我肯定的力量呢?  相似文献   

18.
人格——广义上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狭义上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人格”,即培养他们健康的品德和高尚的道德。  相似文献   

19.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格包括两部分:即性格与气质。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良好的性格对一个人身体的健康,才能的发展,事业的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学生的性格正处于形成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思想政治课在雕琢和塑造学生的性格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上对学生进行性格培养,是政治课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就培养学生性格的方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论“师爱”     
一、师爱的内涵何为师爱?顾名思义,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之情。这是从字面上的理解。实质上,师爱的内涵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博大精深的。说其“丰富多彩”,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表现在对学生的兴趣、习惯、能力、性格和特长的了解上,还表现在对他们的学习、工作、身体、娱乐和休息的关怀上。师爱的全面与细致,甚至超过母爱、父爱。说其“博大精深”,是因为其胸怀宽广、品德高尚。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敬的人。”他把师爱定位在教师创造出令自己崇拜的学生之后所获得的人生幸福上。有一位教师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