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蕾 《现代语文》2007,(7):110-111
一、古代典籍中关于"支"和"枝" "支"小篆的写法是手上拿着竹枝, 《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可见"支"是个会意字,本义是去掉竹枝,竹去枝后便是竹竿,可用来作支撑物,是个动词."枝"则是个形声字, 《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木别生条也,从木支声.""枝"指树干上长出来的枝条,是在"支"的基础上加意符"木"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胡秀瑾 《现代语文》2006,(11):29-30
叶绍翁,南宋名诗人,以七绝称。他的《游园不值》一诗古今传诵,备受称道。诗曰:“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特别是诗的后两句,可谓家喻户晓,成为了千百年来人们广为引用的名句。这两句诗并不是叶绍翁的原创,前人咏春色而以红杏出墙亦不少。如与作同时代的另一位“江湖派”诗人张良臣的《偶题》:“谁家池馆静萧萧,斜倚朱门不敢敲。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陆游的《马上作》也曾写过“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之句。  相似文献   

3.
一首好的写景诗成功之处并不在于优美、华丽的语言 ,而在于意境。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风格 ,自有名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正是以独特的意境博得历代大家的好评 ,其独特的意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共四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脱胎于唐代吴融的“一枝红杏出墙头 ,墙外行人还独愁”和宋代陆游的“杨柳不遮春色断 ,一枝红杏出墙头”。然而三首诗相比 ,叶诗为优 ,因为它做到了以少总多 ,含…  相似文献   

4.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古诗时,我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根据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想像画面,并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下来。  相似文献   

6.
"郁闷"一词,早已有之,《汉语大词典》解释为:①积聚在内心的烦闷.巴金《秋序》:"在我的郁闷和痛苦中,正是友情洗去了这本小说的阴郁的颜色."②沉闷,不舒畅.沈从文《边城》十九:"黄昏时天气十分郁闷,溪面各处飞着红蜻蜓."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词中,点化运用最多。不过,其中有的点化得好,青出于蓝;有的却是东施效颦,点金成铁了。点化得好的,有下述种种情况: 一、联想更深远。南宋陆游曾在《马上作》中写过:“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稍后的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将此点化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个“满园”,一个“关不住”,一个“来”,使人想到的就不单是杨柳、红杏与春色的关系了,那浓郁盎然,充盈活跃的春意简直使人有扑面之感;而且还不由使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关不住”的,难道仅仅是“满园春色”和”一枝红杏”吗?  相似文献   

8.
<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春色满园"是虚写,是想象,"一枝红杏",是实写,是眼前之景。两句虚实相映,以小景传大景,引发读者无穷遐思,让人获得一种审美满足。曹操《观沧海》先是写实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是一个铺垫,给后面写大海设置了一个陪衬,"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以神奇的想象写  相似文献   

9.
"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诗句,它告诉我们,一切富有生命力的事物都是"关不住"的,它总要把自己的勃勃生机显示给人们看。我们来做个"红杏出墙"的实验,  相似文献   

10.
一、"编"的内涵 "编",最早出现在甲骨文、金文中.《广雅·释器》称:"编,绦也",绦,就是丝绳.到后来,就用丝绳把竹简顺次排列起来成书简,称作编或编次.《孔子家语》:"删诗述书,定礼礼乐,制作春秋,赞明易道."《辞源》:"收集材料,整理成书."《中文大字典》:"收集材料,以编成书."可见,"编"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编辑是一种文化活动,处于读者和作者之间.编辑的内容具体是指:制定计划、组织稿件、选择稿件、修改稿件、配置稿件、组织和撰写言论、制作标题、安排版面等几个方面,这是广义的"编".  相似文献   

11.
"牛鬼蛇神"这一俗语来源于佛教用语."牛鬼"和"蛇神"分属不同的两种类别.顾名思义,"牛鬼"属于鬼的系统,"蛇神"属于神的系统."牛鬼"是地狱中的牛头鬼卒,名叫阿旁,连称为"牛头阿旁",出自《五苦经》:"狱卒名阿旁,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法苑珠林》引《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牛头阿旁,以三股铁叉,叉人内著镬汤中,煮之令烂."可见,牛头阿旁的特点是力大如牛,任务是负责惩罚那些堕入地狱的坏人.  相似文献   

12.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听了《游园不值》一诗的教学,我对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有了更真切更深刻的体会。片段一:师:这首诗的确写得好,给人以无限的想像。叶绍翁最初写这首诗时,最后两句不是这样的。(出示诗句)生:(比较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开得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师:品味一下,修改后的诗句好在哪儿呢?生:原来的诗句只是向我们展现了春天的景象,而修改后的诗句还告诉我们一切美好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关不住的,压制不了…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向来以清新自然而被人称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更是描景的神来之笔,然而,对"别枝"的理解尚有分歧.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32课<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节选自朱光潜先生<艺文杂谈>)中认为"别"是"离开"、"落下"之意.朱先生说:"别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朱先生的观点非常新颖(以致有的鉴赏辞典也沿用此说),但有失原意."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笔者不揣谫陋,试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14.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大家熟识的名句,这两句诗含蓄蕴藉,余味无穷。殊不知这一名句却是从前人的诗句中点化而来的。唐朝温庭筠《杏花》诗中就有“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句;吴融《途中见杏花》诗中也有“一枝红杏出墙头,墙上行人正独愁”句;宋朝陆游《马上作》诗中也有“杨柳不折春色断,一枝  相似文献   

15.
"飞"这个很平常的字,一旦进入诗中就好似一枝橄榄,耐嚼耐品,韵昧无穷。现以中学课本中的"飞"字句为例,作一粗浅赏析。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句中的"飞"字既照应上文"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反映行军神速;又为下文木兰凯旋埋下伏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木兰跃马驰骋、勇敢矫健的女英雄这一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16.
郑铁生 《现代语文》2006,(9):117-117
数词"亿"在秦汉之前,既表达两种不同的进位的实数,又是极言之多的虚数,而且后世演化逐渐统一.有些人对此不甚了解,常常造成古文今译的错误.《国语·越语》:"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这一例句经常出现在古代汉语的一些书籍里,其中对数词"亿"的解释,多数都译为"一亿".如唐瑞琮《古代汉语语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2页),译为:"现在吴王夫差有一亿零三千人穿着水犀皮的铠甲."楚永安《古汉语表达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16页),"按'亿三千'即一亿三千."汤可敬《古代汉语》(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5页).此句译为:"现在吴王夫差穿着水犀皮的铠甲的士兵有一亿零三千人."我们不用再列举了,根据当时中国人口的总数量去审视,没有也不可能有某个诸侯国拥有一亿人以上的军队.可见,上述翻译有误.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背景下重构理想课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理想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有位教师教学《游园不值》,一位学生振振有词地质疑:当时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不可能只有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万枝红杏出墙来,更能体现满园色!"立刻,教室里掀起了轩然大波,"是啊,诗人为什么这么写呢?"教师巧妙地将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抛给大家。学生很快热烈地讨论了起  相似文献   

18.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教材,对"完聚"一语的解释亦为:"完,修葺,指修城.聚,聚集,指聚集百姓."通过翻检《左传》的用例和分析文章的上下文语境,笔者认为"完聚"的解释应以"坚固城郭,聚集粮食"为佳,而非如教材上所言.  相似文献   

19.
山东人民出版社选修教材《唐诗宋词》第51页注释①中有这么一句:"(柳永)其词多写歌妓愁苦和城市风光……"而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有关柳永的介绍又是这样的:"(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为乐工伎女撰作歌辞,屡举不第."对于同一身份的歌女,《唐诗宋词》用的是"妓"字,而《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用的是"伎"字,到底是"妓"还是"伎"呢?  相似文献   

20.
"曲项向天歌"是小学语文第一册《鹅》诗中的诗句.此诗相传为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所作,其描写生动自然,活泼有趣,堪为咏鹅的佳作.然而就教学来讲,现在一般对"曲项"一句的解释还不甚了了.举例来说,《小学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上解释道:"鹅正弯着脖子,直向着天空叫,好象在唱歌似的."《小学教学》八三年第十期著文道:"白鹅伸着微曲的头颈,对着蓝天唱着欢乐的歌."如此等等.这些解释虽见仁见智,但笔者觉得都欠确切稳妥,其理由如次:其一,以上解释把"曲项"和"向天歌"作为一个动作,即认为"曲项"为"向天歌"的一种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